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氣汙染溯源 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2021-01-07 騰訊網

據北京100公裡左右的河北玉田縣,汙染嚴重的工廠

  王躍思建議公眾不用過於驚慌,但要高度關注,本著同舟共濟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積極參與,才能共同度過目前的空氣汙染難關

  王躍思,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大氣分中心主任、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與這些陌生的詞彙相比,他領銜的一些科學研究項目如「北京及周邊區域空氣品質保障聯網監測與預警」顯得更加通俗一些。

  在他看來,北京PM2.5汙染的三分之一來自本地排放,三分之一來自區域輸送,三分之一來源於汙染氣體的轉化。因此,「北京若想徹底解決PM2.5汙染,在加強自身汙染源治理的同時,要聯合周邊省市協同調控,最後要注意天氣過程導致PM2.5對區域灰霾形成的臨界影響條件。」比如2011年歲末北京驚人的霧霾汙染事件,就與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的天氣過程密切相關。

  對於北京周邊各省市共同減排,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也強調:「不僅京津冀地區需要聯防聯動,我認為中國整個東部地區都要實現聯防聯控。」

  NGO組織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則認為,在保證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目前北京地區機動車減排空間較小而且實施困難,「如果聯防聯控,環京區域取得良好的大氣治理效果,那麼還能夠給北京機動車排放讓渡一定的環境容量。」

  顆粒物的變化

  北京奧運會過後,王躍思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中科院重大項目「京津塘區域環境汙染調控技術與示範」。這一課題在2011年12月底剛剛驗收,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北京及周邊區域的環境汙染情況。

  通過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各地的10個觀測點,監測到京津冀區域內汙染物乾濕沉降總量日益增加趨勢。幹沉降指大氣汙染物在沒有降水的條件下向地表的輸送過程,包括顆粒物幹沉降和汙染氣體幹沉降;溼沉降則指通過雨、雪、霧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的過程。

  作為項目首席技術專家,王躍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京津塘地區平均每公頃地表每年接受到的降塵量大約是1.2噸,相當於每平方米每月有10克降塵。

  這些降塵中包含著大量的汙染物質,將氣體幹沉降計算在內,京津冀區域平均硫(硫酸鹽和二氧化硫)沉降量為每公頃每年65公斤;氮(銨態氮和硝態氮以及氣態氮化物)每公頃每年沉降為60公斤;有害重金屬沉降3.3公斤;另外還有0.6 公斤致癌物質多環芳烴(16種)沉降。

  王躍思表示,這組數據說明了整個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嚴重性,已經到達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從整體上講,近十多年來京津塘區域降塵量有所下降,但是汙染氣體的幹沉降有逐年增加趨勢。「從數據上看,這個地區的沙塵減少了,但大氣中的人為有害汙染物的沉降增多了。」王躍思表示,這說明京津塘地區汙染人為排放量正在增加。

  特別是最近3年的統計顯示,汙染物總體在上升。「根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和我們獲得的數據,2000年以來北京地區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變化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2000至2003年為下降階段,PM10從160下降到每立方米140微克;2003至2006年又從140反彈到160微克;2006至2009年從160下降到110微克;2009年以來,又呈現出上升勢頭。」

  2008年對於北京大氣汙染的治理是一個轉折點。這不僅指大氣能見度,也包括大氣汙染物中的有害化學成分。

  王躍思解釋說,顆粒物幹沉降主要測定的是粗粒子,即PM100,指空氣動力學等效直徑在100微米以下粒子的總稱。人們關注的PM2.5則是指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

  在PM2.5中,0.4微米到0.7微米之間的細粒子對灰霾的「貢獻」最大,「因為這個範圍正好是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兩者相吻合細粒子就會散射或是吸收可見光,進而在視覺上產生霾。」王躍思表示,細粒子壽命比較長,其中從0.1微米到1微米的細粒子壽命最長,可以遠距離輸送造成整個區域形成灰霾。

  10年來,PM10濃度幾度起伏,但有所下降,而PM2.5還沒有顯著降低,近年來並有小幅升高。且PM2.5在PM10中的比例仍在上升,在嚴重灰霾天,PM2.5佔PM10的比例往往超過70%。

相關焦點

  • 北京大氣汙染溯源 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對於北京周邊各省市共同減排,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也強調:「不僅京津冀地區需要聯防聯動,我認為中國整個東部地區都要實現聯防聯控。」NGO組織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則認為,在保證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目前北京地區機動車減排空間較小而且實施困難,「如果聯防聯控,環京區域取得良好的大氣治理效果,那麼還能夠給北京機動車排放讓渡一定的環境容量。」
  • 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機制
    新聞眼  建立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機制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了《關於推進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品質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建立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機制,形成區域大氣環境管理的法規
  • 濟陽區領導吳海帶隊檢查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
    4月18日,濟陽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吳海帶隊檢查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  吳海一行先後到融創酒店項目、世茂摩天城項目、祥生·西江樾項目、澄波湖南沿項目、同德街項目、龍和路項目、王李村拆遷舊址等處進行現場察看,詳細了解施工作業、生產安全、渣土運輸、道路揚塵及日常監管等工作,並聽取了相關負責同志關於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具體情況,現場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並研究解決措施和辦法。  吳海要求,防治大氣汙染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重在精細,貴在堅持。
  • 大氣汙染物排放超環境承載力 12地區聯防聯控
    中國的大氣汙染防治體系正在更新換代本報記者獲悉,環保部已初步擬好大氣汙染聯防聯控的「十二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正在徵求意見。「近日北京的灰霾表明中國大氣汙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該專家表示,靠單個城市進行大氣汙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已經失效,因此國家借鑑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空氣品質保障工作的經驗,擬在大氣汙染嚴重的「三區九群」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和統一協調」(以下簡稱「五個統一」)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根據環保行業專家測算,在聯防聯控上的投資需求大約為3000多億元。」
  • 專家談大氣灰霾溯源研究:與光化學煙霧成分一致
    專家談大氣灰霾溯源研究:與光化學煙霧成分一致 China’s smog similar to L.A.’s in 1950s對此,河北多位長期研究空氣汙染的環保專家17日表示,此輪灰霾天中確存在含氮有機顆粒物,但其含量遠未達到倫敦、洛杉磯煙霧事件程度。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中,「霧霾」成為河北官方和坊間提及頻率最高的一個名詞。有數據統計,1月份,省會石家莊只有8天見到了陽光。在中國環保部公布的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日報中,不包括PM2.5和臭氧的API汙染指數最高的前10位城市,河北省佔據5席。
  • 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防範重大生態環境...
    推進流域層面聯防聯控、實現由「應急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成為當前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也對流域綜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發《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是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力舉措。
  • 《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
    、水利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建立上下遊聯防聯控機制,是預防和應對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防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的有效保障,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指導意見》聚焦機制建設「誰來做」「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明確省級政府負責統籌建立並落實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主要包括8項工作任務。一是建立協作制度。
  • 柴發合: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回顧與展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08年北京奧運會空氣品質保障促進了北京市空氣品質的快速改善,同時也是京津冀聯防聯控解決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的成功探索。從1998年起北京市大氣汙染防治就被列為國家環境保護重點治理工程。北京市先後實施了十二個階段近200項的控制大氣汙染措施,大氣環境質量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
  • 兩部委:省級政府要建立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近日,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著眼解決目前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各地機制建設工作實踐經驗,聚焦機制建設「誰來做」「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明確省級政府負責統籌建立並落實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包括建立協作制度、加強研判預警、科學攔汙控汙、強化信息通報、實施聯合監測、協同汙染處置、做好糾紛調處和落實基礎保障等。
  • 廣西南寧治理大氣汙染出「重拳」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日,廣西南寧市政府印發了《南寧市大氣汙染防治規劃》(下稱《規劃》),計劃用10年時間,對南寧市六區六縣共22112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環境空氣品質達標挑戰,解決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等空氣環境突出問題。
  •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汙染治本 產業結構...
    封面新聞訊(記者 羅田怡)17年前,現任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的柴發合曾來到成都,從事大氣汙染防治和顆粒物來源解析的相關課題研究。在他的印象中,當時的成都霧霾治理相對較弱,最直觀的一幕,市民可觀察到路邊的樹葉布滿灰塵。
  • 株洲市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見成效
    株洲市委市政府將大氣汙染防治擺在工作優先級,市委書記毛騰飛、市長陽衛國多次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進行批示;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建立大氣汙染防治協同督辦機制,通過召開督辦會、開展督辦巡查、實行督辦約談等方式深入督查,對發現的問題嚴格交辦整改;督促各級各部門嚴格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並根據各單位遞交的考評材料及實際工作開展情況予以考核排名與通報;藍天保衛戰考核佔到了株洲市汙染防治攻堅戰中權重分的
  • 珠江流域建立跨省河流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協作機制
    中國水利網站12月1日訊(通訊員 鄭寧)近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與生態環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共同籤署《珠江流域跨省河流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協作機制》,為提高珠江流域跨省河流突發水汙染事件防範和處置能力、切實保障流域生態環境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 生態環境部 水利部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
    環應急〔2020〕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上下遊聯防聯控機制,是預防和應對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防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的有效保障,黨中央近年來,相關跨省流域上下遊通過開展突發水汙染事件應對協作,在探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還普遍存在協作制度不完善、上下遊責任不明確、技術基礎保障不到位等問題。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推動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 NARS系統精準溯源 空氣炮除霾降雨
    發現「三七規律」NARS系統溯源大氣汙染  作為當前國際上唯一能夠與預報同步進行的環境管控系統——「全國空氣品質高解析度預報與汙染控制決策支持系統」(簡稱「NARS系統」),目前已完成上百期的空氣品質預報,準確率高達88%。  NASR團隊負責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防化學院教授黃順祥將這項成果帶到了現場。
  • 王文興: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歷程、成就與經驗
    今後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應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強化重點汙染源治理,繼續調整優化四大結構,統籌兼顧,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強化科技能力建設,注重大氣環境問題預測,加強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共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打贏藍天保衛戰.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確認 應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結構性汙染突出,大氣治理任務依然艱巨
    在執法檢查期間,檢查組先後在安徽省蕪湖、馬鞍山、合肥等地與省、市、縣三級政府領導及其有關部門座談,聽取相關省、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匯報;還與環保部門、人大代表、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基層執法人員舉行多場專題座談會,聽取他們對《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意見和建議;執法檢查組還深入地方和企業單位,實地查看企業汙染治理、機動車汙染治理、揚塵防治、空氣品質監測等情況。
  • 【兩會時間】大氣重汙染成因有說法了!生態環境部部長詳解三大影響...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大氣重汙染成因終於有了基本的說法,主要包括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這是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3月11日記者會上的最新回應。他介紹,2017年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設立,當年9月展開工作,預計到今年底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