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 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解析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大氣活性氮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區域空氣品質及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
WAGA-100大氣水溶性離子在線分析儀
大氣顆粒物來源廣泛,化學組分複雜,與痕量氣態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氨等互相轉化,造成大氣複合汙染的複雜狀況。傳統的大氣顆粒物和氣體組分多遵循採樣-運輸-實驗室分析的流程,時間周期長,消耗人力物力較多。
-
「2020年度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氣臭氧多維成因解析與管理防控體系...
11月25日,「四川省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駐點跟蹤研究項目——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氣臭氧汙染多維成因解析與管理防控」課題驗收會在成都召開,會議由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錢駿主持,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和成都市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技術保障中心等項目成員單位代表出席會議
-
美國十大城市群:波士華城市群最厲害!加州擁有兩大世界級城市群
郊區湧現出若干功能較為完備的邊緣城市,使得美國城市由單一中心向多中心格局演變,並促進了大都市區和城市群的形成。美國有十大城市群(部分在學界被延伸到了加拿大),我們逐一看看,這十大城市群的綜合實力和城市特色。
-
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2018-03-2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大氣汙染物排放超環境承載力 12地區聯防聯控
其中,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遼寧中部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等(以下簡稱「三區九群」)為我國大氣汙染突出的12個重點區域。在上述區域,城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38毫克/立方米、0.083毫克/立方米,為歐美發達國家的2-4倍;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為0.034毫克/立方米。
-
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藥學院劉兆鵬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多藥耐藥和高水溶性微管蛋白抑制劑發現方面取得進展,在國際藥物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發表了題為「SAR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of Water-Soluble 1-Methyl-1,4-dihydroindeno[1,2-c]pyrazoles as Potent
-
雷射雷達大氣遙感研究進展
雷射雷達大氣遙感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大氣遙感新分支,在原理、方法和技術上還處在不斷發展更新之中,研究課題幾乎遍及大氣遙感領域的所有方面。本文主要介紹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近年來雷射雷達大氣遙感研究進展,側重介紹雷射探測臭氧、雲高和能見度、大氣邊界層的風場和平流層氣溶膠以及雷射多次散射和雷射空間遙感研究。
-
氣溶膠光學特性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大氣氣溶膠光學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大氣化學和物理學》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1 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西安「十問」不解,關中平原城市群氣候難成
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範圍圖2019年,陝西省統計局發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研究》相關數據表明,從經濟總量看,關中平原城市群GDP總量佔全國2%左右、西安核心地位顯著;從產業結構看,二產三產均衡發展,多數市(區)以二產為主導;從增長驅動看,投資驅動為主,西安外貿水平領先;從居民收入狀況來看,增速總體較快,但是城市間收入水平差距較大。
-
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演化與源端調控獲進展
相關研究發表於《化學工程》《清潔生產》《燃料》《燃料過程技術》,並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和實用新型專利1項。目前,大氣活性氮(NH3、NOx等)在影響大氣環境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和公共健康安全等方面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生物質燃燒」是大氣活性氮的重要來源之一。
-
世界六大城市群排名 長三角被稱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
城市群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的「主體形態」,成為2014年最為關注的城市話題。2014年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和《瞭望東方周刊》等聯合承辦的「《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4》發布會」在上海舉行。 報告顯示,中國六個城市群綜合指數水平的排名依次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
-
《中國城市群地圖集》發布
城市群範圍的界定標準中國城市群空間範圍識別的10大定量標準如下:① 城市群內都市圈或大城市數量不少於3個,其中作為核心城市的超大城市(市區常住人口大於1000萬人)或特大城市(市區常住人口介於500萬~1000萬人)至少有1個;② 城市群內人口總規模不低於2000萬人;③ 城市群內城鎮化水平大於60%;④ 城市群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工業化程度較高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規劃系列研究之三——「十四五」期間城市群發展要突出五大效應
研究 其一,城市群加速聚集,匯集了全國九成GDP、八成人口。申萬宏源研究 第一梯隊城市群資源薈聚,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第三梯隊為成長發育期城市群,位於西部地區,包括呼包鄂榆、滇中、黔中、蘭西、天山北坡以及寧夏沿黃等6個城市群。從總量看,2019年第三梯隊城市群整體經濟生產總值僅佔全國GDP的5.5%,比重較低;由於第三梯隊的城市群大多位於西部地區,行政區域面積相對較大,經濟密度也相對較低。在功能定位上,第三梯隊內的部分城市群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具有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以及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功能。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北方冬季供熱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本文通過相關標準調研、熱源汙染物實際排放數據調研及現場實測等研究方法對熱電聯產、鍋爐房及農村生物質和散煤的熱源排放因子進行了整理分析,並將其分為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本文依據相關性分析將「2+26」城市群分為六個子城市群,並分別計算了各區域冬季供熱的直接排放量。
-
大氣有機碳和元素碳穩定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穩定碳同位素被廣泛用於地球化學研究,同時也是解析大氣汙染源及大氣化學轉化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