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

2020-09-11 今日科學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

大氣活性氮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區域空氣品質及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大氣有機氮對新粒子形成、棕碳氣溶膠等都有重要貢獻。大氣有機氮沉降也是生態系統重要的氮素輸入途徑之一,全球尺度上降雨中水溶性有機氮佔到水溶性總氮的30%左右。因此,大氣活性氮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王新明課題組在人為活動影響強烈的珠三角城市群,選取典型城區、鄉村、森林站點開展長時間的乾濕沉降和氣溶膠觀測,揭示了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與沉降特徵。該課題組先後有3篇論文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

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並結合PMF受體模型,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結果表明,機動車排放(29.3%)、生物質燃燒(22.8%)和二次形成(20.2%)是城市地區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三個主要來源,而鄉村站點生物質燃燒(42.6%)和二次生成(24.2%)則是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兩個最重要來源。

基於三個典型城區、鄉村和森林站點的長期乾濕沉降觀測表明,珠三角地區水溶性有機氮總沉降速率平均可達12.2 kg N ha-1 yr-1,佔水溶性總氮的29%,處於世界上發達地區已有報導的最高水平之列;其中水溶性有機氮溼沉降速率平均值為8.2 kg N ha-1 yr-1,是幹沉降速率平均值(4.0 kg N ha-1 yr-1)的兩倍左右。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乾濕沉降的分析表明,無機氮和水溶性有機氮幹沉降速率的季節變化不一致,生物排放和土壤揚塵可能是幹沉降中水溶性有機氮的重要來源,而生物質燃燒對水溶性有機氮溼沉降有重要貢獻。在生物質燃燒頻繁的收穫季節,溼沉降中水溶性有機氮濃度大幅上升,而氣溶膠中水溶性有機氮濃度並未顯著上升,且該時段溼沉降中水溶性有機氮/水溶性總氮比值是氣溶膠中的2-3倍。

另外,不同於無機氮,收穫季節溼沉降中水溶性有機氮濃度未隨著降雨量的升高而降低。這些現象表明生物質燃燒對雲霧中水溶性有機氮有重要影響,且雲霧清除過程相對於雲下衝刷對溼沉降水溶性有機氮有決定性的貢獻。

該研究結果可為深入認識大氣有機氮的源匯過程和生態環境效應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支撐。(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鄧土連)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D032699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  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站點細顆粒(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可佔到水溶性總氮的12%~34%;利用有機和無機分子標誌物,結合PMF受體模型,課題組定量解析了不同站點PM2.5中水溶性有機氮的來源。
  • 「2020年度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氣臭氧多維成因解析與管理防控體系...
    11月25日,「四川省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駐點跟蹤研究項目——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氣臭氧汙染多維成因解析與管理防控」課題驗收會在成都召開,會議由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錢駿主持,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和成都市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技術保障中心等項目成員單位代表出席會議
  • 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研究進展
    1 我國農田土壤重金屬來源與汙染現狀 重金屬進入農田土壤主要有自然來源和人為活動兩個途徑。在自然因素中,主要受成土母質和成土過程的影響,在人為活動因素中,主要包括工業排放、大氣沉降、肥料和農藥施用、灌溉等[3, 12](圖1)。
  • 工程院院士王浩:大氣汙染乾濕沉降成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第二屆「中國好水」水源發布會上表示,大氣汙染乾濕沉降已經成為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華北地區包括北京一平方公裡一年鉛沉降量達到6到8公斤,對水質有很大影響。環保部原總工程師、研究員萬本太稱,地下水方面,國土部在31個省的225個城市裡採了6214個點,得出的結論是「較差和極差比例佔60%」。
  • 華北成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量最高區域之一—新聞—科學網
    (記者馮麗妃)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大氣與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 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全球最高區域之一,對土壤和人有何影響?
    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後沿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這是基於華北大氣沉降觀測網絡展開的系列研究,首批數據集成結果在Atmos. Chem. Phys.(IF=5.298)等國際著名刊物陸續發表。
  • 大氣所發現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
  • WAGA-100大氣水溶性離子在線分析儀
    大氣顆粒物來源廣泛,化學組分複雜,與痕量氣態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氨等互相轉化,造成大氣複合汙染的複雜狀況。傳統的大氣顆粒物和氣體組分多遵循採樣-運輸-實驗室分析的流程,時間周期長,消耗人力物力較多。
  • 土壤中汞的來源及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摘要:介紹了土壤中汞的來源,綜述了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包括2種常用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熱解析修復技術,3種新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納米修復技術。最後對土壤汞汙染及其修復技術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讀書|《大氣成分與大氣環境》:酸雨
    主要介紹了與現代氣象業務有關的大氣成分研究和業務服務的一些內容,包括: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區域大氣環境:主要理論和技術方法;大氣成分觀測業務的主要內容和應用;大氣化學的數值預報系統;大氣成分的資料同化;城市群區域氣溶膠衛星遙感—地面觀測變分分析模型;靜穩型和區域輸送型汙染氣象條件的預報;現代大氣成分業務的體系、平臺、流程和產品等。
  • 張藝帥 趙民 程遙 | 我國城市群的識別、分類及其內部組織特徵解析...
    為此,在借鑑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建構起以「網絡聯繫」與「地域屬性」分析相結合的網絡模型和算法;進而按照所制定的城市群的識別規則,將所識別出的城市群分類為Ⅲ型城市群(初級發育階段)、Ⅱ型城市群(中度發育階段)、Ⅰ型城市群和超Ⅰ型城市群(較成熟階段,分為兩個層級)。為了加深對城市群本質意義的認知,對城市群的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產業組織特徵等也做了解析。
  • 皖儀離子色譜檢測環境空氣顆粒物中水溶性陰陽離子
    研究表明,顆粒物中 1 微米以下的微粒沉降速度慢,在大氣中存留時間久,在大氣動力作用下能夠吹送到很遠的地方。所以顆粒物的汙染往往波及很大區域,甚至成為全球性的問題 ;粒徑在 0.1~1 微米的顆粒物, 與可見光的波長相近,對可見光有很強的散射作用。這是造成大氣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另外酸雨也是環境空氣顆粒物導致的汙染現象,研究表明肺癌與局部地區的空氣汙染顆粒有明顯的關聯。
  • 大氣汙染物排放超環境承載力 12地區聯防聯控
    其中,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遼寧中部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等(以下簡稱「三區九群」)為我國大氣汙染突出的12個重點區域。在上述區域,城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分別為0.038毫克/立方米、0.083毫克/立方米,為歐美發達國家的2-4倍;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為0.034毫克/立方米。
  • AZ-M0400大氣乾濕沉降觀測系統
    1引言   大氣的幹沉降是指氣溶膠粒子的沉降過程,溼沉降是指懸浮於大氣中的各種粒子由於降水衝刷而沉降的過程。大氣粒子的化學性質在乾濕沉降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沉降下墊面的生態環境和生化過程。
  • 大氣硝態氮來源的同位素示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地球系統科學學院供稿)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陸地大氣系統的活性氮快速持續增加,現已成為最突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其中,以燃煤和機動車尾氣為主的化石源氮氧化物(NOx)排放被認為是大氣硝態氮(NOy)汙染和沉降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地理資源所在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國已成為全球氮沉降和酸沉降最重的區域之一;因此,如何科學地評估大氣氮沉降、酸沉降及其生態效應一直受到科學家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於貴瑞帶領的研究小組採用聯網觀測與文獻數據整合併行的思路,開展了中國區域大氣氮、磷和酸沉降通量、時空格局以及影響因素的觀測與研究工作。
  • 讀書|《大氣成分與大氣環境》:反應性氣體與大氣光化學過程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區域大氣環境:主要理論和技術方法;大氣成分觀測業務的主要內容和應用;大氣化學的數值預報系統;大氣成分的資料同化;城市群區域氣溶膠衛星遙感—地面觀測變分分析模型;靜穩型和區域輸送型汙染氣象條件的預報;現代大氣成分業務的體系、平臺、流程和產品等。
  • 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
    近日,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省際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通報了2019~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聯防聯動工作進展和「三省一市」地面沉降年度防治工作情況,並就《長三角區域地面沉降骨幹監測網建設實施方案》《長三角地區重大基礎設施沿線沉降發育特徵分析》等內容進行研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