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基於FTIR技術的立體化、網絡化、全覆蓋式VOCs監測網絡建成

2021-01-10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VOCs在線訊:當前,環境大氣汙染物逐漸呈現種類多、差異大、排放複雜等特點,這些汙染物排放特徵為環境大氣監測、源解析等帶來了新的挑戰。「亟需能夠進行多組分同時測量,檢測靈敏度高,可以進行點源、面源、區域等多種方式的全自動在線測量裝置。」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研究員高閩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十多年來,在劉文清院士和劉建國研究員的帶領下,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率先將先進光譜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針對環境大氣立體化監測需求,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可以組建包括固定汙染源排放監測、無組織排放監測和排放通量監測的立體化監測體系。高閩光團隊將FTIR技術成功應用於泉州石化園區,打造了國產FTIR設備的品牌效應。

FTIR技術的發展

FTIR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門光譜學技術。自從20世紀70年代在紅外光譜中引進傅立葉變換(FT)以來,大幅度地提高了紅外光譜(IR)的靈敏度、波數精度、分辨能力和應用範圍。

高閩光說:「FTIR具備可測量譜帶寬、光譜解析度高、信噪比高、掃描速度快等特點,因此該技術可以實現多組分氣體實時在線監測,在諸多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本世紀初,安光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基於FTIR技術的氣體定量反演方法與監測技術研究,研發了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雙臂掃擺式核心幹涉儀模塊,相繼開發了可用於環境大氣在線監測的多用途、多形式、多平臺的FTIR監測系統。

FTIR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光譜檢測技術,具備對多組分氣體進行實時、在線、連續和無人值守的監測能力。高閩光指出,根據不同監測需求,FTIR技術可以滿足化工園區固定汙染源VOCs(揮發性有機物)氣體監測、化工園區/廠界/區界等無組織排放監測,以及化工園區排放通量遙測等不同層面的監測需求,通過上述三個層面的連續監測,可以構建整個化工園區立體化、全方位的日常和預警監測體系。

在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上海世博會、南京青奧會、北京APEC會議、杭州G20峰會等國家重大活動中,安光所利用自主研發的FTIR設備在重點化工園區多次承擔了立體化、全方位的大氣監測保障任務,FTIR技術在化工園區VOCs氣體監測等多個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無故障運行兩年半

2014年初,安徽藍盾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總經理劉瓊通過與福建省監測中心站溝通,確定在泉惠石化園區建設VOCs複合汙染物立體化、實時監測網絡。

隨後安徽藍盾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藍盾)與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高閩光研究團隊合作,成立泉惠VOCs監測項目聯合工作組,由安光所李相賢博士和藍盾環境事業部技術部部長呂長彬具體負責。

聯合工作組成立後,李相賢、呂長彬和藍盾技術部韓小斌工程師多次到泉惠石化園區進行實地勘察。李相賢介紹:「我們針對石化園區VOCs排放因子種類多、排放源呈面源無規律分布、VOCs擴散區域廣等特點,結合監測現場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汙染物特徵等綜合因素,確定採用開放光路FTIR技術對園區邊界區域VOCs進行立體化、網絡化、實時監測為最佳監測方案。工作組同時對整個石化園區的VOCs監測網絡制定了詳細的項目建設方案。」

項目方案確定後,研究團隊放棄高溫假的休息時間,針對現場颱風頻繁、環境溼度大等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了雙站對射式開放光路FTIR監測系統;藍盾工程部王文、王振華、李飛等多位工程師也不畏酷暑,連夜奮戰,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現場站房建設工作。

2014年7月,在安光所科研團隊的努力下,兩套開放光路FTIR設備順利抵達管委會(五柳)和東湖監測站點,隨後,安光所童晶晶、李相賢和藍盾工程部王文、王振華、李飛等多位工程師不畏酷暑,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現場儀器安裝調試、氣體標定等工作。

在儀器設備連續無故障運行一年後的2015年7月,由福建省監測中心站、泉惠石化園區等專家組成的項目驗收組對一期項目進行了項目驗收。李相賢說:「經過各項性能測試,完全滿足預期效果,加上設備試運行期間穩定可靠,兩套開放光路FTIR設備以優異成績通過項目驗收。」

據藍盾環境事業部總經理魯愛昕介紹,截至目前,這兩套開放光路FTIR設備已經連續無故障運行兩年半,運行期間,未發生一次儀器故障。

全面保障環境安全

在一期兩套開放光路FTIR監測設備完美運行的基礎上,為了完善工業園區的VOCs無死角監測能力,二期監測項目中將再增加兩套開放光路FTIR設備,以完成整個石化園區立體化、網絡化、全覆蓋VOCs監測體系建設。

目前二期項目的東湖中學站點已經完成儀器安裝調試工作,另一站點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當中。

據高閩光介紹,二期項目完全建成後,四套開放光路FTIR設備將對整個泉惠石化園區形成全覆蓋態勢,在石化園區和鄉鎮居民密集生活區邊界形成一道堅強的VOCs監測屏障,必將有力地保障附近居民環境安全。

魯愛昕也指出,泉惠石化園區VOCs監測系統是國內基於FTIR技術建成的第一個立體化、網絡化、全覆蓋式VOCs監測網絡。該園區VOCs監測網絡的完美運行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對於提高國產FTIR設備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十多年來,在劉文清院士的指導下,安光所高閩光研究團隊專注於FTIR設備研發工作,形成了一支光機電算專業齊全的科研隊伍。魯愛昕表示:「今後,我們將與該團隊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國產FTIR設備的品牌效應。」

延伸閱讀:

VOCs監測市場前景廣闊 企業紛紛出招搶佔先機

北極星VOCs在線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VOCs在線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安光所:打造國產FTIR設備的品牌效應
    本世紀初,安光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基於FTIR技術的氣體定量反演方法與監測技術研究,研發了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雙臂掃擺式核心幹涉儀模塊,相繼開發了可用於環境大氣在線監測的多用途、多形式、多平臺的FTIR監測系統。  FTIR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光譜檢測技術,具備對多組分氣體進行實時、在線、連續和無人值守的監測能力。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廣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
    本報訊(記者 孫安然 通訊員 肖乃花)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
  • PID、FID、FTIR等VOCs監測常用儀器及原理
    國內常用VOCs檢測方法主要有氣相色譜-火焰離子化檢測法(GC-FID)、傅立葉紅外法(FTIR)、光離子化檢測法(PID)以及熱紅外成像(OGI
  • 科技周報|我國建成世界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央視春晚將採用5G、8K等技術
    我國建成世界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 我國近日建成了世界上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其探測半徑達數千公裡,探測深度達十公裡,形成了可覆蓋我國領土和領海的高信噪比極低頻電磁波信號源。除了設計並建成世界上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該工程還在首都圈和南北地震帶南端,建成了首個可同時接收人工源和天然源極低頻電磁信號的地震監測臺網。
  • 秦皇島海事局實踐海上汙染「陸海空天」立體化防控網絡建設
    秦皇島海事局實踐海上汙染「陸海空天」立體化防控網絡建設為最大程度地掌控轄區海上不明來源油汙漂移情況,切斷海上不明來源油汙上岸途徑,發現汙染源頭,2020年,秦皇島海事局初步完成了海上汙染「陸海空天」立體化防控網絡的建設,由原來的被動等待和近岸海域、沿岸陸上巡視,變成主動出擊,利用衛星、無人機等前沿技術實現轄區遠岸海域的觀測預警;徵調社會船艇與海巡船艇互補,重點時段日夜連續巡航,織密近岸海域巡航監視網絡;調動岸上力量進行沿岸海域的汙染監控與處置,實現了轄區船舶零汙染事故、海上漂油零上岸。
  • 南方電網首個變電站WAPI網絡建成投運
    南方電網首個變電站WAPI網絡建成投運 發布時間: 2021-01-08 00:00:00   來源:南方電網報  作者:   220千伏琅東變電站的戶外WAPI信號發射器。
  • 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建成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完成國內首個葉面積指數自動觀測網絡,首次實現對典型生態環境下葉面積指數的全國範圍、長時間持續地面觀測。 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地表面積上方植物單面葉面積之和。
  • 5G海洋牧場的建成 5G技術與傳統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原標題:5G海洋牧場的建成,5G技術與傳統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5G海洋牧場的建成,將為加快傳統漁業到現代漁業的跨越,加快近海養殖到深遠海養殖的進軍,促進海洋旅遊轉型和升級提供樣板
  • VOC、VOCS和TVOC傻傻分不清楚?
    相信從事環境監測的各位對於voc、vocs、tvoc都很熟悉,對於概念還是略知一二,但遇到更多理論概念的時候,就會傻傻分不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較常見的有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tvoc(6-16個碳的烷烴)、 酮類等。這些化合物具有易揮發和親油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鞋類、玩具、油漆和油墨、粘合劑、化妝品、室內和汽車裝飾材料等工業領域。
  • 聚光科技:聚焦環境監測設備國產創新 龍頭效應加速顯現
    在大氣監測領域,聚光科技在國內率先研發成功大氣顆粒物在線源解析和大氣光化學汙染監測系統,並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實現顆粒物組分在線監測(水溶性離子、碳質組分、重金屬元素)全部國產化的設備供應商,目前已在京津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等地建設站點30餘個,為2+26城市的大氣汙染成因分析提供科技保障。
  • 全球首個!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 國內首個無創產前基因篩查技術標準發布
    原標題:國內首個無創產前基因篩查技術標準發布   11月28日,安諾優達參與的國內首個NIPT團體標準——《基於孕婦外周血漿游離DNA
  • 國內首個霧霾監測商業衛星項目建設啟動
    界面新聞自商業航天公司中科天塔獲悉,國內首個針對霧霾監測的商業衛星「絲路一號」衛星項目,目前已啟動項目建設。「絲路一號」衛星項目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絲路衛星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和中科天塔共同研製。據中科天塔方面介紹,「絲路一號」項目由三顆衛星組成,計劃於明年下半年發射項目首顆衛星,2022年前完成星座搭建。
  • 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接工廠,打造3~5個具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平臺...
    其中,在新型基礎設施方面,《計劃》提出: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基礎設施初步建成,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接工廠。標識解析體系創新賦能效應凸顯,二級節點達到120個以上。打造3~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基本建成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20個區域級分中心和10個行業級分中心。
  • 四川建立首個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四川在線消息(張金花 曾薇元 樊莉 記者 郝勇文/圖)12月29日記者從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獲省科學技術廳正式批覆,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日前在成都成立,將面向我省政府決策、部門管理、公眾生活等提供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服務
  • 中國基於北鬥一號衛星系統建13個地質災害監測示範區
    中新社福州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此間舉行的第12屆中國科協年會上獲悉,利用北鬥一號衛星系統作為信息傳輸系統,中國在全國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應力等4類地質災害類型,已建成北京、上海、三峽庫區、西藏拉薩、汶川地震帶等13個地質災害監測示範區,基於北鬥一號衛星系統的示範監測系統運行穩定、良好。
  • 國產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發展之路
    該技術具備實時、在線、連續、多組分同時監測能力,無需頻繁校準,國際上利用該技術開展了對大氣環境及大氣汙染的觀測及研究工作。  與很多儀器相似,多年來中國市場上FTIR儀器被國外品牌長期壟斷,國內廠商尚不具備FTIR儀器相關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
  • 基於乙太網技術和RS-485協議的網絡化數據採集系統介紹
    介紹一種新型的集成了8051微控制器和FLASH存儲器的精密模數轉換器MSC1210,給出了一個基於乙太網技術和RS-485>協議的網絡化數據採集系統。
  • VOCs監測的常用儀器及原理有哪些?PID、FID、FTIR知識普及
    、監測範圍廣,數據具有代表性 。,排放源氣體監測等場合。 優點 TDLAS技術具有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實時、動態等特點,利用波長調製技術在1s的檢測時間內檢測限可達到ppm級甚至ppb級;同時可以在高溫、高壓、高粉塵及強腐蝕環境下測量,因此成為了惡劣條件下氣體汙染物在線監測的首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