由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執導的史詩災難巨製《諾亞方舟:創世之旅》的全球票房已於上周末突破3億美元,成為繼《2012》之後又一部風靡全球的災難片。與《2012》展現的現代社會的科技進展不同,《諾亞方舟》更回歸到莽荒境界,以及正邪的人性鬥爭當中。
諾亞方舟-劇照。
諾亞方舟-劇照。
網易娛樂4月23日報導 由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執導的史詩災難巨製《諾亞方舟:創世之旅》的全球票房已於上周末突破3億美元,成為繼《2012》之後又一部風靡全球的災難片。與《2012》展現的現代社會的科技進展不同,《諾亞方舟》更回歸到莽荒境界,以及正邪的人性鬥爭當中。送走《2012》災難片市場的震撼謝幕,《諾亞方舟》開闢航線,破浪而來,帶領觀眾在一場視角和心靈的洗禮中,進入災難片的「後2012」時代。
《諾亞方舟》視角創新,升級《2012》傳奇災難
五年前,一部《2012》讓全球觀眾領略到末日災難片的巔峰境界,今年,橫空出世的《諾亞方舟》則展現出了一幕史前版的末日奇觀。《2012》的時間定位讓該部影片糅合了美、俄、日、中等各個國家的現實交點,在展現災難風波方面,導演十分重視地理特點,更使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經歷的「摧殘」都具有不同特色:如對洛杉磯交通設施的摧毀、巴西裡約熱內盧耶穌像在洪水中倒塌、約翰·斯坦尼斯號航母被巨浪掀翻後撞向白宮;金門大橋應聲斷裂等等,《2012》立足的國與城之間的外交手腕也隱隱展現出來,鏡頭更傾向於國的位置,講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來時,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國人民掙扎求生的經歷。
而在《諾亞方舟》中,導演達倫迴避了國家利益在災難中的具體體現,鏡頭更傾向於「家」,甚至個體「人」。影片講述羅素·克勞飾演的諾亞在世界毀滅前打造一艘諾亞方舟拯救家人和動物躲過末日災難,其間貫穿諾亞與有著血緣親情角色的殺戮戲份,並展現羅馬戰神與史上最邪惡的殺人博士海上對決。由此可見,《諾亞方舟》在表現災難的同時,將鏡頭由大變小,切入到個體人的身上,展現親情、愛情在災難中的取捨和碰撞。這樣獨特的視角,勢必會讓觀眾更增情感上的共鳴。
傳統與科技創新,大野莽荒還原災難寓言
其實,諾亞方舟在災難片中呈現出諸多表現形式。如電影《2012》還原的救命之舟在影片結尾揭開神秘面紗時是一艘巨大的人造飛船。而根據《創世紀》記載,它是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說記載為方形船隻,但也有許多的形象繪畫描繪為近似船形船隻,花了120年才建成。這便是關於傳奇方舟的短短描述。
根據《創世紀》的記載,諾亞方舟是個長方形的大木盒子,並且是一個尺寸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木盒子,但它正是最為真實的諾亞方舟。導演達倫要求嚴格按照聖經中的記載以及諾亞當時所造方舟的原始尺寸繪製圖紙,建造一艘真實的諾亞方舟。並通過三位動畫技術實現目標,在曝光的首款中文版劇情預告「我們建了一個方舟」裡,片中飾演諾亞的羅素·克勞將建造方舟的使命向家人娓娓道來,為拯救無辜的生命諾亞決議傾全家之力建造一個方舟。夜幕星火下,諾亞矗立於無際荒野與末世蒼穹之間,手起斧落之際也開啟了拯救萬物蒼生的創世之旅。《諾亞方舟》便在這大野莽荒中,體現最原始的創造性,恢弘開啟災難片新航線。
大災難中彰顯人性,末日中上演「情」「義」碰撞
《諾亞方舟》成為首部將這個聖經故事真實地還原於大銀幕之上的大製作史詩級電影,不僅實現了傳統和科技的創新,更在人性情感上表現了影片的深度。在國際版預告片中,上帝為了懲罰人類欲殺死萬物,諾亞通過夢境的預兆意識到了這一點,面對殘暴的軍閥和日益枯竭的大地,他必須想法設法拯救人類。期間包含的環保、和平、人性、善惡、救贖等眾多元素,也使「諾亞」這個故事更加的生動飽滿。
在影片中展現了諾亞與家人製造諾亞方舟的使命,以及在完成這個使命時流露出來的親情,演員克勞與康納利在浩劫的大背景下上演一段更驚心動魄的「大愛」篇章,激動人心的表現和感情衝突將給兩人的合作增色不少,給觀眾帶來視聽和心靈的雙重震撼。克勞與霍普金斯的正邪較量更上演了一段海上鬥爭驚魂。親情和正邪交織其中,《諾亞方舟》實現了情感創新,大災難中彰顯人性,上演「情」「義」大碰撞。
據悉,《諾亞方舟:創世之旅》有望在中國內地以3D和IMAX 3D格式引進。屆時,中國觀眾將享受一場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