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是我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是我國的文化瑰寶。
季節之神的安排真是奇妙,在中國傳統的幹支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是午月(五月)的起始,也就是夏季的中間月份——仲夏的開端。
芒種次候,也就是仲夏時節的來臨。夏至是中國最早的重要節氣之一,被看作是進入仲夏的標誌。跨進了仲夏。於是天熱起來了,雨多起來了。南中國進入了梅雨季節。螢火蟲開始出現了,《詩經》裡的小鳥——伯勞也開始鳴啾起來。勞燕分飛的勞字,指的便是它。
七月鳴鵙
芒種二候「鵙(jú)始鳴」是七十二候中的第二十六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二侯鵙始鳴: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故《埤雅禽經》注云:「伯勞不能翱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鵙,蓋周七月夏五月也。」
伯勞在古籍中有多個名字。《易·通卦驗》解釋博勞,夏至感應陰氣而開始鳴叫,冬至而止。伯勞也叫鵙(jú音橘)。《禮·月令》上說:仲夏之月,鵙始鳴。《詩·豳風》有歌曰:七月鳴鵙。說的是:伯勞在七月仍在鳴叫。
古人以物候辨識天氣與季節,伯勞的「夏至鳴而冬至止」的特性,成了天然時鐘。據中國歷史記載,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上古五帝時,帝少昊,曾以鳥名設官職,所設掌管冬夏至的官伯趙氏,就是伯勞(《左傳·昭公十七年》)。
伯勞的神話故事
我們讀過《初學記》的知道,裡面有一個故事:「琴操,履霜操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尹吉甫之子也。甫聽其後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編水荷而衣之,採蘋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而自傷無罪見放逐,乃援琴而鼓之。」
尹吉甫聽信後妻不實之詞,放逐自己兒子伯奇的故事:「欲知孝子傷心,晨霜踐履;」誤殺前妻留下的愛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長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傷的詩,尹吉甫聽了以後十分後悔,哀痛不已。
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鳥,停在桑樹上對他啾啾而鳴,聲音甚是悲涼哀悽,尹吉甫忽然心動認為這隻鳥是他的兒子伯奇魂魄所化,於是就說︰「伯奇勞乎,如果你是我兒子伯奇就飛來停在我的馬車上」,話剛講完這隻鳥就飛過來停在馬車上,於是尹吉甫就載著這隻鳥回家,到家以後鳥又停在井上對屋哀鳴,而尹吉甫假裝要射鳥,拿起弓箭就將繼室射殺了,以安慰伯奇。
鵙始鳴,鵙是指伯勞鳥,「勞燕分飛」的勞,是一種小型猛禽。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它的鳴聲侷促尖銳,聲聲是別春之離愁。當然,伯勞初囀月微明,亦是仲夏夜尋夢的美麗詩意。芒種,地面陽熱已滿,氣血旺於心經,心火旺盛。容易心火亢盛,從而心煩、心悸、失眠、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