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1日5時44分,我們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恪遵憲度抄本》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夏至三候:
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即五天稱為「一候」,而一個節氣十五天左右,所以每個節氣就是「三候」。
「一候鹿角解」:麋 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
夏至一陰初生,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喜陽的生物開始衰退,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麇因屬陰性,所以直到冬至日角才脫落。
「二候蟬始鳴」: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開始快樂地歌唱。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就是最熱的天氣了。
夏至日牽手日環食
而在今天下午,我們還將迎來天文奇觀「日環食」!此次的環食帶穿過我國西藏、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大家「足不出國」就有機會欣賞。
「金環日食」太陽整個圓面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形成非常細的一圈金邊兒。天文學家指出這次日環食的最大食分可以達到0.997,這個數字越接近1,太陽被遮擋的部分就會越多,例如在西藏西部地區的環食帶經過區域,絕大部分太陽光都可能被月球遮擋住,太陽將猶如一個美麗的金色指環懸掛於空中,景色將非常壯觀。
根據天文預測,日環食將在非洲最早開始出現,並先後在阿拉伯半島、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出現之後,進入我國。我國境內可以觀測到日環食的地區有西藏、四川、重慶、貴州、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的部分地區,其中西藏阿里地區是觀測效果最佳地區。
當夏至日牽手「日環食」,屆時,太陽的中心部分黑暗,邊緣卻仍然明亮,在天空中形成一個耀眼的「金指環」,蔚為壯觀。
夏至八大傳統習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禮樂的方式,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故《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來,民間即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民諺還曰:「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因夏至新麥已收,古人夏至吃麵有嘗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熱湯麵,而是過水麵,古時候從井中打來清涼的並水,手擀麵煮熟後,直接撈入盛滿清涼井水的盆中,待面拔涼,撈入碗中,再澆上事先做好的調料和小菜。古人炎熱的夏天吃清涼的過水麵,有提醒人們注意防暑降溫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間用細長的麵條,比擬夏至白晝時間長,正如人們在過生日時也吃麵一樣。為的是取一個好彩頭。
3.食夏至餅
在古代,夏至之時農家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肉類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謂之「夏至餅」。夏至這天,古時還有食麥粽之俗,而且亦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4.夏至稱人
在古代,夏至日稱人,以驗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時夏至稱人習俗,表達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強烈願望。
5.給牛改善夥食
夏至這天,古時還有給牛改善夥食的習俗。古人會在夏至日煮麥仁湯餵牛,據說牛喝了身體壯,能幹活,不流汗。
6.吃補食習俗
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犬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古時民間便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古代官府也停止辦公事。
7.互贈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婦女有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之習俗。《酉陽雜俎·禮異》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這些皆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婦女以此相互贈送,來消暑避伏。
8.吃餛飩
夏至這天,古代有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習俗。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古人吃過餛飩之後,開始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長,身強力壯。
夏至的優美詩句:
夏至日作
唐朝·權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權德輿是中唐一位歷卿相,名重一時的人物,詩文也很有名聲,劉禹錫、柳宗元也曾經投文他的門下,求他指點。不過說實話,他的這首詩實在算不上是好詩,詩味太寡淡了。
璿樞,也作「琁樞」,星名,北鬥第一星叫樞,第二星叫璇,所以「璿樞」也就是代指北鬥七星而已。北鬥不休不止地運行,四季輪替出現,而現在正是到了一年中白晝最長的陽極。古人以陰陽觀念看待萬物,認為陰陽是不能互離的,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起,所以權德輿才說「今日一陰生」。過了夏至,晝開始變短,也開始變長,也真有點辯證的味道。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這首詩也是律詩,不過不是常見的八句律詩,而是排律。這個排律自古以來,有名的不多,主要就是難寫,除了首尾兩聯,中間都需要對仗,而且還要一韻到底,不能換韻,著實不太容易。不過像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寫寫還是沒問題的。這首詩從題目來看,是唱和劉禹錫的一首詩,詩裡面寫的是自己夏至對蘇州的回憶。
詩中白居易對自己在蘇州的回憶,充滿了濃濃的懷念和感傷。那時候多好,到了夏至,總有筵席,可以吃粽子,還可以烤嫩鵝吃,在這裡,還有美景可以賞,有優美的音樂可以聽,有醇厚的酒可以喝,乘著船,自自在在的,咋能不美呢。
夏至
宋·范成大
其一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
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閒伴兒嬉。
其二
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
踰年不與廟祭,敢雲孝子慈孫。
這是範成大的兩首六言詩,寫的是夏至日範成大老家的風俗生活。
第一首寫的是這一天人們「節物競隨鄉俗」,人們在這一天,腰上繫上李核,胳膊上綁上粽子絲,來祝福小孩子健康,老人長壽。
第二首寫的是夏至日的祭祀活動,在這一天要進行祭祖活動,不然不能稱為「孝子慈孫」。
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
宋·楊萬裡
登臺長早下臺遲,移遍胡床無處移。
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
楊萬裡在這一天就出去玩了,登上連天觀。既然名為「連天」,想來應該很高。高處應該涼爽多了,不然他為什麼一整天不下來。
不過楊萬裡卻不是這麼說的,他說還是很熱,胡床都沒有地方挪了,而且揮動扇子太久,胳膊累酸了,現在動都不想動了,看來夏天的消暑還是很重要,可別中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