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個城市間,流竄吃麵
文圖原創 / 盡色
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是,在夏至這件事上,卻在古代就達成了共識: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夏至都是最早被確定的重要日子。
東方人講夏至,這個「至」當頂點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西方人則把夏至當做「夏天到了」講。
我們說的三伏天,到了西方人眼裡,就是「dog days」。為什麼?他們觀察到了天熱得狗都吐出了舌頭。他們還認為,這酷熱是太陽和天狼星造成的,所以,天狼星在英語裡叫「the dog star」。
好吧,中國古人挺憨厚的,弄了個俗諺說:「夏至狗,無處走。」附議你一下!
俗話說,「不過夏至不熱」,中國古人還說了,這天熱不都是缺點,諺語云:「夏至不熱,五穀不結。」炎熱,其實是大自然的一種恩賜。這就非常思辨了,必須讚一個!
中國古人真讓人羨慕,這一天他們是要放假的。看到這條消息之後,小編無心上班了,一心只想著穿越。
為什麼這天要放假?因為古人認為夏至是了不起的一天!所以,夏至、冬至的祭祀是規格最高的,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規定。
這麼大的事,必須全民總動員啊!於是皇帝說:「不上班了,你們都回去祭祀吧!」
得,奉旨放假!
遠了不說了,夏至日放假是這樣安排的:清代全國放假一天;宋代放假三天……遼代人就比較會玩了,不僅放假,而且「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一說到「熱成狗」,吃貨們就坐不住了,怕是要瞬間聯想到「熱狗」? 好,還是開講美食吧。
其實,我們黃河流域的先人也挺會玩的,夏至日必須「食湯餅」,然後「取巾拭汗」,認為可以「面色皎然」。
哎呦喂,看到沒有,吃只是表象,為的是看上去好看呀!你們自己對照,可曾有這樣的境界?
中國古人實在太強悍了,對世界的認知,往往以食俗來表現:「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精確到把這天定為了分水嶺,而不僅僅是「夏天到了」這麼簡單。
古人所謂的「食湯餅」,就是現在說的熱湯麵片兒,或者乾脆就是麵條的前身。與夏至最貼近的食俗就是吃麵條,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夏至為何要強調吃麵?因為新打下來的麥子,飽含了天地的精華,香氣濃鬱,必須要嘗新啊!
《帝京歲時紀勝》中說:「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京師於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曾詢及各省遊歷友人,鹹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
我去過很多城市,過水麵、乾拌麵也吃過很多。比如在武漢,街頭賣的熱乾麵,從三五元一紙碗的,到一百多元一份的網紅蟹腳面,都一一品嘗,這是很多武漢人「過早」少不了的美食。
可能是我個人喜好,感覺武漢的朋友都喜好重油,比如我之先寫過的三鮮豆皮、武漢燒梅,點擊量很高,但都是很油的美食。
武漢熱乾麵稍好一些,可還是能甚至感受到,麵條上附著的微小顆粒的豬油。香是很香的,濃烈熱情也是很明顯的,上面的蘿蔔乾丁也很清口的,但總有點揮之不去的膩膩的感覺。
有點類似的是重慶和成都的小面,大多也是豬油拌的,我吃的拌有花生醬或芝麻醬,也稍感濃膩。小面的特點是比熱乾麵辣,我每每讓老闆「微辣」,結果,回回辣得不想要舌頭。
我在街頭吃的小面,常常有酸豇豆末、花生碎和肉末,夏天吃都很開胃,而且口感飽滿。重慶人和成都人太好了,小面的辣是鮮辣,別處做不出來,而這種辣,還能幫我去除當地的溼氣,最妙不過了。
山西是麵條大省,我在山西的一桌宴席上,竟然吃到三四種麵條。當時覺得不可思議,心想:「這山西人也太熱情了吧!」如今回味起來,其他的珍饈美味記不得了,獨獨這麵條,在腦子裡千嬌百媚、千迴百轉。
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山西麵食的品種也達到了一千多種。這些麵食,經擀、削、撥、抿、擦、壓、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澆頭,就做出了各式麵條來。
鎮江的麵條與山西的最接近,而最靈犀相通的是用醋,無論山西老陳醋還是鎮江的香醋,都開了胃、提了鮮。
鎮江的麵條種類也是極多的,如陽春麵、寶堰乾拌麵、腰花面、肉絲麵、香腸面、長魚絲面、蝴蝶片面、三鮮熬面、大排面、各類炒麵、幾乎你想得到的麵條和澆頭,鎮江都配齊。
鎮江其實是一處隱藏的麵條重鎮。這得益於三次衣冠南渡,也得益於碼頭經濟。鎮江得天獨厚的位置,正好處於長江和運河的十字黃金水道上。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最終,最美味的吃法被沉澱了下來。
很多人說鎮江的麵條在於澆頭、在於鍋蓋面、在於醬料、在於極富韌性的麵條……我不這樣看,我以為在「清爽」二字。
今天不說鎮江的其他麵條,就說鎮江的過水麵。每到學校放假的時間,我就非常想念過水麵。
我小時候放假在家,早上被喊起床,眼睛都沒睜開,就糊裡糊塗地洗臉刷牙,等到往餐桌邊一坐,人瞬間就醒透了——
那是經過冷開水洗禮的麵條,帶一點點溫熱,比夏天的氣溫卻要涼爽一些。那是自家熬的豬油拌出來的面,那油是清清爽爽的,在麵條上沒有任何厚膩,如同風行水上般的順暢,面吃完了,碗底的油都是清澈的。
鎮江過水麵的一大特點是用醋較多,那是因為夏天吃醋好處多。
有時候,家裡會把蘿蔔乾、榨菜或是大頭菜切成極細極細的末子,或紅或黃地撒在麵條上,豬油或是麻油拌透了的過水麵,油亮爽滑,在綠油油的蒜末襯託下,美得就像是打翻了萬花筒。
如今想起來,那是人生中最美的夏天,連麵條裡略略的燒鹼味,都讓人回憶起來覺得美好……
除了夏至日吃麵條之外,北方人以前會要做一盤「麥糊燒」。這是用麵粉調成糊,在鍋中攤成極薄的餅,用來供司灶、祭祖宗。
還有的地方食俗不同,有「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的說法。我的老同學「聽荷」,這幾天在四川閒逛,她吃的就是餛飩。她祖籍四川,口味也是嗜辣,白湯的那碗是她兒子的,她兒子這一代已經吃不了辣。
延展閱讀
與「冬九九」一樣,「夏九九」也是中國人的計日方法,它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
民間有《夏至九九歌》: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田家五行》中也有另一塊《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
文圖原創
感謝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