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到,「桑拿」氣息就濃鬱起來,最近到處都是割小麥插秧苗的景象,在以小麥為主要農作物的北方,人們在新麥收穫的夏至之際會有吃麵條的習俗,也叫「嘗新」。在古代的時候,夏至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這一天,上至官員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放假,舉行各種祭神儀式,祈求災消年豐,讓心得到安寧。俗語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據說吃麵的人會特別多,這是什麼道理?夏至吃麵是我國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特別是北方,基本上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吃過水麵。
現在夏至吃麵很多上歲數的人還一直延續著這種傳統,時代的更新交替,人們不再滿足於吃過水麵,各種各樣的或勁道、或軟糯的麵條既滿足著大家的口腹需求,還能為平淡的生活中增添無窮無盡的樂趣,配以對麵條花樣繁多的解鎖方式,真是夏日餐桌靚麗的風景線。各地都有地區的特色麵條,不同地區的人們用吃麵條的形式以祈求幸福祥和、五穀豐登。你們那裡夏至都是吃什麼麵條呢?小編推薦這幾款麵條,看看有沒有你們愛吃的那個。
第一種:炸醬麵。北京人的炸醬麵是家裡的便飯,各家都有各家的做法,而飯館裡的炸醬麵那都是給外地人吃的,想要吃正宗的老北京炸醬麵,還得找來北京當地的人。吃炸醬麵首先是制醬,將幹黃醬加入料酒攪拌,再與甜麵醬調和均勻,油鍋中放入蔥花炒香,再放入五花肉翻炒均勻後加入拌好的醬,放入蒜蓉和適量的白糖,小火慢煮,十分鐘左右就好。可以用黃瓜絲、胡蘿蔔絲、豆芽絲、綠豆芽等,依據個人口味調些配料。最後將炸好的醬淋在煮好的面上一道家常的炸醬麵就完成了,如果炸醬吃不完,可以用保鮮膜封起來放入冰箱,但也要儘快吃完哦!
第二種:打滷面。老北京傳統打滷面,混滷鹹鮮,滷色紅潤,鮮香誘人,澆在麵條上,香氣飄滿屋,吃了真舒坦!下面教大家簡單易學的家常打滷面。黃花菜,黑木耳,幹香菇全部用水泡發;泡發後木耳和香菇切粗絲備用。泡發的同時,鍋裡燒水把面煮熟,放到一邊過水備用。鍋裡油燒熱,放入蔥花和大料把鍋爆香後,大料撈出,下切好的木耳,香菇和黃花菜、肉餡炒熟。鍋裡放足量水,再調入醬油和鹽。小火燜20分鐘後,水澱粉勾芡,將雞蛋打勻倒進去呈蛋花,最後用鍋鏟將滷汁攪拌均勻。此滷做醬拌麵食用口感尤佳,此打滷面中選用的豬肉為鳳頭肉,鳳頭肉的肉皮薄,微帶脆性,瘦中夾肥,肉質較嫩。
第三種:陽春麵。「一把細面,半碗高湯,一杯清水,五錢豬油,一勺橋頭老陳家的醬油,燙上兩顆挺脆括爽的小白菜……」簡單一句臺詞,勾起了許多人對陽春麵的感情。洋蔥洗淨後切成薄片,蔥、青蒜分別切成碎末備用;豬油在鍋中溶化,然後放入洋蔥片用中小火慢慢炒出香味,直到洋蔥變成深褐色,已經炸得很酥脆即可。這一步即是炸蔥油; 炸蔥油的同時將麵條放入湯鍋中煮熟,然後在盛面的碗中放入一勺蔥油,放入鹽、自製醬油15ml。煮熟的面挑入碗中,加入高湯淋入香油,撒上蔥花、青蒜末即可。
第四種:蔥油拌麵。傳說中的蔥油拌麵,麵條有韌勁又滑爽,蔥油則是噴噴香。鍋裡放適量油,加點香料燒熱。加入切絲的洋蔥,一直熬到洋蔥變蔫,繼續中小火慢熬,把以上香料全部撈出,加入洗淨瀝乾的蔥段,一直熬到蔥段變得焦黃,晾涼一點然後裝碗,蔥油就做好了,起鍋燒水,水開後把麵條煮好儘量瀝乾水分,然後加上一勺蔥油、比蔥油略多一點的生抽,以及一小撮白糖拌勻即可。
第五種:涼麵。氣溫升高時就想吃點爽口,又快又省事的東西,那非涼麵莫屬了。雞胸肉放清水裡煮熟,順著紋路撕成小絲;胡蘿蔔和青瓜分別切細絲。煮一鍋水,水開後放入麵條,煮熟後撈出,泡進涼開水中。煮過麵條的水順便把胡蘿蔔絲燙熟;撈起備用。冷油放入蒜蓉,小火炒出香味,加入剁椒,翻炒幾下。加入適量生抽。加一點點水,小火煮開成為醬汁。煮好的醬汁中加入適量麻油。把麵條撈出放進碗裡,碼上雞絲、胡蘿蔔絲、青瓜絲;加入一大勺醬汁,用筷子把全部材料拌勻即可享用。「冬至餃子夏至面」,適合夏天吃的五種面,你最喜歡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