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星攜帶「地震天眼」衝向太空!預測地震終於不遠了

2020-12-06 中國氣象愛好者

今天(2日)15時51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一飛沖天,上面一次性成功發射了7顆衛星,這是今年中國航天的第六次發射。在這7顆人造衛星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成功發射升空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這顆衛星是以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天文學家張衡來命名的,在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量記錄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出了1000多年。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張衡一號」,正是因為其與地震有關。

張衡一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它上面搭載了3類8種科學儀器:探測電磁場的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和電場探測儀;探測等離子體的朗繆爾探針、等離子體分析儀、GNSS掩星接收機和三頻信標機;探測高能粒子的高能粒子探測器。帶上了這麼多高科技儀器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張衡一號用來監測地殼異動,彌補地面觀測的種種局限,從而對我國的地震預測研究提供幫助。

觀測電磁與研究地震有什麼關係?地震是一種由地殼運動產生的自然現象,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地殼會切割地球磁力線或通過摩擦作用產生電磁輻射。因此,研究地球電磁變化可能是研究地震預測地震的突破點之一。因此,簡單點說,張衡一號衛星就是中國的「地震天眼」!

儘管目前利用電磁監測不能預報地震,張衡一號的探測數據主要用於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信息研究,但是這仍然是一大進步,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地震監測體系,但是地震研究的終極階段,還是要弄清楚地震是如何產生的,搞清楚什麼時候會發生地震、會發生多大的地震。而張衡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雖然張衡一號的發射並不能使中國馬上能夠預報地震,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張衡一號將能夠幫助我國進一步研究地震,距離預測地震又走近了一步!

相關焦點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編者按:   5·12汶川大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痛定思痛,人們對與地震相關的科學問題異常關注。今天,本報以專集的形式,特別向讀者朋友摘要介紹一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地震防震的論文,以饗讀者。
  • 中國「地震衛星」距離預報地震有多遠
    本報記者 馬 俊自從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後,很多人都歡慶「有望從太空提前預報地震」。但相關專家提醒說,現在就開始討論地震預測預報還為時過早,但中國和世界科學界在該領域的不斷積累,有望在未來攻克這個難題。
  • 國家氣象局局長:尚無證據證明衛星雲圖可預測地震
    天氣與地震有關聯嗎?我國如何監測日本核汙染?3月26日,在植樹活動現場,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新京報:近來地震較頻繁,有網民稱天氣與地震可能有關聯,可通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有這種可能嗎?
  • 臺灣研製出全球最輕「太空魔方」 可精準預測地震
    臺灣研製出全球最輕「太空魔方」 可精準預測地震 2015-07-07 10:10: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中新網7月7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電影《復仇者聯盟》中的「宇宙魔方」擁有永恆的能量源,臺灣「中央大學」則在「教育部」5年500億(新臺幣,下同)頂尖大學經費挹注下,研發出全世界最輕、最小、取樣最高的「太空魔方」,具備探測自然界能量的功能,可以精確測量電離層電漿的異常狀況,準確預測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及地震前能量的釋放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地震真的無法預測?
    在那之後,蘆山地震,雅安地震等等,這些都似乎讓地震與四川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為什麼四川這個天府之國會經常遭到地震的「突襲」?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四川省的衛星地圖。在這張圖上,四川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西部多山區,東部是平原,省會成都就處在中部這塊僅有的盆地之上。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地震預警≠地震預測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其預警原理是電信號的速度比地震波快,這兩者的「時間差」即為地震預警時間。有時候地震預警只有短短的十幾秒甚至幾秒,但是對地震來說是已經非常寶貴的時間了,如果反應及時,這個時間完全可以躲避到家中的三角地帶,提高生存率。
  • 地震預測的夢想:中國"大師""國寶"數量世界居首
    但是它卻讓國人誤以為中國地震專家已掌握了地震預測技術,即使次年發生唐山地震的大悲劇,人們仍然以為是因為地震局失職乃至壓制「國寶」的預測所致。   如果要預測一個大地震,就需要精確地知道大範圍的物理狀況的所有細節,而這是不可能的   在日本和美國加州這些大地震頻發的地區,地震部門從來沒有發布過大地震預報,也從未因此受到指責。
  • 李四光預測了哪些地震?
    以上內容引自《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_黃相寧》這裡就預測了一大堆的地方了,四個地點的預測可能屬於以訛傳訛或者謠言。地震目前為止真的不可以準確的短期預測(精確到發生在哪一天以及經緯度,這是關鍵詞),那就可以叫做『地震預報』(注意和預測區分),當然也許未來就可以了。中長期預測(這是關鍵詞)一直在做啊,不然做抗震設計時候設防烈度這個指標怎麼來的?
  • 中國太空飛機終於穩了,美國不再是唯一
    圖為中國試驗太空飛行器近日,據媒體報導,西北方向傳來一個好消息,中國太空飛機疑似在偏遠地區空軍基地降落,此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曾發射一型類似太空飛機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並在飛行2天後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看來中國太空飛機終於穩了,這讓美國網友紛紛感嘆:中國進步太快了,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擁有這種新型太空飛行器,而在中國太空飛機出現後,美國不再是唯一。
  • 嫦娥5號衝向太空,東西還沒回來,各國要求中國分享數據?
    如今,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除了經濟之外,在科技方面就是如此。眾所周知,我國在航天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比如北鬥導航系統、火星探測器,再加上這次的嫦娥五號。我國這次發射的嫦娥五號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攜帶月球土壤樣本回國,一旦成功,我國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月球取樣的國家。但是我國嫦娥5號剛剛衝向太空,東西還沒回來,各國就要求我國能分享一些樣本,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想坐享其成嗎?
  • 嫦娥5號衝向太空,東西還沒回來,各國要求中國分享數據?
    如今,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除了經濟之外,在科技方面就是如此。眾所周知,我國在航天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比如北鬥導航系統、火星探測器,再加上這次的嫦娥五號。我國這次發射的嫦娥五號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攜帶月球土壤樣本回國,一旦成功,我國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月球取樣的國家。
  • 「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將從天上「看」地震
    張衡一號發射狀態結構圖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趙竹青)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地震監測和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探索正式邁入太空。「應當指出,目前利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尚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主要是用於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信息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但是我們探索地震孕育機理的腳步不會停止。」趙堅說。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巡天遙探「地動」,北川、爐霍、樂山、稻城,四川這4個地方,有了信息接收站……位於四川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不久前正式建成,該站將與位於爐霍和樂山的接收站,以及明年建成的稻城接收站一起,通過接收衛星信息,對我國南北地震帶上空的電離層進行監測,為大地震預測研究、預報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前兆信息最近案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0
  • 國家行動:中國地震預測預報五十年
    記者 劉 莉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將地震預測預報作為國家行為,那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每當大地震不期而至,從事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人員總會面臨質疑,甚至網絡上和現實中鋪天蓋地的謾罵。但這些質疑和謾罵者似乎並不真正了解這門科學。地震預報至今是未解的世界級難題。
  • 地震可以預報!中國「太空神眼」時刻緊盯地球的微小變化
    「張衡一號」在軌進行了地震帶軌跡匹配捕獲、平臺電磁潔淨度測試、地球磁場探測任務,到目前為止,「張衡一號」總共向地面發回38萬個數據文件,總共8.22TB。據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司長胡春峰介紹,「張衡一號」後續主要任務將主要搜集地震監測、地球物理、空間物理、電波傳播等科研項目的在軌檢測數據,以進行後續的科學分析。
  • 中國地震局長:日本絕無可能提前10秒預測地震
    3月11日日本地震發生之後,網上一則消息開始瘋傳,稱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預測出來了。果真如此嗎?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明確表態:不可能,也絕無此事。不過,在當前地震頻發的狀態下,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地震預測問題的關注。
  • 俄失控衛星凸顯中國反衛星欠缺
    測地衛星在民用領域可用於地球板塊運動、潮汐等地球地理研究,可用於預報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在軍用領域則主要為洲際彈道飛彈"瞄準"服務。由於地球並不是規則的球體,各地重力場是不均勻的三維分布,當洲際飛彈要打擊敵方加固指揮中心、飛彈發射井等硬目標時,需要較高的打擊精度,這時測地衛星的數據就必不可少。
  • 世界最大遠紅外線望遠鏡被送入太空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格林尼治時間14日13時12分(北京時間14日21時12分)歐洲阿麗亞娜5-ECA型火箭攜帶歐航局世界最大遠紅外線望遠鏡「赫歇爾」及宇宙輻射探測器「普朗克」,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建國以來,中國人是怎麼預測地震的?
    在一個科研領域的投入如此之大,在中國歷史上也堪稱罕見。2007年,中國在多年努力之後終於建成了國家、省、市三級管理的1 200多個地震監測臺站,布設了總長度數萬千米的監測線,建立了數萬個群眾業餘監哨站,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現代化地震觀測網絡。當時,首都圈已經可以檢測1.5級以上地震,其他地區也可以檢測3.5級以上地震。按照當時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具備綜合防禦6級以上地震的能力。
  • 日本人說可以提前30年預測地震,你相信嗎?
    而針對137戶居民的集體訴訟,本月17號,日本地方法院終於下達判決,裁定「巨大海嘯能夠預見,事故能夠預防」,勒令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向支付3855萬日元的賠償。由於周邊地區人口密集,專家警告南海海槽大地震一旦發生,導致的傷亡人數最高將超過30萬,房屋倒塌238萬間,臨時疏散的家庭將達到日本近畿地區家庭總數的15%左右,受災程度遠超3·11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