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植物根系生命活動調控土壤生態過程

2020-11-27 科學網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生態中心劉慶課題組採用紅外輻射加熱的原位模擬控制試驗,並通過定期移除凋落物,比較研究了亞高山針葉林兩種主要樹種(雲杉和岷江冷杉)專一性地通過根系生命活動,對土壤過程的影響及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應用土壤生態學》等國際期刊。

 

據了解,植物通過根系和凋落物向土壤中輸入有機質,是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兩種主要途徑。目前,有關凋落物輸入對土壤過程和功能的影響已進行了較為深入和廣泛的研究,而有關植物通過根系生命活動對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和調控機制的研究甚少,使受根系活動調控的根際過程已成為目前植物與土壤物質循環相互作用中最重要但最缺乏了解的關鍵環節。

 

此次劉慶課題組的研究結果表明,增溫對土壤氮素轉化過程和養分有效性的影響與植物種類和季節有關,雲杉土壤氮素轉化過程對增溫的響應更為敏感;兩種樹種根際效應大小對增溫表現出相似的響應模式,但根際效應大小幅度在樹種間具有明顯差異,總體表現為雲杉比冷杉樹種具有更大的根際效應;兩樹種根系生長(細根特徵和根系類型)和生理(細根活性和根系分泌物)及其對增溫的響應差異可能是導致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結果為揭示植物根系生命活動對土壤生態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調控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實驗證據,並據此指出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該加強根系碳源輸入(根系分泌物)與根際土壤養分代謝過程的耦合機制研究。(宗華)

 

《中國科學報》 (2012-04-10 A4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植物根系知多少?—新聞—科學網
    主根生長一段時間後產生分枝,這些分枝不斷生長形成側根,側根在形態上比主根更細,同時在側根上又能產生出新的分枝,最終就會形成一個結構複雜的根系。這種由主根和側根組成的根系被稱為主根系,大多數裸子植物與雙子葉植物都是主根系(如松樹、花生等)。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但受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目前有關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而鮮為人知的地下部分嚴重製約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研究的理論拓展。這其中,尤以根系生命活動調控為核心的根際過程及其生態學效應的認知最為缺乏。
  • 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與分布對植物的影響
    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狀態,除了與根系的特性有關以外,還常常受到外界的各種環境影響,比如土壤的狀況、水源、光照等都會對根系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了解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分布情況,對於植物的合理密植,中耕施肥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利用氮同位素(15N)示蹤技術,進行了三年的中宇宙實驗,探討冠層對沉降氮的截留過程是否會改變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固持。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濤做客第...
    12月21日,第三期求真講壇在樹華多功能廳舉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濤應邀做了題為《Plant-Microbe Interaction》的主題演講,來自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藥學院、農業與生物學院的教師、博士後及研究生近70人參加,講壇由生命學院常務副院長馮雁主持。
  • 植物根系構型變化「指揮官」現身
    同一植物,環境不同,其根系構型(根繫結構及空間造型)可隨之變化,但誰在主導這種「隨機應變」?在學術界,這一問題尚未定論。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傳友、陳謙科研團隊發現了主導植物根系構型變化的「指揮官」,揭示了根系可塑性發育過程中根尖幹細胞不對稱分裂的分子機理,為作物優質抗逆育種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研究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影響
    人類活動導致大量活性氮通過大氣沉降進入生態系統,顯著改變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 第四屆土壤-植物連續體中磷動態過程國際會議在京開幕
  • 電動力學輔助植物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特徵機制與機遇
    >展 望EKAPR重金屬汙染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既可改善植物修復重金屬生物活性低、根系可達範圍有限、生長慢、耗時長等問題,也可克服電動力學難以將重金屬從土壤中直接移除的不足,在土壤汙染修復上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 玉米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間分布以及軸根與側根及根系的關係
    不同的玉米根系植物吸收土壤中養分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通過較大的根系系統增加與土壤的接觸範圍,以獲取更多的養分;第二,通過增加根系的吸收速率,在單位時間內吸收更多的養分。在充足供氮環境中,根系的大小及其在土壤中的空間分布並不是氮素吸收的限制性因素,因為土壤能夠提供足夠的氮素供植物吸收。然而在旱地土壤中,由於水分的不足可能會限制氮在土壤中的移動。在這種條件下,較大的根長和廣闊的空間分布更有利於根系吸收土壤中分布不均的氮素,尤其對新礦化的氮素吸收。玉米根系一般能夠生長到90cm深的土層中,但是90%以上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的土壤空間中。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有了這一類細菌,植物根系可正常生長
    一類細菌(貪噬菌屬)可通過調控生長素濃度影響植物根際菌落環境,維持植物根部健康生長植物與土壤生物化學環境的相互作用對於陸地生態環境的穩定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植物的健康生長至關重要。複雜的土壤環境中主要包括植物根系組織、非生物環境因素和豐富的微生物群落三方,其中微生物群落根據與植物的關係又分為有益菌和有害菌,這些菌落會隨著根際環境的變化調整與宿主的關係,甚至與其他菌落的相互作用,進而影響植物的健康【1】。
  • 水分、空氣、土壤對觀賞植物生長的影響
    這類花卉形成了適應乾旱氣候生態環境的形態結構與生理適應性,因而耐旱性強。大多數根系發達,細胞濃度大,滲透壓高;葉片變小或退化成針刺狀、刺毛狀或肉質化,表皮革質或具蠟質層、茸毛;氣孔少而小,莖肉質多漿等,這些都大大減少體內水分的散失。這類花卉在栽培中應掌握寧幹勿溼的原則。3、同種花卉不同生育時期對水分的要求同一種花卉在不同生育時期對水的要求也有明顯的差異。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近年來,國內外關於土壤動物對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熱點是蚯蚓、線蟲等土壤動物及其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而土壤動物對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的研究報導相對較少。並且,森林土壤動物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大型土壤動物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對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過程至關重要。
  • 根系問題多?作物根系生長受這些因素影響!
    ,難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嚴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同時也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從而影響各種作物生長發育。而土壤微生物一般最適宜的pH值是6.5-7.5,過酸或過鹼都會嚴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從而影響氮素及其他養分的轉化和供應。 土壤偏酸或偏鹼,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來緩解,施用腐植酸改善土壤環境,比如果蔬健水溶肥,就有很好的調節土壤酸鹼度的效果。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首先微生物是土壤-植物系統中生源要素遷移轉化的引擎,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與積累,氮素轉化(包括生物固氮)等過程無不與微生物的活動密切相關。這也是傳統土壤微生物學研究的重點,這些研究主要圍繞元素轉化速率、養分利用率、與相關土壤酶活性及功能基因的關係等進行。
  • 植物與土壤 第一節 土壤的組成
    知識點1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統稱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其實是直接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生物,不包括偶爾到土壤活動的生物,如大部分鳥類。土壤生物有 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1) 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
  • 上海交大張大兵課題組合作闡明植物根系響應外界土壤硬度的機制
    圖1 疏鬆土壤和堅硬土壤的區別。該合作團隊經過近7年的攻關,闡明了植物響應外界土壤硬度的機制,為未來培育適應不同土壤硬度的作物新品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自1854年起,科學家為了探究植物對外界土壤硬度響應的機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的觀點認為植物對外界土壤的響應是一個被動過程,是由土壤的機械硬度決定植物根系的生長情況。因此,人們認為培育能夠適應不同硬度土壤的作物新品種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首先微生物是土壤-植物系統中生源要素遷移轉化的引擎,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與積累,氮素轉化(包括生物固氮)等過程無不與微生物的活動密切相關。這也是傳統土壤微生物學研究的重點,這些研究主要圍繞元素轉化速率、養分利用率、與相關土壤酶活性及功能基因的關係等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