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預測地震,全球唯一一次,科學家紛紛趕來為何失望而歸?

2020-07-17 蔡公子說歷史

前言

7月12日,河北唐山發生5.1級地震,還發生了數次地震,專家稱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的餘震.此時距唐山大地震過去了數十年。隨後四川阿壩、雲南紅河、新疆和臺灣等地方也相繼發生地震。根據統計,連續兩天在我國大地上就發生了多達九次地震。相對於大地震而言,這些地震所產生的傷害並不大,然而引起了人們的驚慌。因此假如地震可以預測,應該是多好的事情。

目前的科學技術來看,預測地震還達不到相關要求,但是中國因為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可以做到地震發生時前幾秒倒計時,是非常大的進步。其實在歷史上,還真的發生了一次奇蹟,這件事發生在1975年遼寧的海城地震,它也是全球歷史上唯一一次被預測出來的地震

我國成功預測地震,全球唯一一次,科學家紛紛趕來為何失望而歸?

地震如期來臨

1975年,遼寧海城有人感覺到地面有多次細微震動,所以向地震部門反饋。這種情況後來持續了多達一個月。到2月3日凌晨和2月4日早晨,短短的時間裡有兩次非常明顯的震感,很多人從睡夢中驚醒。地震局探測後,發現地震活躍,有發生大地震的可能,但對於是否會發生大地震或者何時發生,沒有相關的依據。是為了保險起見,當地決定先撤離百姓以防萬一。2月4日上午,政府發布了緊急防震通知,百姓在政府的引導下,帶著生活物品迅速地撤離。果不其然,當天19:36分地震像預想中的那樣來到,震級達到了7.3級,霎時間震耳欲聾,房屋晃動倒塌,多達90%的建築物被摧毀。由於當時的通訊條件落後,有些人還沒有來得及撤離就遭遇了地震,死亡人數達到2000人。不過,如果沒有之前的防備,傷亡人數或許會達到十萬人以上。

我國成功預測地震,全球唯一一次,科學家紛紛趕來為何失望而歸?

餘震記錄達到兩百次

從當時地震臺的記錄可以看出在,在2月3日傍晚到第2天凌晨8點,其記錄的地震就達200個,全是小地震,但說明大地震或許在醞釀著。在2月4日早晨,在有震感的情況下一些房屋開始倒塌,這在警醒著人們,很多百姓在沒有收到撤離命令之前,開始自行的撤離到安全的地方。

我國成功預測地震,全球唯一一次,科學家紛紛趕來為何失望而歸?

是精準預測還是巧合

此次地震的發生轟動全世界,並不是因為其震級之大,而是因為此次地震預測較為精準,好像一切都像預想中的那樣,科學家們很興奮。他們認為海城地震局找到了預測地震的方法,所以打算前來取經。不過令他們失望的是,這並不算是提前預測,只是一種巧合

我國成功預測地震,全球唯一一次,科學家紛紛趕來為何失望而歸?

按理說這樣的一次成功的經驗或許會進行大面積推廣,不過由於它並非是成功預測而僅僅屬於巧合,因此這種經驗實在是很難推廣,這也是為何在後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都沒有進行成功預測的原因。如果此次地震中經驗能夠推廣,或許,後來的兩次史無前例的大地震中,也不會有如此多人員傷亡。

有人認為在地震前會出現一些異常的反應,比如有地震雲或者動物會有反常的行為,不過,科學家證實它們的行為與地震其實沒有必然的聯繫,因為它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即容易產生過激反應,也就不靠譜。

我國成功預測地震,全球唯一一次,科學家紛紛趕來為何失望而歸?

結語

汶川地震後,中國提高了地震預警的研發力度,目前能做到在地震來臨前的幾秒進行精準的預測,這也是為何一些地震在爆發前電視屏幕上會顯示地震來臨的倒計時。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秒,但是提供了廣闊的生命空間。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在預測地震的技術上會更進一步,人類也將不會因為地震受到更大的摧殘。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唯一一次被預測出來的地震,發生在我國,卻沒法推廣經驗
    地震是不可預測的,最起碼人類現在的技術是肯定無法預測的。但是,歷史上總有奇蹟的發生,包括預測地震。這就是1975年,發生在我國遼寧海城的大地震。因為被提前預測,作了相對充分的準備,組織民眾撤離。在地震來臨時,大大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因而載入史冊,震驚了全世界。
  • 人類史上唯一一次精準預測的地震來自45年前的中國。過程驚心動魄
    地震預測作為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預測,探索地震預測的有效途徑,但就現在來說,不管國內還是國際上,還很難完全準確地預報地震。人類歷史上僅有唯一的一次精準的地震預測,發生於45年前的中國,這場被成功預測的地震就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隨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微博上認領該信息,並稱該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了這次地震。令人驚訝的是,距離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已經過去了44年,為何還會有餘震發生?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劉志坤說,許多人會認為44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地震科學研究中,不能以個人的生活經驗作為時間尺度進行衡量。
  • 唐山又地震了!2020年中國發生21次五級以上地震,為何地震頻發?
    在早期5級-6級地震是頻繁發生的,到了80年代之後開始減弱,但這一區域的地震活動還是要高於周邊區域。為何餘震持續這麼長時間?蔣海昆認為,類似唐山的板塊地質狀況,餘震持續活動時間可以持續上百年,反倒是板塊邊界地震,雖它加載速率很快,但衰減速度同樣很快。另據新京報報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也表示,這屬於唐山老震區一次正常的能量釋放,也是老震區比較正常的活動狀態。
  • 國家行動:中國地震預測預報五十年
    他向地震工作者強調:「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預測的,可以預報的,要解決這個問題。」當年,第一次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建議:建立國家地震局。  我國地震預測預報「國家隊」就此成立。在周總理的號召下,大量全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投入到地震預報領域中來,進行著一邊觀測、一邊研究、一邊預報的努力。
  • 唐山又地震了!今年中國發生21次五級以上地震,為何地震頻發?
    △中新社發 張九玲 製圖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此次唐山5.1級地震是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級地震之後河北省內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華北地區近些年最大的一次地震。44年前地震的餘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對媒體表示,此次地震依舊屬於1976年唐山地震的餘震。
  • 都希望地震越少越好,為何科學家還要進行「人工地震」實驗?
    根據數據顯示,在地球上,平均每年都會發生約500萬次以上的地震,人類可以明顯感覺到的地震多達5萬次,其中會造成一定破壞的地震則約為100次每年。看起來地震是不是非常多?可是,科學家們卻仍然覺得「不夠多」,甚至還會製造「人工地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殼運動能切割地球磁力線,或通過「摩擦起電」產生電磁輻射。早在1965年,前蘇聯科學家就發現了衛星電磁觀測在強地震前的異常現象,這一現象被隨後發射的多顆衛星反覆觀測到。21世紀以來,美國、法國、烏克蘭等國先後發射電磁衛星,用於研究與地震、火山相關的電離層變化及其機理等。目前,電離層擾動與地震的關係研究在國內外已廣泛開展。
  • 3月25日,全球發生一個7.5級大地震,或產生海嘯,影響我國嗎?
    2020年以來的第2個大地震又出現了,根據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在北京3月25日10時49分,全球又出現了一個7.5級大地震,震源深度為60.0千米,地點是位於千島群島福建地區,俄緊急情況部,美國夏威夷中心分別發布了海嘯預警,我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也發布了海嘯說明,那就是地震可能會在震源周圍數百公裡範圍內引發區域海嘯,但不會對我國沿岸造成災害性影響。
  • 智利迎來今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
    新華社智利拉塞雷納7月2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智利中北部的科金博大區和阿塔卡馬大區部分地點當地時間2日下午4時40分(北京時間3日4時40分)前後迎來了一次日全食。這是今年全球唯一的一次日全食奇觀。這一天象由於出現頻率很低,在同一地點要近400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引發公眾極大觀看熱情。此次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紛紛趕來智利觀看日全食,日全食帶的旅館和民宿多在一年以前就被預訂出去,很多小市鎮接待了數倍於自身居民的遊客。
  • 建國以來,中國人是怎麼預測地震的?
    如果有方向,大家一定可以找到預測辦法。但關鍵的是,大家找不到方向。」秦四清表示,「解決地震預測的難題,我們可能需要一次理論上的創新。」海城地震:中國最成功的地震預報案例海城地震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地震預報的最成功案例之一,人們曾經一度看到地震預測的希望,然而隨後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卻讓這一希望破滅。
  • 科學家解開地震預測難題 預言洛杉磯將有大地震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雪梨先驅晨報》網站4月15日報導,美國地球物理學家宣布了一則重大消息:他們已經解開了「地震預測」這一重大科學難題。他同時警告說,今年9月5日前包括洛杉磯在內的加州南部地區將發生大地震。這在全球科學界產生強烈反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俄裔教授凱利斯·博羅克稱,地震多發區的小地震和地震歷史模式,能夠顯示出未來可能會發生更劇烈的地震。
  • 全球又出現一個6.1級強震,地震能夠預測嗎?
    又地震了,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最新數據顯示,在北京時間23日6時38分左右,位於東太平洋海隆中部海域又發生了一次強震,震源深度為10公裡,我國地震監測網沒有顯示這次地震。綜合情況來看,在2020年以來,全球已經出現了19次強震,加上如今的這一次就是20次了,不過我國地震監測網並沒有顯示,所以大家這裡參考下就行。
  • 簡單常見的地震預測方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預報中心,ID:YBZXDZ】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地震預測方法有很多種,基於很多網友大部分都不懂數據,而且歷史地震資料也不熟悉,地理知識也並不算特別好博主介紹以下幾種簡單的地震預測方法給各位網友用來防身。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地震真的無法預測?
    在那之後,蘆山地震,雅安地震等等,這些都似乎讓地震與四川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為什麼四川這個天府之國會經常遭到地震的「突襲」?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四川省的衛星地圖。在這張圖上,四川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西部多山區,東部是平原,省會成都就處在中部這塊僅有的盆地之上。
  • 世界33%強震在中國:李四光錢學森指導下,他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
    李四光說:「從構造體系看,滄東斷裂帶要注意,滄縣、河間一帶發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可忽視。」果然,1969年3月27日,河間一帶發生6.3級地震。這也是新中國第一次預測地震的發展趨勢,並獲得十分準確的成功,為日後樹立了「地震可以預測」這一科學理論。
  • 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而在6月以來,全球總計記錄到了4次強震,分別為智利北部6.8級,斐濟群島以南6.1級,印尼哈馬黑拉島附近海域,琉球群島6.7級地震,相對來說地球比較穩定,沒有大家想得那麼活躍。而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27次之多,這就是6月以來的地震情況。還是那句話,只要地震不會產生影響就行,本身地震我們也無法進行精確預測,我們只能坦然面對。
  •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這類地震起源於板塊構造之間的碰撞、擠壓等因素,因而需要將板塊的運行路線掌握手中。此前,MIT人工智慧實驗室曾經發明一套算法,在用600個小時的視頻對該算法進行訓練後,它已經能夠對接下來5秒出現的目標進行預測。如果進一步對該算法進行訓練,提高它的成功率以及延長預測的時間,那是不是就可以對板塊的移動路線進行預測,進而預測它發生碰撞、擠壓的時機,為地震的發生進行預測?
  • 中國地震局長:日本絕無可能提前10秒預測地震
    院士建議陳運泰:不應放棄地震預測儘管地震預測難度很大,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認為,國際上對於地震預測確實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認,地震長期預測還是有可行的辦法,中期預測也有成功的例子,爭論的焦點是短(期)臨(震)預測。
  • 地震預測專家速成手冊
    今天是汶川地震紀念日,重溫這篇文章,讓我們記住歷史,悼念遇難者,祝福汶川)汶川地震之後,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報成了許多中國人關注的問題。網絡和報紙上宣傳中,也時不時聽說某某某成功地預測了XXX的地震,當然,這些宣傳有兩個共同的規律:一、通常在地震後才被報導;二、不提及預測者的其他不成功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