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王浩:大氣汙染乾濕沉降成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

2021-01-07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第二屆「中國好水」水源發布會上表示,大氣汙染乾濕沉降已經成為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華北地區包括北京一平方公裡一年鉛沉降量達到6到8公斤,對水質有很大影響。

環保部原總工程師、研究員萬本太稱,地下水方面,國土部在31個省的225個城市裡採了6214個點,得出的結論是「較差和極差比例佔60%」。關於治理汙水的道路問題,一定要走汙水多級循環利用之路,從汙水的排放口,到水資源的利用口,乃至到水龍頭的喝水口多級循環利用。「一年排水735億方,如果700多億方能夠重複利用50%,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5地入選第二批「中國好水」水源地發布

為了更好地配合國家對「水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2014年,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與生活》雜誌共同發起開展----「尋找中國好水」大型環保行動。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名單於2015年7月發布,吉林省靖宇縣白漿泉水源地、江蘇省沛縣微山湖湖西水源地、浙江省千島湖水源地、湖北省丹江口水源地和廣東省萬綠湖水源地,入圍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

2月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國家水質學中電實驗室副主任單保慶在「中國好水」水源地發布會上介紹,第二屆「尋找中國好水」大型環保行動於2017年4月在貴州赤水河啟動,通過權威科學機構的評測,結合水質數據、當地綜合環境等因素,對各水源地做出評估,最終獲得第二批「中國好水」優秀水源地名單。最終貴州赤水河水源、青海三江源水源、江西崇義陽明湖水源、湖南張家界澧水水源、安徽霍山佛子嶺水庫等水源地入選第二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名單。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彭賓表示,目前我國水汙染突發事件不斷,入選「中國好水」水源地的當地政府、環保工作者和廣大群眾,用實際行動保住了家鄉的好水源,保住了中國的好水源。

大氣汙染乾濕沉降已經成為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發布會上介紹,大氣汙染乾濕沉降已經成為新型城市水汙染來源,華北地區包括北京一平方公裡一年鉛沉降量達到6到8公斤,對水質有很大影響。

傳統城市水汙染來源主要集中在工業汙染排放生活汙水排放。近幾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城市不斷擴張,城市垃圾的不當處理、管網溢流、大氣汙染乾濕沉降等新型汙染源也逐漸對城市用水造成威脅。

王浩舉例說,華北地區包括北京一平方公裡一年光是鉛沉降就達到6到8公斤,硫沉降達到14到16噸。這些是城市水汙染的新型汙染源。

環保部原總工程師、研究員萬本太分析了目前中國的水資源現狀。他指出,當前國內從檢測採點來看,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等水汙染情況都不容樂觀。珠江和長江水系的水質水平屬於良好情況,但其他水系情況堪憂,比如松花江水系檢測了108個斷面,滿足三類水的比例只有60%,而諸如黃河滿足三類水的比例只有59%,淮河只有53%。

更嚴重的是黑臭水體,2015年,有關部門曾經做過一次調查,在295個城市當中,發現有221個城市存在黑臭水體,總計找出了1891條黑臭河,加到一起長達7000公裡。

地下水方面,有國土部和水利部的兩個數據。國土部在31個省的225個城市裡採了6214個點,得出的結論是「較差和極差比例佔60%」。

關於治理汙水,一定要走汙水多級循環利用之路,從汙水的排放口,到水資源的利用口,乃至到水龍頭的喝水口多級循環利用。「一年排水735億方,如果700多億方能夠重複利用50%,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AZ-M0400大氣乾濕沉降觀測系統
    1引言   大氣的幹沉降是指氣溶膠粒子的沉降過程,溼沉降是指懸浮於大氣中的各種粒子由於降水衝刷而沉降的過程。大氣粒子的化學性質在乾濕沉降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沉降下墊面的生態環境和生化過程。
  • 土壤中汞的來源及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關鍵詞:汞汙染;土壤;來源;修復技術汞,尤其是有機汞,由於具有極強的毒性和高度的生物富集性,會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危害。與其他重金屬不同,汞能夠在大氣中長期滯留,並進行遠距離遷移,最終通過乾濕沉降等方式進入水陸生態系統。
  • 解析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在城市群地區大氣水溶性有機氮來源與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大氣》。大氣活性氮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區域空氣品質及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 華北成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量最高區域之一—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經過連續7年的數據統計與評估發現,華北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氮、硫等酸性物質和重金屬等有害汙染物沉降量最高的區域之一,目前的沉降通量水平與歐美歷史最高觀測紀錄相當,並且已經嚴重超過自然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臨界負荷。華北區域每平方公裡每年平均大氣硫和氮沉降量分別達到了6.5噸和6.1噸;重金屬鉛的年均沉降量已達到每平方公裡14公斤,是發達國家城市區域的十多倍。
  • 環境相關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名單(附簡歷)
    代表性著作有:《燃燒源可吸入顆粒物的物理化學特徵》、《大氣汙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汙染控制技術手冊》、《酸沉降臨界負荷及其應用》、《城市機動車排放汙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與環境委員會委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全球最高區域之一,對土壤和人有何影響?
    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後沿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重要的是,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沉降進入土壤-農作物生態系統後沿生物鏈逐級傳遞、富集,最終危害人體健康,針對這一潛在風險的科學認識亟待提高。近年來,該所王躍思研究員課題組的潘月鵬副研究員、唐貴謙助理研究員和吳丹博士全面評估了華北區域硫、氮和重金屬等汙染物的乾濕沉降通量,並對它們的生態風險進行了評價。
  • 北京市大氣汙染溯源 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對於北京周邊各省市共同減排,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也強調:「不僅京津冀地區需要聯防聯動,我認為中國整個東部地區都要實現聯防聯控。」  顆粒物的變化  北京奧運會過後,王躍思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中科院重大項目「京津塘區域環境汙染調控技術與示範」。這一課題在2011年12月底剛剛驗收,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北京及周邊區域的環境汙染情況。  通過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各地的10個觀測點,監測到京津冀區域內汙染物乾濕沉降總量日益增加趨勢。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
  • 北京大氣汙染溯源 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對於北京周邊各省市共同減排,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也強調:「不僅京津冀地區需要聯防聯動,我認為中國整個東部地區都要實現聯防聯控。」NGO組織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則認為,在保證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目前北京地區機動車減排空間較小而且實施困難,「如果聯防聯控,環京區域取得良好的大氣治理效果,那麼還能夠給北京機動車排放讓渡一定的環境容量。」
  • 什麼是大氣汙染
    你知道什麼是大氣汙染嗎?大氣汙染是指大氣中一些物質的含量達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大氣汙染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和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生活燃煤、汽車尾氣等)兩種。其中以人為因素造成的汙染為主要因素,尤其是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所造成的大氣汙染。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郝吉明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理事會會長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過去30年間先後面臨了全球最嚴峻、最複雜和最難解決的酸雨、霧霾等區域大氣複合汙染問題。
  • 大氣所發現華北大氣汙染物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系列研究顯示:我國華北區域大氣硫、氮和重金屬沉降量已成為全球最高區域之一。  乾濕沉降是大氣自然淨化的重要途徑,如果這一過程將大量人為汙染物從大氣攜帶到地表,將進一步加重土壤和水體汙染。
  • 「2018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貝索斯當選,三位華人當選外籍院士
    新智元報導 來源:美國工程院官網作者:聞菲、劉小芹【新智元導讀】美國工程院最新公布了新當選的院士名單,一共83名新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亞馬遜CEO貝索斯當選,原因是在太空探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盧柯,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當選外籍院士。今天,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主席C. D. (Dan) Mote, Jr.宣布,NAE新選出83名新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加上今年的新院士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美國院士總人數達到2293人,外籍院士262人。
  • 大氣沉降對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屬富集的影響及其研究進展
    由於重金屬汙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往往需要在動植物、人體內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表現出相應的症狀,因此國內外對重金屬大氣沉降方面的研究多偏重於人口較為集中的城市地區,認為城市交通、工業排放等人為活動加重了大氣中的重金屬汙染,導致城市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7-9]。
  • 十大給排水專業畢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流動電流混凝控制技術等,都是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近年來,提出第三代城市飲用水淨化工藝的概念,倡導將超濾膜用於城市水廠等,推動了我國給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致力於推行清潔生產、汙染預防和循環經濟,積極對國家環境決策獻計獻策並參與環境立法工作。累計培養碩士31名,博士47名,他們在我國的環境保護管理、教學、科研、產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曾應邀赴美國、荷蘭、英國、香港多所大學進行講學,2000年曾被選為富爾布賴特傑出學者訪問美國7個城市並作了12次學術演講,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2015-06-0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首次訪問安徽光機所,並作了題為《我國大氣環境科學進展》的專題學術報告。
  • 環境工程領域院士全名單(26人)
    代表性著作有:《燃燒源可吸入顆粒物的物理化學特徵》、《大氣汙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汙染控制技術手冊》、《酸沉降臨界負荷及其應用》、《城市機動車排放汙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與環境委員會委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臨近「十三五」末,大氣汙染防治迎來階段性收官,在談及治理現狀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如是說。賀克斌口中的「空軍」,是指當下備受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持續改善空氣品質,產業、能源、交通及用地結構調整是必須觸碰的難點,而它們的結構調整恰恰又與『減碳』緊密關聯。碳減排目標及碳中和願景,為進一步實施大氣汙染防治提供了現實可行性,藍天與低碳的目標應協同推進。
  • 盤點水處理行業十大給排水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先後從事薊運河汞汙染,湘江鎘汙染,鄱陽湖銅汙染等重金屬形態、評價及治理研究。在我國率先研究無機高分子絮凝理論和絮凝劑,主持建立聚合氧化鋁現代生產廠,首創穩定化聚合氯化鐵工藝。廣泛開展微界面水質過程和表面絡合計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論,高效水處理工藝技術,有機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國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多次獎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進展
    氨氣是大氣中最主要的鹼性氣體,在氣溶膠成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引發重霾汙染和過量氮沉降的關鍵前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