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秘密研製"天文地動儀" 或破解地震預測難題
祖先的智慧、先進的科技啟發和驅動著雲南天文學家投入到了看似不可能的「天文地動儀」研製中。原理精準把脈重力變化據了解,雖然地震孕律具有很大的複雜性,但通過研究,世界各國專家普遍認為地震孕育區受多種應力的作用,積累大量能量,引起周圍重力變化。
-
專家談地震監測技術:未來至少在1-15天之前可預測
原標題:植入「地球聽診器」 可探地震前兆 清晨,獲悉最揪心的新聞——臺灣花蓮附近海域2月6日發生6.5級地震。可以想見,當晚23時50分,有些居民剛剛進入夢鄉,在沒有任何防備情況下,遭遇地震是多麼措手不及。
-
臺灣地震損失巨大,但是預測並不是不可能,光纖傳導技術可以實現地震預測了
臺灣今天6.7級地震,給臺灣民眾造成了巨大損失,今後地震預測方面光纖傳導有可能可以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
我國研製的最輕金屬結構材料笑傲太空
人民網西安2月28日電(記者龔仕建)「我們研製出來的新型鎂鋰合金,其密度根據用途可達到每立方釐米0.96至1.64克之間,是目前世界上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領導、專家等130餘人,就我國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討。 那一天,他們中或許沒有人意識到,地震這個幽靈正在悄然生成,更沒有人料到,就在13天後,中國30餘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地質災害突然襲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 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但地震預測長期以來都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
-
專家談中國地震監測:不久的將來可做到至少1—15天前預測
世界性科學難題究竟能否「破」 縱觀近十年,全球地震頻發,6級以上強震相繼出現在土耳其、海地、智利、尼泊爾,以及我國汶川、玉樹、雅安等地。有網民說,地球猶如手機被調成「振動模式」。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雷軍曾表示:我們必須承認最近幾年地震確實比較活躍。
-
我國成功預測地震,全球唯一一次,科學家紛紛趕來為何失望而歸?
前言7月12日,河北唐山發生5.1級地震,還發生了數次地震,專家稱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的餘震.此時距唐山大地震過去了數十年。隨後四川阿壩、雲南紅河、新疆和臺灣等地方也相繼發生地震。根據統計,連續兩天在我國大地上就發生了多達九次地震。
-
臺灣中央大學地球學學院院長:大地震仍無法預測
臺北消息:據今天出版發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臺灣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慘重的損失,但臺灣中央大學地球學學院的院長蔡義本說,目前的地震科技仍無法預測地震,臺灣未來會否發生另一次大地震,也是難以確定的。蔡義本也指出,目前人類的建築科技,已經可以建造具備足夠抗震力的房子,因此,如果能從根本出發,加強與確保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便可減少人命的傷亡。
-
用大數據精準預測地震,每年將有1.3萬人免於受難
地震災害每年在全球範圍造成超過13,000人死亡,500萬人受傷或遭受財產損失,外加每年120億美元(1980年-2008年平均值)的經濟損失。所以理所當然的,科學家一直要面對來自公眾的詢問——對地震的預測能不能更準確一些? 然而,對於此問題,得到的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
西媒:義大利科學家開發出新模型 可更準確預測地震
參考消息網9月15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科學進展》雜誌13日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地震預測模型。據埃菲社華盛頓9月13日報導,義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和火山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報告中指出,這個模型可以幫助制訂更好的計劃,在世界範圍內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
-
「地震奇人」可憑藉特殊感應 準確預測地震
雖然各國專家為地震預測(Earthquake prediction)盡了最大的努力,但至今仍不能準確預測地震,只能做出粗略的估計。然而,民間卻有不少奇人能夠預知地震的發生。中國臺灣地震奇人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不少能夠預測地震的高人,僅僅中國臺灣地區一地就有幾十位這樣的奇才。
-
追蹤大氣電離層電子變化 俄研究出預測地震新法
,因此,跟蹤大氣電離層電子濃度的變化可預測地震的發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俄研究人員通過多年對電離層電子濃度的觀測發現,地震前震中上空不同的電離層中電子的成分發生著急劇改變
-
臺灣921地震簡介
1999年9月21日01時47分,臺灣南投縣集集發生7.6級大地震,震源深度為8公裡,是臺灣島上近百年來發生的最大的陸地地震。伴隨著地震形成了一條長達100多公裡的地表破裂帶。地震斷層表現為由東向西的逆衝,最大垂直分量達10米左右。被解釋為菲律賓板塊由東向西碰撞臺灣島的結果。
-
臺灣地震研究所預測「日本九州8級強震」在日本引起恐慌
消息由臺灣地震預測研究所發布,在造成許多人傷亡的熊本地震後,引起日本眾多人恐慌,紛紛在網上評論「真可怕」、「是真的嗎」、「是造謠吧」等等。 據悉,消息的來源是根據電磁波的波形預測世界各地地震的臺灣地震預測研究所,其博客3月6日預測稱「20日內日本將發生芮氏7級以上的大地震」。
-
李四光預測了哪些地震?
1973 年 2 月 6 日四川爐霍發生 7.3 級地震,爐霍位於道孚西北 60 公裡,處於同一活動性斷裂·········1974 年 5 月 11 日雲南大關北發生 7.1 級地震,地震發生後,我們分析預報室得知西南地區發生 7 級地震,但震中還未定出,我們全室人員都在分析震中在哪裡?當時我提出在彝良。當地震目錄報來時,震中離彝良很近,相距 100 公裡。
-
AI新知 | 斯坦福人工智慧模型實現地震的精準預測
,1800多年以前,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就已經研製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雖然地震預測的精準度不斷得到提升,但地震預測對人類來說依然是一道難題。它建立在哈佛和谷歌的工作基礎之上,後者在8月創建了一個人工智慧模型,能夠預測大地震發生後一年內餘震的位置。研究人員開發的人工智慧模型主要包括兩種神經網絡層(互連的處理節點組成,模仿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 ):卷積神經網絡和遞歸神經網絡。前者從地震儀數據中提取特徵,而後者學習地震儀數據的順序特徵,並且可以結合記憶輸入提高其預測的準確性。
-
研究中心成功預測8月8日臺灣宜蘭6.4級地震
我方於2019年8月3日和8月6日監測到臺灣地震前兆【本次地震前的前兆主要是臺灣花蓮縣近海出現了一系列4級左右的震群,當時判斷為一系列前兆型震群
-
科學家研製出「壁虎抓手」清理太空垃圾
    新華社華盛頓6月28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28日報告說,受壁虎吸附牆壁原理啟發,他們研製出一種能夠抓住太空漂浮物體的機械抓手,有望用來清理回收威脅日益增大的太空垃圾。
-
臺灣海峽連發三次地震,竟然被預測到了!
這一次的臺灣海峽地震,還真的有一朵「雲」提前捕捉到了預警信息。據了解,這是今天上午7點57分,中國電信地震預警系統監控在福建某地實時拍下的錄像。預警雲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官方地震預警信息權威發布平臺。在地震波到達該地前的十幾秒,該系統成功預警到了地震的發生,為逃生爭取了黃金時間差。為什麼地震能夠預警?這與地震波的傳播特徵有關。
-
人們已經製造出檢測地震的機器,並能預測地震了?專家:並不是
在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除了挨打,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將損失儘量減少。屆時國內外各路人都在捐款,為這些無辜的人民出自己的一份力,我國的解放軍們也是第一時間到達事發地點進行搜救工作。 那麼這些地震是否能夠預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