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給大氣「拍CT」,就能捕捉到汙染物的蛛絲馬跡!9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在生態環境廳作2020年第六期「院士講座」,介紹了諸多環境監測「硬核科技」。受王波廳長委託,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彭勇主持講座。
劉文清院士以「大氣環境立體監測技術進展」為題,從基本問題、技術進展、發展思路三個方面進行講授,分享大氣環境監測領域最新科技成果。
劉文清介紹,環境光學技術的運用,實現了多空間尺度、多時間維度、多參數遙測。他以雷射雷達為例,解釋汙染物種類、分布及濃度等與雷射波長存在的關係。「它的原理其實有點像我們照的X光和CT。」
最終,在雷射雷達獲得的結果分析圖中,可以看到汙染物被按照光譜標上了不同的顏色,仿佛「彩虹」。
大氣監測高分五號衛星則使得臭氧和氮氧化物的全球分布一目了然。在汙染物分布圖裡,根據不同濃度從紅到紫被繪上不同顏色,視覺上也有「彩虹」的效果。
「此前,韓國學界有聲音稱,他們上方的大氣汙染物是從中國飄過來的,但最終被衛星遙感證偽。」劉文清介紹,根據中韓之間的汙染傳輸圖,在二氧化氮分布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汙染不是連續分布,而這可以證明汙染並非由中國向韓國擴散。
劉文清認為,影響國家環境安全、涉及重大國際環境問題與履約等環境戰略、國家急需用監測數據來說明問題的領域,是環境監測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具體而言,包含環境監測技術方法研究與應用,環境遙感技術應用,新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監測裝備自主研發四個方面。
彭勇指出,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生態環境管理的「千裡眼」和「順風耳」。他強調:
一是要問題導向,統籌高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切實解決監測突出問題。堅持統籌高效、整合優化,形成全省一張網、一盤棋,注重要素統籌和重點突出,兼顧山水林田湖草。
二是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緊跟國內國際監測技術發展前沿,大力推進新技術手段應用,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積極培育服務型監測市場,激發各類企業、科研機構等監測主體創新活力,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高質量發展。
本次講座採取視頻會議形式,在家廳領導及廳機關和直屬單位幹部職工,以及市州和區縣生態環境部門同志聆聽了講座。
院士名片
劉文清,環境監測技術專家。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95年在希臘克裡特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從事環境監測技術和應用研究,發展了環境光學監測新方法,研發了系列環境監測技術設備並實現產業化,集成了大氣汙染綜合立體監測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開拓形成了我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已獲42項發明專利授權,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160餘篇。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
來源:四川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