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地所發現蘚類植物是荒漠生態系統對氮素增加響應最敏感的...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隨著全球工農業的發展,排放到大氣中的氮素日益增加。通過氮沉降進入生態系統的氮素成為影響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驅動因子。荒漠生態系統土壤氮素缺乏,氮素是繼水分之後的第二大限制因子。因此,氮沉降的增加預計將會顯著影響荒漠生態系統。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元明團隊以準噶爾荒漠藻結皮、地衣結皮和蘚類結皮三種不同發育類型的結皮為研究對象,通過設置不同的氮素添加量(0-3 g N m-2a-1),模擬氮沉降的增加,從結皮生長和生理的角度研究氮素增加的生態效應。

  研究發現,經過三年的模擬增氮實驗,藻類結皮、地衣結皮和蘚類結皮的總葉綠素、實際光化學效率YII、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蘚類個體生物量隨著氮素增加先增加後減少,但各指標最大值的氮濃度基本呈現地衣>藻類>蘚類。高氮對三種類型結皮的最大光化學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氮素增加對藻類結皮和地衣結皮的可溶性蛋白影響較小,但對蘚類結皮可溶性蛋白的影響表現為先增加後降低的趨勢。適度的氮素增加能夠降低蘚類植物的抗氧化酶活力,但是對藻類和地衣結皮無明顯規律性的影響。

  綜合該團隊之前的研究結果,三種結皮類型對氮素響應濃度均低於草本植物,即生物土壤結皮比種子植物對氮素改變的響應要更敏感。而在生物土壤結皮中又以蘚類結皮對氮素增加的響應最為敏感,受到的影響最大。因此,在荒漠生態系統中,蘚類植物可以作為全球變化效應的指標植物。

  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Sensitivity of the xerophytic moss Syntrichia caninervis to chronic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和Divergence i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between cyanobacterial and lichen crusts to a gradient of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為題發表於Annals of Botany 和Plant and Soil。

    文章連結:1 2

 

藻類結皮、地衣結皮和蘚類結皮葉綠素變化情況 

 

荒漠蘚類結皮景觀 

  隨著全球工農業的發展,排放到大氣中的氮素日益增加。通過氮沉降進入生態系統的氮素成為影響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驅動因子。荒漠生態系統土壤氮素缺乏,氮素是繼水分之後的第二大限制因子。因此,氮沉降的增加預計將會顯著影響荒漠生態系統。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元明團隊以準噶爾荒漠藻結皮、地衣結皮和蘚類結皮三種不同發育類型的結皮為研究對象,通過設置不同的氮素添加量(0-3 g N m-2a-1),模擬氮沉降的增加,從結皮生長和生理的角度研究氮素增加的生態效應。
  研究發現,經過三年的模擬增氮實驗,藻類結皮、地衣結皮和蘚類結皮的總葉綠素、實際光化學效率YII、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蘚類個體生物量隨著氮素增加先增加後減少,但各指標最大值的氮濃度基本呈現地衣>藻類>蘚類。高氮對三種類型結皮的最大光化學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氮素增加對藻類結皮和地衣結皮的可溶性蛋白影響較小,但對蘚類結皮可溶性蛋白的影響表現為先增加後降低的趨勢。適度的氮素增加能夠降低蘚類植物的抗氧化酶活力,但是對藻類和地衣結皮無明顯規律性的影響。
  綜合該團隊之前的研究結果,三種結皮類型對氮素響應濃度均低於草本植物,即生物土壤結皮比種子植物對氮素改變的響應要更敏感。而在生物土壤結皮中又以蘚類結皮對氮素增加的響應最為敏感,受到的影響最大。因此,在荒漠生態系統中,蘚類植物可以作為全球變化效應的指標植物。
  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Sensitivity of the xerophytic moss Syntrichia caninervis to chronic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和Divergence i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between cyanobacterial and lichen crusts to a gradient of simulated nitrogen deposition 為題發表於Annals of Botany 和Plant and Soil。
    文章連結:1 2
 
藻類結皮、地衣結皮和蘚類結皮葉綠素變化情況 
 
荒漠蘚類結皮景觀 

相關焦點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2017年度總結會議。  該項目由新疆生地所主持、研究員劉學軍擔任首席科學家。項目旨在揭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與荒漠生態系統的互動關係,解析荒漠植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發展溫帶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理論,構建荒漠生態系統安全體系,制定溫帶荒漠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調控策略,為保障我國和中亞的資源和生態安全提供科學支撐。    劉學軍簡要介紹了項目在本年度的總體進展情況。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命名開館
    12月28日,新疆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學最具規模、內容最豐富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標誌著新疆自然科學領域一所嶄新的科普場館將面向公眾全面開放。該館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內陸荒漠乾旱區特色展示的科普場館,全面介紹了新疆自然地理、生態及生物學相關科學知識。新疆自然博物館共兩層,展廳面積2600㎡。
  • 新疆生地所在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中獲進展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新華網】新疆吐魯番建成完整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
    多種植物類群,建成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並成為中亞地區荒漠植物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特殊種質資源儲備庫。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潘伯榮說,研究所負責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項目日前通過專家評審。這個研究項目以遷地保育中國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為主,兼顧引種收集相似國家和地區的戰略植物種質資源。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標本館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激增至50萬次
    天山網訊(記者劉傑報導)根據2017年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CVH)網站排名數據,今年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XJBI)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累計518429次,是往年的5倍,首次進入全國數字標本館年度下載量前十位。
  • 新疆:建成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
    中國園林網11月24日消息: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了解到,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項目正式通過專家評審。
  • 新疆生地所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潛力
    新疆生地所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潛力 2019-08-0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地下水的時空演變規律、循環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等成為關注熱點。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利用塔裡木盆地典型斷流河區-渭幹-庫車綠洲近20年地下水監測數據,精細刻畫了地下水位和水質的時空演變特徵,採用標準化的偏回歸係數和逐像元的多元線性回歸方法,評估了綠洲和像元兩個尺度下地下水對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響應。
  • 荒野拾遺錄·新疆荒漠植物(一)
    植物區系組成多為古地中海和溫帶成份,短命植物豐富、且以草本植物為主要類群。促進了植物特別是短命和類短命植物的生長。是維持早春荒漠生態系統穩定的主要參與者。雖然不是優秀的牧草,但在食物匱乏時仍能當做動物的食物。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策勒,怎會如此生機勃勃 一個年平均降水量35毫米、年蒸發量2751.6毫米的地方,本應滿目瘡痍、寸草不生。 策勒縣曾經是著名「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山地面積佔40.5%,沙漠戈壁佔56.6%,可供人類生存的綠洲僅佔2.9%。 「記得我小時候這裡的風沙特別大。
  • 新疆生地所發現鹹海萎縮速率在減緩
    鹹海湖底乾涸、鹽塵暴肆虐、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成為 「生態災難區」,鹹海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關注熱點。鹹海的長期動態變化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而近年來,鹹海的退縮速率有所減緩,其根本原因及氣候因子和人類活動對鹹海的影響程度尚未見報導。
  • 程磊磊 盧琦 等: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服務增效
    1997 年 Costanza 等首次評估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同年 Daily從社會對生態系統的依賴角度闡述了生態系統服務,這些研究激發了學者們對生態系統服務研究的濃厚興趣。 2005 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構建了生態系統評估的基本框架,把生態系統服務劃分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與文化服務 4 大類。
  • 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原標題: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引種保存700種植物類群 18日,記者從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
  • 曾凡江團隊揭示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響應的影響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荒漠植物「銀行」落戶吐魯番盆地
    中國園林網11月24日消息:上世紀70年代,在吐魯番盆地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始建設研究型科學植物園——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如今這裡已引種並保存700多種植物類群,成了荒漠植物「銀行」。
  • 研究揭示苔蘚植物古多倍化歷史及重複基因保留特徵
    蘚類植物,作為陸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陸地植物的演化譜系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是學界對該類群本身演化歷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學家研究對植物基因組發現,古多倍化事件廣泛存在於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類群中,且此類事件多伴隨植物類群的迅速擴張和對古氣候劇烈變化的適應。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項目啟動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啟動會於2月19日至20日在昆明召開。  據悉,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四川大學和復旦大學參加。項目設4個課題,即課題1、植物多樣性格局與氣候要素的耦合關係;課題2、關鍵物種響應氣候變化的分布格局變遷;課題3、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課題4、生態系統植物功能類群的變化與安全閾值評估。
  • 科學網—植物根系生命活動調控土壤生態過程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生態中心劉慶課題組採用紅外輻射加熱的原位模擬控制試驗,並通過定期移除凋落物,比較研究了亞高山針葉林兩種主要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