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明天)將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
在中原流行冬至吃餃子,為了讓同學在學校過有趣的傳統節日,後勤中心早早準備了餃子餡兒和餃子皮,還特意準備了五彩餃子食材。明天將以班級為單位分發給大家,同學和老師一起包餃子、蒸餃子、煮餃子·······
同學們是否很想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為什麼要吃餃子:
我們一起來了解,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天文意義上,「冬至」卻表示嚴冬應時而至。這是因為從「冬至」開始,北半球地面散失的熱量要比吸收的熱量多,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降至最少,天氣最冷,所以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冷在三九」之說。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東漢時期一位叫張仲景的人,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弟子在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就流傳至今,當然這是北方人的節日習俗,我國南方人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
總之無論吃什麼都是為了增添節日氛圍,讓節日更有意義。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願你冬至有湯圓有餃子,有家人朋友作伴,冬至快樂幸福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