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土壤-植物連續體中磷動態過程國際會議在京開幕 |
9月20日,第四屆「土壤-植物連續體中磷動態過程」國際會議(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sphorus in the Soil-Plant Continuum, ISPSPC 2010)在北京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土壤學家、植物學家、微生物學家、生態學家、農學家、分子生物學家、植物營養學家和環境學家共200餘位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農業中磷素循環的管理和可持續利用問題,推動植物、土壤及環境磷的前沿性研究。
「國際磷會議」最早於2000年由中國農業大學發起。上世紀末,在土壤磷素與作物生產的研究領域,一些植物營養與土壤科學家認識到多學科和跨平臺交流及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他們於2000年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國際磷會議。2003年9月,西澳大學在澳大利亞珀斯舉辦了第二屆國際磷會議。2006年5月,第三屆國際磷會議在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是慶祝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成立20年系列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之一,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由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主辦,中國植物營養學會與中國土壤學會協辦,為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提供一個分享「磷研究」成果和學術交流的平臺。會議期間,專家們將圍繞土壤磷的形態和生物有效性,植物獲取和利用磷的過程,植物磷營養的分子生物學,農業、園藝與林業生產中的磷循環,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中磷動態過程與環境效應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據悉,自1994年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就投入經費支持張福鎖教授科研團隊開展研究,16年來這支研究隊伍在植物根際營養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創新成果,系統揭示了植物活化利用土壤養分的根際過程,闡明了我國間套作體系養分高效利用的根際營養機理;在農田養分高效利用方面,團隊與生產實踐結合,針對我國當前高產高投入和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損失嚴重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建立了根層土壤養分調控技術及指標體系,為協調作物高產與環境保護奠定了理論基礎,建立了一整套調控技術體系,並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濤出席會議開幕式並致歡迎詞,會議主席、「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根際調控機理創新團隊」主持人張福鎖教授主持會議。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