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100公裡左右的河北玉田縣,汙染嚴重的工廠
王躍思建議公眾不用過於驚慌,但要高度關注,本著同舟共濟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積極參與,才能共同度過目前的空氣汙染難關
王躍思,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大氣分中心主任、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與這些陌生的詞彙相比,他領銜的一些科學研究項目如「北京及周邊區域空氣品質保障聯網監測與預警」顯得更加通俗一些。
在他看來,北京PM2.5汙染的三分之一來自本地排放,三分之一來自區域輸送,三分之一來源於汙染氣體的轉化。因此,「北京若想徹底解決PM2.5汙染,在加強自身汙染源治理的同時,要聯合周邊省市協同調控,最後要注意天氣過程導致PM2.5對區域灰霾形成的臨界影響條件。」比如2011年歲末北京驚人的霧霾汙染事件,就與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天氣過程密切相關。
對於北京周邊各省市共同減排,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也強調:「不僅京津冀地區需要聯防聯動,我認為中國整個東部地區都要實現聯防聯控。」
NGO組織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則認為,在保證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目前北京地區機動車減排空間較小而且實施困難,「如果聯防聯控,環京區域取得良好的大氣治理效果,那麼還能夠給北京機動車排放讓渡一定的環境容量。」
顆粒物的變化
北京奧運會過後,王躍思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中科院重大項目「京津塘區域環境汙染調控技術與示範」。這一課題在2011年12月底剛剛驗收,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北京及周邊區域的環境汙染情況。
通過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各地的10個觀測點,監測到京津冀區域內汙染物乾濕沉降總量日益增加趨勢。幹沉降指大氣汙染物在沒有降水的條件下向地表的輸送過程,包括顆粒物幹沉降和汙染氣體幹沉降;溼沉降則指通過雨、雪、霧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的過程。
作為項目首席技術專家,王躍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京津塘地區平均每公頃地表每年接受到的降塵量大約是1.2噸,相當於每平方米每月有10克降塵。
這些降塵中包含著大量的汙染物質,將氣體幹沉降計算在內,京津冀區域平均硫(硫酸鹽和二氧化硫)沉降量為每公頃每年65公斤;氮(銨態氮和硝態氮以及氣態氮化物)每公頃每年沉降為60公斤;有害重金屬沉降3.3公斤;另外還有0.6 公斤致癌物質多環芳烴(16種)沉降。
王躍思表示,這組數據說明了整個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嚴重性,已經到達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從整體上講,近十多年來京津塘區域降塵量有所下降,但是汙染氣體的幹沉降有逐年增加趨勢。「從數據上看,這個地區的沙塵減少了,但大氣中的人為有害汙染物的沉降增多了。」王躍思表示,這說明京津塘地區汙染人為排放量正在增加。
特別是最近3年的統計顯示,汙染物總體在上升。「根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和我們獲得的數據,2000年以來北京地區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變化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2000至2003年為下降階段,PM10從160下降到每立方米140微克;2003至2006年又從140反彈到160微克;2006至2009年從160下降到110微克;2009年以來,又呈現出上升勢頭。」
2008年對於北京大氣汙染的治理是一個轉折點。這不僅指大氣能見度,也包括大氣汙染物中的有害化學成分。
王躍思解釋說,顆粒物幹沉降主要測定的是粗粒子,即PM100,指空氣動力學等效直徑在100微米以下粒子的總稱。人們關注的PM2.5則是指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
在PM2.5中,0.4微米到0.7微米之間的細粒子對灰霾的「貢獻」最大,「因為這個範圍正好是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兩者相吻合細粒子就會散射或是吸收可見光,進而在視覺上產生霾。」王躍思表示,細粒子壽命比較長,其中從0.1微米到1微米的細粒子壽命最長,可以遠距離輸送造成整個區域形成灰霾。
10年來,PM10濃度幾度起伏,但有所下降,而PM2.5還沒有顯著降低,近年來並有小幅升高。且PM2.5在PM10中的比例仍在上升,在嚴重灰霾天,PM2.5佔PM10的比例往往超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