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千裡眼2B"號衛星在南美發射 可收集霧霾數據

2021-01-13 中國網

  海外網2月19日電 據韓聯社報導,當地時間18日晚7時18分,韓國自主研發的環境衛星「千裡眼2B」號在南美洲法屬蓋亞那宇航中心發射升空。

  這顆衛星在發射26分鐘後進入近地點為251千米、遠地點為35822千米的橢圓形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31分鐘後與火箭成功分離,發射40分鐘後與位於澳大利亞的一處跟蹤站進行首次通信。

  報導稱,「千裡眼2B」號衛星主要用於收集東亞地區霧霾和赤潮等環境和海洋數據。2011年起由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韓國海洋科學技術院、韓國航空航天產業、美國巴爾航天公司、法國空中巴士公司等參與研發。

  這顆衛星1月5日從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出發,6日運抵蓋亞那宇航中心。在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檢查、注入燃料等準備工作後,於18日搭載至法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的運載火箭「阿麗亞娜5」型火箭(Ariane 5)發射升空。

  另外,「阿麗亞娜5」型火箭當天還同時搭載了日本通信衛星「JCSAT-17」號。(海外網 劉強)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7時18分,「千裡眼」衛星發射升空,40分鐘後,世界目光轉向亞洲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2月19日報導,當地時間18日晚7時18分韓國自主研發的環境衛星千裡眼2B號在南美洲法屬蓋亞那宇航中心發射升空,而該衛星在發射2分鐘後已經確認正式進入到近地點251千米,遠地35822千米的橢圓形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隨後在發射40分鐘後,正式確認和澳大利亞的一處跟蹤站進行了首次通信
  • 日本成功發射韓國衛星 可用來監視朝鮮半島(圖)
    (CFP供圖)  當地時間2012年5月1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三菱重工業公司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用H2A火箭發射了三顆衛星,其中一顆就是韓國的「阿里郎3」號衛星。 (CFP供圖)  韓國地球觀測衛星「阿里郎3」號於當地時間18日凌晨在日本種子島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今後,「阿里郎3」號每天兩次穿越朝鮮半島,拍攝地球影像。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2 成像儀可監測霧霾時空變化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說,風雲四號攜帶的高光譜解析度成像儀觀測資料可以反演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監測大氣汙染物的時空變化,這是靜止氣象衛星的最大特點,為汙染監測及防控提供重要數據。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韓國將自鹿兒島基地發射「阿里郎3號」衛星
    環球網記者陳薇報導,據韓國《中央日報》5月9日報導,韓國第3顆多用途衛星「阿里郎3號」將在5月18日凌晨1時39分左右在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基地進行發射。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8日發布公告稱,運達種子島的「阿里郎3號」衛星已經放入了衛星保護裝置內,發射體及其組裝已完畢。
  • 「高分四號」衛星數據首公布 「霧霾下的北京」引關注
    「高分四號」衛星數據首公布 「霧霾下的北京」引關注 2016-02-03 14:12:11圖為1月21日拍攝的霧霾裡的北京。 高分四號 攝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3日對外公布了高分四號衛星獲取的首批影像圖。圖為1月25日拍攝的北京。 高分四號 攝   中新網北京2月3日電 (邱學雷 張素)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3日對外公布了高分四號衛星獲取的首批影像圖。
  • 韓國「科學技術衛星3號」進入發射倒計時
    據韓國媒體11月21日報導, 韓國首枚搭載太空觀測用紅外線攝像頭的衛星——「科學技術衛星3號」(STSAT-3)已進入發射前的倒計時階段。發射管理小組由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韓國天文研究院等衛星開發參與機構負責人和研究人員組成。
  • 為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研製「千裡眼」
    9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承研的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高精度偏振掃描儀通過交付驗收評審。未來,兩臺精密儀器將安裝在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上,成為監測大氣環境質量的「千裡眼」。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的科研衛星,是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 陝西為海洋二號C星裝上「千裡眼」
    9月21日13時40分,海洋二號C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海洋二號C星研製提供了「千裡眼」——微波散射計和數據傳輸分系統等關鍵性有效載荷產品。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業務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研製的微波散射計,被譽為具備透視功能的「千裡眼」。
  • 高分七號衛星上崗,高解析度「千裡眼」不只是解析度這麼簡單
    8月20日,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各大媒體都紛紛報導,二掌柜也來和大家聊一下這個高分七號。這個「高分專項」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遙感技術項目,是一個包含至少7顆衛星和其他觀測平臺綜合運作的項目。
  • 背景資料:韓國「羅老號」火箭發射
    中新網10月26日電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韓國將於26日下午第3次發射「羅老號」火箭,以下是「羅老號」火箭發射的背景資料。  為什麼要發射羅老號?   是為了學習運載衛星升天的宇宙運載火箭技術。
  • 「千裡眼」「順風耳」,我們的衛星比你想像中更厲害!|中國航天日
    1984年4月,「東方紅二號」試驗衛星駐留地球靜止軌道,國產衛星轉播電視、廣播和電話信號的時代就此開始。1997年5月,「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其通信容量和使用壽命都有了長足進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系列衛星、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都以「東方紅三號」公用衛星平臺為基礎研製。
  • 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 西安科技為其研製「千裡眼」
    賈荷儀 攝中新網西安9月21日電 (田進 劉昭彤)海洋二號C星21日成功發射。將與2018年發射的海洋二號B星和後續的海洋二號D星,組成全天候、全天時、高頻次全球大中尺度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實現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等要素的高精度、高解析度實時觀測,同時具備全球船舶識別和海洋浮標測量數據收集等功能。
  • 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 西安科技為其研製「千裡眼」
    海洋二號C星進站動員會。海洋二號C星21日成功發射。將與2018年發射的海洋二號B星和後續的海洋二號D星,組成全天候、全天時、高頻次全球大中尺度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實現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海面溫度等要素的高精度、高解析度實時觀測,同時具備全球船舶識別和海洋浮標測量數據收集等功能。滿足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需求。
  • 資源三號03衛星發射成功!可直接生成三維立體影像
    今天上午11時13分資源三號03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資源三號03星發射入軌後,將與在軌的資源三號01、02衛星及高分七號衛星組網運行,為我國測繪業務提供穩定的衛星數據源。資源三號03星衛星主要用於生產全國1:5萬基礎地理信息產品,開展1:2.5萬以及更大比例尺地圖的修測和更新,開展國土資源調查和監測等工作。
  • 中國成功發射資源三號衛星
    就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後一天,今日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資源三號衛星。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執行一箭三星任務。資源三號03星及搭載的2顆小衛星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 資源三號03星發射成功!搭載發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天啟星座一零星
    2020年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任務搭載發射了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天啟星座一零星。資源三號03星是一顆高解析度立體測繪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生產,將在軌與資源三號02星組網運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立體影像和多光譜數據,為地理國情監測、國土資源調查、防災減災、農業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提供應用服務。
  • 日本情報收集衛星「光學6號機」在鹿兒島發射成功
    中新網2月27日電據日媒報導,當地時間本月27日下午,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了搭載情報收集衛星「光學6號機」的H2A火箭。
  • 「遠望號」開啟2020年收官之旅,它是中國航天業的「千裡眼」
    如果大家平時喜歡看航天方面的新聞,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火箭發射之前,都會有名為「遠望號」的船先行出海進行海上測控,或者是海上火箭運輸等工作,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呢?明明是上天的事兒,為何要用到船?
  • 空客製造用於收集冰雪數據的CryoSat-2衛星十歲了
    民航資源網2020年4月10日消息:「酷「衛星,生日快樂!CryoSat-2是歐洲航天局用於觀測冰雪信息的衛星,於2010年4月8日從貝努科爾發射基地發射升空進入軌道。其最初被設計用於執行時長三年半的任務,但自2010年起運營至今,已遠超預定的任務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