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生態中心劉慶課題組採用紅外輻射加熱的原位模擬控制試驗,並通過定期移除凋落物,比較研究了亞高山針葉林兩種主要樹種(雲杉和岷江冷杉)專一性地通過根系生命活動,對土壤過程的影響及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應用土壤生態學》等國際期刊。
據了解,植物通過根系和凋落物向土壤中輸入有機質,是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兩種主要途徑。目前,有關凋落物輸入對土壤過程和功能的影響已進行了較為深入和廣泛的研究,而有關植物通過根系生命活動對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和調控機制的研究甚少,使受根系活動調控的根際過程已成為目前植物與土壤物質循環相互作用中最重要但最缺乏了解的關鍵環節。
此次劉慶課題組的研究結果表明,增溫對土壤氮素轉化過程和養分有效性的影響與植物種類和季節有關,雲杉土壤氮素轉化過程對增溫的響應更為敏感;兩種樹種根際效應大小對增溫表現出相似的響應模式,但根際效應大小幅度在樹種間具有明顯差異,總體表現為雲杉比冷杉樹種具有更大的根際效應;兩樹種根系生長(細根特徵和根系類型)和生理(細根活性和根系分泌物)及其對增溫的響應差異可能是導致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結果為揭示植物根系生命活動對土壤生態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調控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實驗證據,並據此指出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該加強根系碳源輸入(根系分泌物)與根際土壤養分代謝過程的耦合機制研究。(宗華)
《中國科學報》 (2012-04-10 A4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