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冬至餃子夏至面」,到底講究的是什麼?
6月21日就是夏至了。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陽氣在夏至日這一天強盛到極點,盛極必衰,陰氣也從這一天開始滋長。夏至除了是晝夜變化的界限之外,還是盛夏的起點,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過後,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就要到了。從氣象資料來看,我國許多地方的歷史氣溫極值大都出現在夏至以後。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各地夏至食俗雖有差異,但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都有的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因為夏至日後收穫了新麥,所以夏至食麵有嘗新的意思。夏至面的做法比較講究,不是平常所吃的熱湯麵。而是過水麵,古時候一般是現從井中打來清涼的並水,手擀麵煮熟後,直接撈入盛滿清涼井水的盆中,待面拔涼,撈入碗中,澆上事先做好的滷汁和小菜。炎熱的夏天吃清涼的過水麵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用意。另外,民間用細長的麵條比擬夏至的白晝時間長,正如人們在過生日時也吃麵一樣。為的是取一個好彩頭。
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面和炸醬麵。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這大概是因為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在江蘇,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鮮,地三鮮是覓菜、蠶豆和蒜苗,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褚芽,水三鮮是螺蜘、細魚和河豚。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在嶺南一帶,一直就有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在廣東,尤其是陽江地區以及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人們都非常喜歡在夏至這天吃狗肉和荔枝。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枝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還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的說法,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
廣西玉林民間的荔枝狗肉節
保健專家提醒公眾,夏季氣候炎熱,夏至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節季,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難消化的食品。要多吃雜糧,多吃苦味和清熱利溼的食物,如西紅柿、鯽魚、黃瓜、苦瓜、苦菊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溼、清涼解暑、促進食慾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均屬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體質較虛弱者不宜食用。
另外,夏季炎熱,容易使人心煩氣躁,還要注意調整情緒,保持神清氣和、心胸開闊、精神飽滿。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康鵬)
下載齊魯壹點客戶端,關注本壹點號——說古談今,就能查閱以前的文章,並能第一時間看到更新。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