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13屆國際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在京開幕)
8月16日晚,第13屆國際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大禮堂拉開帷幕。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174名參賽學生和88名帶隊老師參加本屆奧賽,另有來自加拿大和吉爾吉斯斯坦的4名觀察員參加競賽活動。
大賽開幕式由本屆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組委會聯合主席、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蔚東英主持,第33屆國際地理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國務院參事、中國地理學會前理事長、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聯合主席Kathryn Berg,北京師範大學常務副校長史培軍,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李奕出席開幕式並先後致辭。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聯合主席Alexander Chalmers,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張國友,本屆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組委會聯合主席、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王民,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韋志榕,教育部考試中心張亞南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劉燕華在致辭中強調了地理學在變化迅速的當代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認為地理對社會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貢獻,並指出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可持續意識應從小培養。
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主席Kathryn Berg在對本屆地理奧賽中國組織者和志願者們表達感謝的同時,也對各國參賽隊員提出了希冀,希望他們在這次難得的機會中多與其他文化交流,收穫參賽經歷的同時獲得友誼和更多的相互了解,這也正是國際地理奧賽舉辦的宗旨和期待。
史培軍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歡迎參賽者,並在致辭中指出,學好地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人地關係和建設我們的家園,解決現在和未來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問題,史校長讚揚了本屆地理奧賽和即將召開的國際地理大會的重要意義,並且表示,地理和生活實際密切聯繫,年輕人應該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並把這種地理意識與今後自身的生活結合起來。
李奕在講話中強調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對培養人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全面分析問題能力有重要的意義。北京一向重視地理教育,北京的630所中學,50萬在校學生都在接受地理教育,地理教育是培養合格公民所必需。作為曾經的地理老師,李主任向指導老師們表示了感謝,祝賀參賽選手獲得佳績。
開幕式上,蔚東英對各參賽隊伍一一進行介紹,穿插北京市第八十中學表演團的獻上的琵琶獨奏《霸王卸甲》、古典歌舞《絲路飛天夢》、民族歌舞《最炫民族風》、現代歌舞《青春》、民樂《將軍令》、大提琴和二胡合奏《菊花臺》等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的精彩節目,帶領國內外友人領略中華文化、感受青春氣息,引起陣陣掌聲。
開幕式結束,第13屆國際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正式啟動。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包括筆試部分、多媒體測驗和野外實地考察三部分,競賽內容集中在12個主題和三個技能,12個主題是:氣候與氣候變化、災害與災害管理、資源與資源管理、環境地理與可持續發展、地貌、景觀和土地利用、農業地理和糧食問題、人口與人口變化、經濟地理與全球化、發展地理與空間不平衡、城市地理、城市更新與城市規劃、旅遊和旅遊管理、文化地理與區域認同。三個要求的技能有:地圖技能(讀、分析、解釋和畫地圖的能力)、探究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描述判斷技能(讀、分析、解釋圖像、照片、統計資料和圖表的技能)。
據悉,國際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於1996年首次舉辦,由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IGU-CGE)與國際地理聯合會國際地理教育奧林匹克委員會合作舉辦,競賽旨在激發中學生對地理和環境研究的興趣,促進中學生之間在地理知識、技能和興趣上的提升,增進不同國家地區之間中學生的交流與溝通。每個參賽隊由4位學生和2位領隊老師組成,參賽學生都是從各自國家地理競賽的優勝者中選出。中國隊的參賽學生是從參加第七屆全國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的81 支參賽隊共計357位高中生金牌獲得者中選撥出來的(中國奧賽網:www.igeocn.com)。
從2013年起,奧賽由原來的每兩年舉辦一屆改為每一年均舉辦競賽,參賽的隊伍和人數也不斷增加,從第一屆只有5個國家,到2016年已發展為45個國家和地區派代表隊參加,該競賽在各國地理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本屆是參賽國家最多的一次。
此次國際地理奧賽由中國地理學會和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北京北京八十中學、中國地圖出版社、廣州天成教育諮詢有限公司和北京地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並得到教育部和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競賽期間,參賽隊伍還將參觀故宮、頤和園、長城等,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競賽的金牌頒獎儀式將於8月22日上午在第33屆國際地理大會開幕式舉行。
(原標題:第13屆國際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在京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