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農事與物候

2021-01-10 澎湃新聞

作為古代詩歌的開端著作,《詩經》記載了西周到春秋時期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數千年前,人們在田地間勤苦勞作的同時,借用民歌訴說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而這些詩中大多的情感表達也多與某種植物相關。

 

農業社會裡具有與大自然同期性的循環,農業本身也變成一種美學,農民們會將種子埋進土裡,等待它發芽開花結果,天生有一種長久的耐心,所以《詩經》是典型的農業美學產生的作品。

 

南宋·馬和之《豳風圖·七月》

花草樹木,時序節令,農業社會寧靜、秩序感的氣質構建出《詩經》獨特的東方美感,落了地的想像,不再縹緲,帶著了解後的親近,千年前的農業生活也在我們的腦中紮下根來。

 

蠶桑和織染

 

《七月》是一首著名的農事詩,從衣食兩方立說,言耕作以及蠶桑。耕作為食,蠶桑為衣服,製作衣服就需要紡織和染色。《七月》詩中提到春日採桑和採蘩的話,都是為了養蠶。據《毛傳》:蘩是一種蒿屬,新生出的嫩芽,用於蠶兒初生之時,大概是把幼蠶覆蓋起來,使幼蠶藉以取暖,這是古代養蠶業中的一種措施,我們應該注意。由於這樣的設想,所以夏緯英先生認為《召南》中的《採蘩》和《小星》兩篇,是蠶妾們做的詩歌。

  

桑葉是蠶的食物,養蠶自然需要採桑。《七月》篇中有關於桑樹整枝的詩句,那就是「蠶月條桑,取彼斧戕,以伐遠揚」。是剪去徒長枝,不讓桑樹過於高大,所以結尾又說「猗,彼女桑」。

 

《七月》篇在織染方面,有「鳴鶪」的話。鶪鳴是急於織衣之候,故又說到衣料的染色,詩云「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應該注意的是「我朱孔陽」,周人尚赤,他們會用紅色染料的。

 

衣料染色,古時多用植物燃料,染紅色常用茜草,使用茜草染色,需要較高的技術。古時衣料除用絲織品之外,也用蔴、葛、薴等植物纖維,還用羊毛紡織為褐,故《詩》有《葛覃》之篇,而《七月》言「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作物與種類

 

而在這些西周和春秋的農事詩中,可以看到若干農作物的名稱。這些名稱,有的是指作物的名稱,有的是表明品類之名,我們一起來談一下作物的種名和其相關的類名。

 

禾,原來是一個作物的種名,那就是如今產生小米的粟榖。禾字屬於象形字,金文禾字,上部畫出彎曲垂穎的穗形、緊密不散,正是產生小米粟榖的古名。但是,禾字又可用為榖類作物的總名。所以其他作物的名稱也往往帶有禾旁。或者把其他作物如稻、麥之類說成禾。

 

榖,作為農作物的種名時,也是指產生小米的粟榖而言。如今我國北方種植的粟榖,通俗稱為「榖子」,但是,榖字又可作為作物的一個大類名稱,與禾字相通。

 

粟,用作農作物名稱時,也是指產生小米的粟榖。粟榖所產生的小米,也叫粟。伸引之凡一切糧食也都可以說是粟。

 

稷,先秦古書中的所用的稷字,用為農作物的種名時,也是產生小米的粟榖。稷字也可以作為作物的類名用。他們把管理農事的官長叫做「后稷」。

 

黍,是一種作物的種名。這個作物跟粟榖有鮮明的不同,它的穗子是鬆散的,如今俗稱叫做「黍子」。

 

麥,作為一個作物名時,專指小麥,有時把小麥和大麥都說成詩麥,又是一個類名。來,作為一個作物種名,是專指小麥而言。

 

牟,是大麥。《詩》雲「來牟」是指大小麥而言。菽,是大豆,有叫做「荏菽」。荏有柔軟的意思。大豆軟可食,也是一種糧食作物。

 

稻,就是如今的水稻,是一個作物的種名。稻一名稌,應該還是一個鍾名,大概是方言之異,不是品種名稱。

 

粱,在《詩》中有「粱」這個名稱,是專名還是類名不是很清楚。夏緯瑛認為,它做專名時,它還應該是產生小米的粟榖,或者指的是優良的小米。

 

農時和物候

 

農事的進行時有季節性的,要適時而耕,適時而種,適時而獲,都需要按照季節的早晚而決定,這就叫農時。農事之適合季節者則謂之得時,反之者曰失時。季節屬於曆法方面,照曆法規定可以分為四季、十二月,或更有分、至等分別。各個季節中的氣候不同,因而農作的事項也就不同。但氣候又是常有變化的,若單純地按照季節規定進行農事也不全然適宜,還要藉助於物候。

 

物候主要說的是,自然界生物活動的時候,如植物的出生、開花、結果;動物的出現、休眠和來往的情況等等,常與氣象有關,可作為了解氣候的輔助資料。我國古時進行農業生產早已經注意到物候觀察,文獻中也有記載。

 

比如《七月》詩第一章之詩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在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這主要講春耕的。在春耕之前,先說「授衣」、「卒歲」的話,以引起春耕。

 

「七月」是夏曆的七月。「火」是火星。《夏小正》:「五月……大火中」意思就是,在夏曆五月的時候,人面南而立看見火星在正中,時至七月火星火星不正而偏斜,好像流下去了。

 

《七月》是農事詩,也是物候詩,它是按照月份進行農事的,而月份之中又往往附帶著物候,可見他們進行農業生產是很注意物候的。

 

文字摘編自《先秦農業考》

古圖摘自《詩經名物圖解》

 

先秦農業考

 
 

本書將夏緯瑛先生的五部重要農學研究著作彙編再版,包括:《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管子地員篇校釋》《〈周禮〉書中有關農業條文的解釋》《夏小正經文校釋》《〈詩經〉中有關農業條文的解釋》,均為研究先秦農業史的珍貴資料。

 

相關焦點

  • 日本七十二物候:立春
    人民網東京2月4日電 七十二物候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 物候與萬物之美
    這是詩人杜甫名篇《春夜喜雨》中的兩句。故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故宮知時節》一書,名如這首詩,講述的是故宮節氣與天地萬物之美的故事。由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宋英傑先生撰寫的此書,以故宮博物院院藏詳解七十二候的《月令圖》為緣起,從文化與科學兩個維度,圖文並茂地解讀古今節氣與物候。
  • 夏至鳴而冬至止,《詩經》裡的小鳥,竟是掌管夏至的官名?
    七十二候是我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是我國的文化瑰寶。 季節之神的安排真是奇妙,在中國傳統的幹支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是午月(五月)的起始,也就是夏季的中間月份——仲夏的開端。
  • 《詩經》中的鳥獸草木:被淡忘的千年之美
    《詩經》是我國詩歌和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也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詩三百即為孔子刪訂整理而成,這一說法現在已經不被認可。但孔子對《詩經》的確是推崇備至的,他曾經勸孩子們學習《詩經》,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後世將之概括為「興觀群怨」,來闡釋《詩經》的社會現實意義。
  • 竺可楨簡介: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
    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誌。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裡,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首描寫農事活動的古詩詞賞析
    但因為農民多不是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無法自己記錄農事活動,所有關於農事活動的古詩詞並不多。本文賞析九首農事活動的古詩詞,感受古代的農業生產。《國風·豳風·七月》節選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在西方,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雅典人就試製了包含物候內容的農曆。在羅馬凱撒時代(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就頒布了簡單的物候歷以服務於農業生產。物候記錄在我國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詩經》和《呂氏春秋》等篇章對此都有記載。「《禮記?月令》是根據《呂氏春秋》的,是周、秦時代所遺留下來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物候歷」[1]。據《淮南子?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經過7年監測,積累了大量的物候數據,已掌握樣地內大部分植物物候規律。  在許多研究中,開花的時間是植物物候學的可見指標。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豪在研究員邢福武和副研究員易綺斐指導下,通過大量物候數據並結合氣候因子分析發現,植物盛花期物候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顯著的響應。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11月23日,新華社記者的攝影鏡頭中,肯亞馬賽馬拉保護區,大批角馬在平原休憩。  每年7月至9月是坦尚尼亞的旱季。  非洲大陸上這一年中極為少見的「二次」遷徙,在物候學家看來更有著特殊的意義。  「生物是環境變化的忠實記錄者,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生物將改變生活節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非洲大陸上這一年中極為少見的「二次」遷徙,在物候學家看來更有著特殊的意義。「生物是環境變化的忠實記錄者,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生物將改變生活節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
  • 《詩經》裡的伯勞鳥
    螢火蟲開始出現了,《詩經》裡的小鳥——伯勞也開始鳴啾起來。勞燕分飛的勞字,指的便是它。伯勞在古籍中有多個名字。《易緯.通卦驗》解釋伯勞,夏至感應陰氣而開始鳴叫,冬至而止。伯勞也叫鵙(jú音 橘)。《禮記.月令》上說:仲夏之月,鵙始鳴。《詩.豳風.七月》有歌曰:「七月鳴鵙」。說的是:伯勞在七月仍在鳴叫。古人以物候辨識天氣與季節,伯勞的「夏至鳴而冬至止」的特性,成了天然時鐘。
  • 物候—氣候變化的感應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於用物候指標來指示氣候變化。有一些物候學家甚至建立了相關的專業網站,如歐洲物候觀測網(EPN,The European Phenology Network)和英國物候觀測網(UKPN,The United Kingdom Phenology Network)等。
  • 付永碩:傾聽植被物候的迴響
    在自然界中,溫帶和寒帶地區的植物會在一定的時間內開始返青,生長,而後現蕾,開花,結果,最後落葉,進入休眠。這種植物與環境因子變化相適應而形成的植物生長發育節律,被稱為物候,它是植物長期適應於溫度和水分季節性變化的結果。植物的物候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對策,對生態系統的營養循環和能量流動,以及群落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有重要意義。
  • 《詩經》《楚辭》中的「美人」是什麼?
    歷代以來,均有文人學者對先秦文學中呈現出的女性形象、女性文化等以女性視角進行著或深或淺、多角度的研究,甚至上升到女性思想、女性主義分析等;但有系統的關於《詩經》、《楚辭》中女性形象比較、總結的專著較少,具體到有關"美人"意象的研究更為罕見。本文將針對《詩經》與《楚辭》中"美人"意象的異同展開討論研究。首先,我們應理清有關"美人""意象"的概念。
  • 詩經中的女孩名字,雋美優雅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詩歌305首,其辭藻極其雋美,語義豐富,用來參考給孩子尤其是給女孩子取名字再合適不過。考慮到《詩經》中的篇數過多,為了幫助各位父母更加快捷省力地給女孩取名字,小編在這裡整理出了一些詩經中適合女孩子的單名和雙名,有需要的家長可以來參考參考。
  • 冷激對春季物候影響的研究取得進展
    植被物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過去幾十年,受全球變暖影響,北半球的春季物候,如展葉期、開花期等顯著提前。然而,實驗證據表明,冬季的增溫能夠降低植物在休眠期接受到的低溫累積量(chilling,又稱冷激),從而增加植物在春季的積溫需求,對春季物候有推遲效應。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志載清河】清河縣十二個月物候
    【志載清河】清河縣十二個月物候 2019-03-21 15: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前沿研究丨優化關鍵物候基因,提高小麥適應性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的《氣候變化條件下提高小麥產量和適應性——關鍵物候基因的優化 》中指出,由於物候基因的多樣性,小麥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文章綜述了春化(Vrn)、光周期(Ppd)和矮稈(Rht)基因等小麥物候學研究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