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系知多少?—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根是種子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通常位於地表之下,它不僅能為植物地上部分提供支撐,還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等滿足自身生長,它是植物重要的營養器官。

根可細分為主根、側根和不定根三種類型。主根是由胚根發育而來,種子發芽時,胚根首先突破種皮,之後生長發育成為主根。主根生長一段時間後產生分枝,這些分枝不斷生長形成側根,側根在形態上比主根更細,同時在側根上又能產生出新的分枝,最終就會形成一個結構複雜的根系。這種由主根和側根組成的根系被稱為主根系,大多數裸子植物與雙子葉植物都是主根系(如松樹、花生等)。

另一些植物的根沒有主根和側根的明顯區別,如大多數單子葉植物(如玉米等)的根系是由一群直徑大致相等的根組成,它不像直根系植物的根從主根上發出,這類植物的根是由莖的基部長出的,這種根系被稱為鬚根系。同時,我們把這些發生位置不固定,從莖、葉、老根等部位發生的根稱為不定根。鬚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組成。

科學研究發現,根系作為連接植物地上部分和土壤的橋梁,在植物生長過程中不僅會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同時也會向周圍環境中釋放大量的有機化合物,包括糖類、蛋白質、粘液、細胞碎片等,這些由植物根系向周圍環境分泌的有機物被統稱為根系分泌物。根系分泌物種類繁多,據估計,僅一種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就可能達到200種以上。當然,不同植物的根系分泌物的在種類和數量上也會有所不同。根系分泌物被釋放到周圍的環境介質中以後,會在植物和根際環境之間形成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十分活躍的區域。這些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過程對植物的生長、土壤性質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種群及活性有著一定的調控作用。

例如,根系分泌物中含有質子和無機離子,這些成分可以調節根際土壤酸鹼度等,進而影響營養元素在根際環境中的有效性,影響植物對這些養分的吸收效率。另外,有研究表明,根際土壤中以及根表面的微生物種類和種群密度都明顯高於非根際土壤,這可能是因為根系分泌的有機物,為某些種類的微生物提供了養料,從而促進了它們的生長和繁殖。由此可見,根系分泌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地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方向都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
  • 中科院植物所等揭秘構樹基因組組成及根系菌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分子植物》 本報訊(記者唐鳳)大約3100萬年前,構樹與桑樹分開,進化出了獨特的纖維內皮。構樹低木質素、高纖維素的獨特比例,使其營養豐富,易被牲畜消化吸收,這也可能是它可以與土壤微生物共生的原因。
  • 科學網—植物根系生命活動調控土壤生態過程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生態中心劉慶課題組採用紅外輻射加熱的原位模擬控制試驗,並通過定期移除凋落物,比較研究了亞高山針葉林兩種主要樹種(雲杉和岷江冷杉)專一性地通過根系生命活動 據了解,植物通過根系和凋落物向土壤中輸入有機質,是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兩種主要途徑。目前,有關凋落物輸入對土壤過程和功能的影響已進行了較為深入和廣泛的研究,而有關植物通過根系生命活動對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和調控機制的研究甚少,使受根系活動調控的根際過程已成為目前植物與土壤物質循環相互作用中最重要但最缺乏了解的關鍵環節。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不斷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
  • 乾貨:實圖說明多肉植物6種根系,爛根一看便知,直觀明了
    前段時間,廿四給大家分享了多肉植物在上盆之前不同根系的修根方法,和上盆時不同根型的上盆方法,很多肉友表示希望廿四多發點這樣的乾貨,那麼今天,廿四依舊用實圖示例,給新手肉友們分享一下,多肉植物什麼樣的根系健康,什麼樣的缺水,什麼樣的是爛根。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植物或許也愛吃鉛。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植物是如何通過根系和葉片吸收養分?根系如何吸收養分的
    植物是如何通過根系和葉片吸收養分? 一、根部吸收養分的過程通過植物根系吸收養分,植物所獲得的養分大部分是通過根系的吸收穫得的 一、根部吸收養分的過程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植物的化學防禦不僅影響食草動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間接影響食物鏈中的下一個消費者。
  • 銅在速生樹種杞柳中長距離運輸途徑首次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速生樹種具有對重金屬積累能力較高、生長快、覆蓋度廣、根系發達且壽命長等特性,在植物修復中應用潛力巨大。目前,人們對於重金屬在樹木體內的長距離運輸過程及相關機制缺乏認識。 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曹旖旎介紹,他們選用前期篩選出的銅積累優勢速生樹種杞柳,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螢光技術(μ-XRF)定性觀測銅在根莖葉中的空間分布,提取並測定木質部/韌皮部汁液中銅的含量。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植保所研究員王桂榮介紹,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釋放複雜的植物揮發物,而在與植物的共進化過程中,鱗翅目昆蟲也形成了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來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對於植食性昆蟲如何識別寄主揮發物的分子機理卻知之甚少。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大會組委會供圖 10月11日至14日,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華中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道宏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 植物根系構型變化「指揮官」現身
    同一植物,環境不同,其根系構型(根繫結構及空間造型)可隨之變化,但誰在主導這種「隨機應變」?在學術界,這一問題尚未定論。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傳友、陳謙科研團隊發現了主導植物根系構型變化的「指揮官」,揭示了根系可塑性發育過程中根尖幹細胞不對稱分裂的分子機理,為作物優質抗逆育種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環保型納米微囊可高效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一種新型土傳植物病害——番茄頸腐根腐病(FCRR)在我國有急劇蔓延之勢。 近日,《化學工程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研製成功的吡唑醚菌酯納米囊,在防治番茄頸腐根腐病中取得了優異的效果。
  • 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與分布對植物的影響
    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狀態,除了與根系的特性有關以外,還常常受到外界的各種環境影響,比如土壤的狀況、水源、光照等都會對根系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了解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分布情況,對於植物的合理密植,中耕施肥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