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綜合數值模擬與氣溫觀測結果,研究表明不同地區夏季氣溫對植被綠化的響應不同,植被綠化顯著降低中國北方的近地表氣溫,可削弱全球變暖的趨勢,然而,植被綠化對中國南方近地表氣溫的影響不顯著。同時,該研究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水循環的影響。研究顯示,植被綠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東亞夏季風降水格局,特別是中國「北旱南澇」的不均衡分布。植被綠化能夠增加中國北方夏季的降雨,這與近十幾年觀測到的北方夏季風降水有所增加基本一致,而在長江以南地區,植被綠化導致降水有所減少。部分研究表明,植被綠化會加強植被蒸散並引發區域水資源短缺和區域乾旱等問題;該研究發現,由於降水的補償作用,中國大部分地區土壤溼度變化不顯著,但在部分半乾旱地區(如黃土高原南部和呼倫貝爾西部地區)降水變化量小於蒸發變化量,土壤溼度顯著減少,在未來的生態恢復和土地管理決策中需要關注。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以Vegetation greening in China and its effect on summer regional climate為題,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於靈雪為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薛永康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圖.植被變綠對近地表氣溫(a),降水(b),蒸散(c),水汽輻合(d)和環流(e)的影響

來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東北地理所等在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農業資源中心等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考察紀實∣中國北方沙漠焉何變綠
    文章來源:地理發現與探索近年來,有關中國北方沙漠變綠的新聞日漸增多。特別是2020年4月以來,「即將被『憋屈』死的毛烏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中國奇蹟:這個沙漠即將消失」、「喜報: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和「NASA衛星圖顯示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等,更是頻頻見諸報端。基於近20年的實地考察,從巴丹吉林沙漠、毛烏素沙地等自然景觀的變遷來看,筆者認同中國北方沙漠變綠已是不爭的事實。
  •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真相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衛星監測的區域本來就是綠洲,新聞有「標題黨」誤導的嫌疑。3。 近幾十年來塔克拉瑪幹沙漠乃至整個中國都有在變綠,這主要得益於中國政府的大規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工程。4。 我國西北地區在快速變綠的同時,荒漠化也在快速發展,兩者過渡區域被不斷侵佔。
  • 中國是怎樣讓地球變綠的?衛星遙感影像告訴你!
    今年早些時候,一篇由美國波士頓大學領銜、美國宇航局主要資助的多國合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可持續發展》(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這篇題為China and India Lead in Green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 (《中國和印度通過土地利用管理引領世界變綠》)的論文發現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
    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時間:2017-05-21 18:26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這篇研究報告刊載於當代生物學期刊,其中指出,科學家在橫跨640公裡的區域發現,當地苔蘚過去半世紀來急遽增生,南極洲有植物的地區僅佔總面積的0.3%。 研究共同作者、英國艾克斯特大學的艾姆斯伯裡(Matt Amesbury)說:     原標題: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防治荒漠化丨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統計數據表明,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治理率已達七成,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沙塵天氣大幅減少,毛烏素沙地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的歷史性轉變。 越來越綠的毛烏素沙地,究竟發生了什麼?巨大變化是怎樣產生的?除了人們的努力,西北地區氣候「暖溼化」趨勢帶來了多大影響?在毛烏素沙地,記者深入探訪,尋找答案。
  • ...重點專項項目揭示大規模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設施對區域氣候的影響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項目團隊揭示大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的建立將促進非洲撒哈拉沙漠的降水和植被恢復。    撒哈拉沙漠具有豐富的風力和太陽能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不僅可為人類提供清潔的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也可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然而,大規模建設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對該區域氣候的影響尚未明確。
  • 山東省植被覆蓋度變化與氣候因子相關性分析
    植被覆蓋度是衡量植被生長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而植被的生長受外界因素影響很大,尤其是降水、溫度等氣候因素,反過來,植被的生長也能夠一定程度地反映氣候特徵。研究結果顯示,在2005—2015年的10年間,山東省植被覆蓋度在整體上呈現增長趨勢,植被覆蓋度與氣候因子無論是在月動態變化還是季動態變化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正相關性,植被NDVI的季度走向與降水和溫度的季動態變化趨勢幾乎一致,並且溫度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大於降水對植被生長的影響。本文的研究驗證了植被覆蓋度的變化與氣候因子的變化有一定的關係。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區域尺度上, Hufkens等(2012)指出2010年美國東北部春寒導致該地區高海拔森林的年總初級生產力下降了7~14%. 這些研究結果暗示著極端低溫對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不可小覷, 需要加強相關研究.
  • 森林植被一旦受損 附生植物群落百年內難以恢復
    中國園林網7月5日消息: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博士研究生宋亮在導師劉文耀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雲南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附生苔蘚植物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該區域受損森林即使有百年的恢復時間,附生植物群落仍難以完全恢復。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獲新進展。近日,相關研究分別發表在《科學報告》和《植物和土壤》上。 受人類活動影響,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持續升高,將在本世紀末繼續升高1℃~5℃。水熱環境的改變已經導致我國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森林結構的改變,對森林服務功能產生巨大影響,而針對氣候變暖對森林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局限於溫帶和北方區域,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開展得較少。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
    《藍皮書(2020)》顯示,氣候系統多項關鍵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極端性增強,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暴雨日數增多。生態氣候總體趨好,區域生態環境不穩定性加大。  大氣圈:全球變暖趨勢持續   《藍皮書(2020)》顯示,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