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M0400大氣乾濕沉降觀測系統

2020-12-05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1引言

  大氣的幹沉降是指氣溶膠粒子的沉降過程,溼沉降是指懸浮於大氣中的各種粒子由於降水衝刷而沉降的過程。大氣粒子的化學性質在乾濕沉降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沉降下墊面的生態環境和生化過程。國內對於大氣乾濕沉降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於對酸雨以及致酸因素上,而乾濕沉降對全球物質循環傳輸和轉化、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重金屬汙染、痕量元素等影響的研究還很不充分。由於我國的地理形勢複雜多樣,由此而導致的大氣運動的多樣性決定了乾濕沉降的分布特點也十分複雜,因此目前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2觀測系統設計

  2.1目標

  AZ-M0400大氣乾濕沉降觀測系統樣品採集單元採用不鏽鋼製造,與樣品有接觸的所有材料,漏鬥和收集盤尺寸均滿足VDI-3871推薦標準,聚乙烯或玻璃,石英收集漏鬥。採樣系統可自動連續採集乾濕沉降,並可同時自動監測pH值和電導率,降雨量,降雨時間,收集時間等參數。

  分析單元採用全自動微量注射和全波段(濾波輪)自動比色法進行化學成分分析,測量參數包括:鹼度、氨、氯化物、六價鉻、氰化物、硬度、可溶性鐵、亞硝酸鹽、硝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聯氨、正磷酸鹽、揮發酚、矽酸鹽、總磷、總氮、硫酸鹽等,一次可進行多樣品多參數測量分析,效率高,樣品檢測速度,可達120~140次/小時。

  亦可根據研究需要選用雷射光譜分析系統進行分析,不需要進行樣品預處理、對樣品幾乎無損傷、靈敏度高、檢測限低,無廢液,數秒內可快速檢測可得到化學元素周期表上幾乎所有元素含量。

  2.2採樣點布設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區域作為採樣樣地,安置乾濕沉降採集器。觀測點數目,根據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來確定。

  對於城市生態系統一般常規監測,人口在五十萬以上的城市布三個點,人口在五十萬以下的城市布設二個點。要儘可能照顧到氣象地形、地貌。觀測點位應儘可能的遠離局部汙染源,四周無遮擋雨、雪的高大樹木或建築物。

  草原、溼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基本原則類似,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區域設立1~2個觀測點。而森林生態系統依據研究需要,觀測林外乾濕沉降的同時通常要收集林內穿透雨,因此林內外通常各設一個採樣點或幾個,必要時也可同時收集樹幹徑流進行分析。

  各採樣點常同時採集土壤或水樣進行同步分析來說明乾濕沉降對下墊面理化性質的影響。

  2.3採樣頻率

  溼沉降通常於每次降水後馬上進行取樣分析,對於長期監測也可每月採集一次。

  幹沉降通常每月採集一次,也有長期監測每年採集一次,各次幹沉降採集要保證採集前期及採集過程無降水。

  2.4觀測指標


 

觀測目標

測量指標

酸沉降

pH、EC、SO42+、NO3-、Cl-、 NH4+、降水量

生態系統初級生態力

N、P、S

重金屬汙染

Pb(鉛)、Hg(汞)、As(砷)、Cd(鎘)等重金屬

物質循環傳輸

痕量元素乃至整個元素周期表上各種元素


 

  

  2.5觀測系統組成

  AZ-M0400大氣乾濕沉降觀測系統由乾濕沉降採樣器和樣本分析單元組成。

  樣本分析根據研究需要可選取自動比色法分析系統(包括樣品盤、試劑盤、反應池、微量自動注射器、比色計、軟體)或雷射光譜分析系統。

  3數據處理

  3.1自動比色法分析系統軟體:

  l 樣品分析:單獨列出的參數儲存穩定,可供樣品測試時選擇

  l 3種級別安全保護;

  l 自動運行樣品預稀釋;

  l 自動運行少量重測樣品稀釋;

  l 從儲存溶液中自動製備標準樣品;

  l QC圖表:

  l 樣品ID:字母排列;

  l 自我診斷:已包括

  3.2 雷射光譜分析系統:

  1)利用多功能系統軟體,優化採樣方法有效識別發射峰,並進行統計分析。此外,利用化學統計分析軟體模塊,通過預先設定的或寬範圍光譜特徵識別和分類樣品的不同組分;

  2)利用光譜資料庫軟體,選擇一組或全部元素進行譜線篩查,快速、準備地識別樣品的譜峰;

  3)利用強大的光譜分析工具:任意選取譜線及背景,自動計算峰值下的面積,提供譜線的「淨」強度;

  4)選取光譜段,自動去除背景強度,為以後的分析提供高質量光譜數據;

  5)可採用各種數據格式保存譜線,並隨時調用作比較分析;

  6)系統軟體採用多雷射脈衝技術在信號採集時同時進行光譜強度統計分析,將結果用於優化採樣方法;

  7)制定標定曲線,完成高精度定量分析;

  8) 利用系統軟體所提供得多種數據分析工具,如:PCA、PLS、多參數線性回歸、化學統計分析等,將隨機樣品的譜線與資料庫中的譜線進行比較,得到複雜的、多組分樣品的定量分析結果。

相關焦點

  • 大氣所發現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
  • 華北成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量最高區域之一—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經過連續7年的數據統計與評估發現,華北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氮、硫等酸性物質和重金屬等有害汙染物沉降量最高的區域之一,目前的沉降通量水平與歐美歷史最高觀測紀錄相當,並且已經嚴重超過自然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臨界負荷。華北區域每平方公裡每年平均大氣硫和氮沉降量分別達到了6.5噸和6.1噸;重金屬鉛的年均沉降量已達到每平方公裡14公斤,是發達國家城市區域的十多倍。
  • 解析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大氣活性氮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區域空氣品質及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工程院院士王浩:大氣汙染乾濕沉降成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第二屆「中國好水」水源發布會上表示,大氣汙染乾濕沉降已經成為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華北地區包括北京一平方公裡一年鉛沉降量達到6到8公斤,對水質有很大影響。環保部原總工程師、研究員萬本太稱,地下水方面,國土部在31個省的225個城市裡採了6214個點,得出的結論是「較差和極差比例佔60%」。
  • 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全球最高區域之一,對土壤和人有何影響?
    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後沿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我國目前對大氣汙染物的源排放、大氣理化過程,及其在霾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較多,但對汙染物的匯機制(去向和歸趨)缺乏系統研究,對大氣汙染物的沉降通量更是鮮有報導。
  • 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進展
    氨來源複雜且在大氣中相態轉化多變,我國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尚未對氨排放進行有效管控,是一種非約束性汙染物。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
  • 我國國家尺度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新進展
    氨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軟土路堤沉降觀測要求
    軟土路堤沉降觀測要求:  A.沉降觀測點的精度要求:為保證沉降觀測的精度,要求採用三等水準測量方法進行觀測,並做到以下幾點:  a.每次觀測前,必須對水準儀進行校驗。  b.為了消除觀測中的某些系統誤差,每期觀測要做到四個固定,即:固定觀測人員、固定儀器及水準尺、固定測點及轉點、固定後視尺。  c.轉點位置必須使用尺墊,禁止用磚石代替尺墊。  d.每次觀測段長度原則上要求不小於路堤底寬的2倍,即80m左右。
  • 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研究進展
    本文通過系統總結我國農田生態系統重金屬的來源與汙染現狀,分析大氣沉降中重金屬的來源及時空分布特徵,探討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貢獻,進而提出下一步研究建議與展望,以期為我國農田重金屬汙染防控、農業安全生產及農田環境質量綜合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資料。
  • 地理資源所在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氮沉降和酸沉降最重的區域之一;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大氣氮沉降、酸沉降及其生態效應一直受到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於貴瑞帶領的研究小組採用聯網觀測與文獻數據整合併行的思路,開展了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通量、時空格局以及影響因素的觀測與研究工作。
  • 沉降觀測精度的等級
    根據建築物的特性和建設、設計單位的要求選擇沉降觀測精度的等級。在沒有特別要求的情況下,在一般性的高層建構築物施工過程中,採用二等水準測量的觀測方法就能滿足沉降觀測的要求。各項觀測指標要求如下:  第一,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h=∑a-∑b≤1.0,n表示測站數;  第二,前後視距≤30m;  第三,前後視距差≤1.0m;  第四,前後視距累積差≤3.0m;  第五,沉降觀測點相對於後視點的高差容差:≤1.0mm。
  • WMO繪製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圖,日本研發強風預測系統|國際
    世界氣象組織繪製全球首批大氣汙染物沉降圖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在全球召集研究大氣汙染物沉降模擬和觀測方面的專家繪製首批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圖。此前,WMO總部舉行的全球大氣沉降測量模式融合(MMF-GTAD)專家會議同意成立一個科學指導委員會,召集眾多科學家共同制訂該項目方案。
  • 大氣沉降物的危害
    然而,造成霧-霾的大氣汙染物沉降到地面後帶來的危害同樣不容忽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最新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已成為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量最高的區域之一。  根據該研究,華北區域每平方公裡每年平均大氣硫和氮沉降量分別達6.5噸和6.1噸;重金屬鉛的年均沉降量達每平方公裡14公斤,是發達國家城市區域的十幾倍,與歐美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相當。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粒子監測器、自動乾濕沉降收集儀、自動氣象...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粒子監測器、自動乾濕沉降收集儀、自動氣象站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發布時間:2016-06-08 09:49    來源:財政部
  • 路基工程知識:高速公路路基高填方的沉降觀測與分析
    沉降觀測設置的方式  高填土沉降試驗包括兩個方面內容:1、觀察高填土路基的自身沉降(含不同的填土高度(約3m)和不同的壓實區域路基自身的沉降)。2、觀察高填土路基基底在路基填土重力等作用下的沉降。  1#觀測點(路基高8.0m)分別在原地基、路基高3.4m處、6.5m處(93%壓實區頂面)、7.2m處(95%壓實區頂面)、8.0m處(97%壓實區頂面)及路面頂設置共計六個不同高度和不同壓實區觀察點,分別編號為:1#——A、1#-B、1#-C、1#-D、1#-E、1#-F.
  • 每個工程師應該懂的建築變形觀測(沉降、傾斜、裂縫、位移觀測)
    為保證建築物在施工、使用和運行中的安全,以及為建築物的設計、施工、管理及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資料,在建築物施工和運行期間,需要對建築物的穩定性進行觀測,這種觀測稱為建築物的變形觀測。建築物變形觀測包括哪些內容?建築物沉降觀測建築物傾斜觀測建築物裂縫觀測建築物位移觀測1建築物的沉降觀測建築物沉降觀測是用水準測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觀測建築物上的沉降觀測點和水準基點之間的高差變化值。
  • 濮陽沉降觀測板施工
    濮陽沉降觀測板施工df125⑸高填方路基在分層填築時,沒有按照相關規範或設計要求的厚度進行鋪築,隨意加厚鋪築厚度;壓實機具按規定的碾壓遍數壓實時,壓實度達不到規範規定的要求,當填築到路基設計高程時,必然產生累計的沉降變形,在重複荷載與填料自重作用下產生下沉。⑹路基填方在填挖交界處未按規範要求挖臺階。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  典型城區、鄉村和森林站點的長期乾濕沉降觀測表明,珠三角地區水溶性有機氮總沉降速率平均達12.2 kg N ha-1 yr-1,佔水溶性總氮的29%,處於世界上發達地區已有報導的最高水平之列;其中水溶性有機氮溼沉降速率平均值為8.2 kg N ha-1 yr-1,是幹沉降速率平均值的兩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