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先民們通過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生產,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氣文化,不僅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還影響到了文化領域。
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中有很多就是和節氣相關的,比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劉長卿的「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寒山和尚的「草生芒種後,落葉立秋前」。
還有一些民間諺語和節氣也是有關的,比如我很小的時候家裡人就告訴我:「穀雨前後,種瓜點豆」,「芒種忙兩頭,忙收又忙種」,「立秋見三鮮」,立秋時候玉米、紅薯、北瓜等瓜類雖未成熟但可以嘗鮮了,當然我說的這些諺語都是華北地區的諺語,相信南方也會有不少和節氣相關的諺語。
今天就是夏至了,有什麼夏至的古詩呢,我特意搜索了全唐詩,用題目進行檢測包含夏至的詩只有4首,如果用內容進行檢索,則又多了一首白居易的《思歸》。也就是說在將近五萬首唐詩中只有5首詩是和夏至有關的。
接著,我有搜索了表現冬至的詩,用題目進行檢測包含冬至的詩有27篇,而用內容進行檢索,則又多出11首,也就是說唐詩中和冬至相關的詩有38首。相比和夏至相關的5首要多出很多。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呢?我們就要從夏至和冬至在唐代受到重視的程度來說了。
據《新唐書·禮樂志第九》記載: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元正就是正月的第一天,唐代也稱為元旦。也就是說朝廷會在大年初一、冬至這兩日舉行朝會,皇帝接受百官的祝賀,然後飲酒助興,並欣賞樂舞,可以說和我們今天過年收看新年晚會是一個道理。冬至作為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與一年的第一個節日大年初一,所以才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還會進行祈谷大典,來年五穀豐登。今天北京的祈年殿時驚訝與回音壁的神奇,卻不知道祈年殿是明清時期祈谷壇的一部分。唐朝也有祈谷壇,只不過是在長安。
那麼夏至呢?據《新唐書·禮樂志第一》記載:
凡歲之常祀二十有二:冬至、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昊天上帝於圓丘;季秋,大享於明堂;臘,蠟百神於南郊;春分,朝日於東郊;秋分,夕月於西郊;夏至,祭地祇於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祇於北郊;仲春、仲秋上戊,祭於太社;立春、立夏、季夏之土王、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臘,享於太廟;孟春吉亥,享先農,遂以耕籍。
可見,夏至只有常祀,祭祀的也只是地面上自然物的神化者,並不屬於大的祭祀。
另外,夏至時節溫度上升導致的最直接的反應便是身體上的不適應了,因此詩人們寫的更多的是讓人汗流不止,行動不便的夏日煩熱之苦。比如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讓人汗流不止,行動不便」,在《月夜登閣避暑》又寫道:「旱久炎氣盛,中人若燔燒。清風隱何處,草樹不動搖。」
進入盛夏後詩人們的關注點都在炎熱上面了,想得是如何避暑,自然對夏至這個節氣的關注就少了。
正是因為以上兩點原因,讓我們看到唐詩中描寫夏至的詩明顯少於描寫冬至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