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的重要節氣。從漢代開始,冬至被定為節日,政府是要放假的。於是,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雖然不能穿越回到漢唐,但冬至的隆重與熱鬧還是可以讓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現在,讓我們在回味歷史,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仰望頭頂的星空,尋找屬於冬至的那顆星。
在上古時代,堯做了部落首領後,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命令羲氏與和氏,順應天意,遵循日月運轉規律以及星辰的分布,制定出曆法。同時,他讓二人按照四季帶領人們生活勞動。冬季來臨,堯讓和氏住在北方一個叫幽都的地方,認真做好冬儲工作。其中,在《史記》出現了關於冬至最初的記載:「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這段短句的意思是,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在天光剛剛黯淡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冬之時。這時候,人們添衣保暖,鳥獸身上長滿細毛。
夜長晝短,添衣保暖,這是冬至常識,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只是,文中提到冬至星宿的說法,讓我們不由得耳目一新。其實,古人對星辰是十分崇拜的,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對天相之說非常迷信,所以過去中央政府裡還專門設立了欽天監的官職,屬於國家智囊團的一員。據記載,春夏秋冬分別對應朱雀、青龍、玄武、白虎四大星。其中,白虎星是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的合稱。白虎七宿包括: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與參宿。據傳,白虎星是兇神,碰到了不吉利。古代歧視婦女,若有女子婚後遇到夫家發生飛來橫禍,人們就把責任推給這個女子,稱她為「白虎星」,也就是「掃把星」。當然,這都是迷信的說法,但天上的星辰與人間的柴米油鹽有了互動,讓人在仰望星空時,會覺得那些高高在上的星星也並非那麼遙不可及。
昴宿,是白虎七宿中的第四宿。《史記》記載,「昴曰旄頭,胡星也,為白衣會。」這句話的意思是,昴宿又叫旄頭,是顆災星,會有人穿白色孝服,即主喪事。昴宿屬於金牛座,是由一團小星聚在一起組成的。喜歡星座命理的人,也可以對此星把玩一番,如有這樣的說法:在十二星座中,昴宿屬羊宮一足,在金牛座肩膀附近的一處閃爍發光的星鬥即昴星圖。古巴比倫喻此為「雨星」。有人總結,昴宿為剛柔宿,寬柔慈猛,本性較善良,有剛烈的性格,但略膽小,內向。一般屬昴宿的人重視名譽,善用貴人,有辯才有領導才幹,可當官可經商。勤奮好學,長壽,愛打扮。
看了半天星星,想必有點餓了吧。在很多地方,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據說,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東漢末年的一天,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架了口大鍋,用麵皮將羊肉包起來,煮了一鍋湯,分給百姓吃。喝完湯後,百姓們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百姓們的爛耳朵就好了。為了紀念張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今年冬至幹什麼?舉頭望昴宿,低頭吃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