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2020-11-30 鎂客網

雖然人工智慧正在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對於世界難題——地震預測,它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當地時間24日凌晨3點36分,義大利中部城市佩魯賈東南76公裡處發生6.2級地震,造成249人的死亡,超過380人受傷。而在相隔幾小時後,緬甸中部城市密鐵拉以西一百三十多公裡附近發生6.9級地震,造成3死2傷的局面。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總是那麼的渺小。雖然各國都在往地震預測這個方向努力,但結果都是收效甚微,畢竟傳感器不能深入地下,而光靠地表的檢測,對於預測而言是萬萬不夠的。

今年以來,人工智慧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生活中幾乎在各個方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而作為目前最牛掰的存在,它是否也可以對地震進行預測?

最靠譜:雲服務+大數據,全方面分析微觀前兆

地震的微觀前兆有很多,包括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這些都是需要專業儀器來進行監測的。

但是,隨著每天數據的變化,大數據的分析工作就變得日益沉重,這個單靠人工完成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更何況還要與縱向、橫向的數據相結合。

在此方面,雲服務不妨為一個最佳選擇。現如今,像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公司都推出了自家的雲服務平臺,其所提供的資料庫、雲分析等服務,恰恰符合了內容龐大的數據分析,而且效率也是槓槓的。

最科學:加載機器學習,預測板塊運行路線

地震的成因有多種,其中以由於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構造地震次數最多,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這類地震起源於板塊構造之間的碰撞、擠壓等因素,因而需要將板塊的運行路線掌握手中。

此前,MIT人工智慧實驗室曾經發明一套算法,在用600個小時的視頻對該算法進行訓練後,它已經能夠對接下來5秒出現的目標進行預測。如果進一步對該算法進行訓練,提高它的成功率以及延長預測的時間,那是不是就可以對板塊的移動路線進行預測,進而預測它發生碰撞、擠壓的時機,為地震的發生進行預測?

最接地氣:用傳感器充當「耳目」,準確把握宏觀前兆

由於宏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了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地震預測、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現象。

對於這些現象,人們多是用眼睛、耳朵去進行觀察,而傳感器就相當於人工智慧的一雙「眼睛」或「耳朵」。比如說用傳感器感應地光的光線、地表之下的聲波傳動,這些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在感應到後,傳感器便可把這些數據傳送給數據後臺,從而進行地震分析,預測地震的可能性。

最無釐頭:投放仿真機器人,打入動物內部

動物能夠感知地震的說法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73年,在一場大地震把希臘的海利斯城(Helice)夷為平地之前,很多人看到老鼠、蛇和鼬紛紛遷出城外。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地質調查局曾對此發起一項研究,結果「沒有找到二者間可信的聯繫」。雖然多數科學家都不相信「動物可以預測地震」的說法,更是將堅持這種說法的倖存者判定為患了「心理聚焦效用」。

不過,沒找到可不代表聯繫的不存在,我們要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畢竟在2009年義大利的一天,當地的蟾蜍紛紛離開池塘,而在這異常之後沒幾天,就發生了拉奎拉地震,這其中的「巧合」不得忽視。

動物的感官是人類無法企及的,因而有時候還是相當具有可信度的,可世界那麼大,單憑現在的技術要想處處監測到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要輕易灰心,仿生機器人的出現為這個計劃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可能性,比如希臘研究員發明的一種章魚機器人,在實際測試中,它可是成功騙過魚類。因而,為了提高地震預測的可能性,不妨在世界各地投放一些仿生機器人,當群體發生異常時,將數據返回到衛星,進而進行預測。

當然,考慮到成本的問題,仿生機器人可以做成老鼠、蛇、魚等體型嬌小的動物,而鑑於群體相處的問題,在投入前最好對機器人的語言系統進行訓練,以防遭到動物群體的排斥。

以上只是鎂客君的一些想法,不管是吃瓜群眾,還是磚家,請輕噴。但是作為技術最為先進的人工智慧,在地震預測方面必須還有許多上升空間。

去年,IBM宣布隊Watson進行預測地震、火山的培訓,雖然不知目前的進展如何,但這也是人工智慧技術在地震預測領域跨出的第一步。對於該研究項目,鎂客君覺得倒可以期待一下,只不過,希望到時候的美利堅帝國可以「大方無私」一點,不要這樣那樣搞什麼「陽謀陰謀」之類的。

最後,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

相關焦點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日本氣象廳有大約一千多個硬體傳感器,分布在日本的四個主要島嶼上。但即使有這樣先進的預警系統,日本氣象廳也不可能對地震做出更長期的預測。地震預測是根據對地震規律的認識,預測未來地震的時間、地點和強度。實現地震預測的基礎是認識地震孕育的物理過程及在此過程中地殼巖石物理性質和力學狀態的變化。
  • 李四光預測了四個地震,三個都發生了?這些地震謠言別再傳了
    時至今日,關於地震的流言依然盛行:李四光預測過特大地震,地震可以提前一小時預警,路面開裂都是地震造成的,磁鐵可以預測地震……等等。銘記災難,莫傳謠言。汶川地震12周年,「科學闢謠平臺」聯合「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推出「地震科學流言榜」。
  • 我國成功預測地震,全球唯一一次,科學家紛紛趕來為何失望而歸?
    相對於大地震而言,這些地震所產生的傷害並不大,然而引起了人們的驚慌。因此假如地震可以預測,應該是多好的事情。目前的科學技術來看,預測地震還達不到相關要求,但是中國因為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可以做到地震發生時前幾秒倒計時,是非常大的進步。其實在歷史上,還真的發生了一次奇蹟,這件事發生在1975年遼寧的海城地震,它也是全球歷史上唯一一次被預測出來的地震。
  • 人類至今無法預測的地震,在AI的幫助下會有突破麼?
    這兩者本來就是地球的自然現象,也是魏格納理論當年錯過的絕佳證據。但對於現代文明來說,它們都是最不可預測的災害,尤其是地震。在過去的100年裡,地震造成了至少100萬人的喪生,而且隨著城鎮化的效應,地震造成的危害會越來越高;在過去100年裡,人類的技術實現了不可思議的發展,而對地震的預測,卻始終沒能獲得卓有成效的進步。
  • 人工智慧可以預測地震嗎?
    除了實驗室模擬之外,這與科學家過去嘗試過地震預測的方式不同 - 他們通常使用加工過的地震數據(稱為「地震目錄」)來查找預測性線索。這些數據集只包含地震的大小,地點和時間,而忽略了其餘的信息。通過使用原始數據,詹森的機器算法可能能夠獲取重要的預測標記。
  • 地震前必有異象?民間有高人能預測地震?假的
    只有以上幾個方面都能滿足,才能算作可靠、科學的地震預報。民間認為地震可以被預報的理由,都站不住腳中國人對地震預報的熱衷,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地震局有預報地震的職能、相信民間有高人、地震前必有異象、中國曾經成功預報過地震等。不妨來審視一下這些原因。關於「地震局有預報地震的職能」。
  • 地震可以預測嗎?
    【地震可以預測嗎】天氣可以預測,海嘯可以預測,地震這個事兒目前還真沒法預測。一個月前一口水井水溫發生變化,一個月後的某地,某個時候發生了地震,兩者之間是不是存在必然聯繫,假如存在必然聯繫,這種聯繫的機制又是怎樣產生的?目前為止,仍然處在探索階段。
  • 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有4次特大地震?地震四謠言你信過嗎
    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有4次特大地震?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十分有必要跟您聊聊地震這件事——人類生活於地球,最基本的安全感賴於大地母親給予的「腳踏實地」。當腳下的大地發生震動,人類對於自然界甚至自身生命的掌控感瞬間崩潰。加之高震級地震中逃生難度大,因此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尤以地震讓人恐慌。然而,對於如此恐怖之事,卻每每有人趁機製造謠言。今天我們總結的這些謠言,老編打賭你可能全都信過,不服來看。
  • 唐山地震,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帶你快速了解地震
    1976年7月28日的地震位於唐山豐南市一帶,當時半個華夏大地都感受到了震感。44年後,地震再次襲來,位於距豐南區不遠的古冶區,但古冶人民貌似沒有太大的驚慌,因為這些年他們見過的地震太多了。唐山本身來講就是地震帶繁多,小震幾乎不斷,但這也或許也不是一件壞事。
  • 建國以來,中國人是怎麼預測地震的?
    汶川地震結束後僅僅一個月,時任總理溫家寶就批准汶川地震斷裂帶的科學鑽探為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該項目計劃在汶川斷裂帶鑽取四個深孔,以研究該地區的地質結構。四個孔中較深的兩個達到了3 000米,較淺的兩個也達到了1 500米。參與該項目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研究員彭華說,「此前雖然對地震的機理有些研究,但從未有過這麼大的投入」。中國對斷裂帶的考察也在這期間獲得進步。
  • 日本人說可以提前30年預測地震,你相信嗎?
    根據日本政府的估算,這場地震帶來的經濟損失最高可達220萬億日元,約佔日本年GDP的40%。其實早在2015年,日本政府就出臺過南海海槽大地震應急對策計劃方案。方案的核心內容為,在災害發生約3天以內,最多將向災區派遣137520名來自全國的自衛官、警察和消防人員等。方案以最壞情況下或造成逾30萬人死亡的假設為前提,將靜岡、愛知等10個縣作為重點支援對象。
  • 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有人說,地震的成功預測完全是巧合;有人說,地震的預測成功案例可多呢,不信我給你舉兩個例子;也有人說,地震的成功與否是隨著科技發展而發展的,不管成功了也好,還是沒有成功也好,我們都要做好預防地震的準備。
  • 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地球科學說
    前兩天上課的時候,有同學問起地震預測的問題,當時還留了一道思考題,但是一直沒跟同學們詳細探討,現答覆如下。地震能預測嗎?簡單說,不能。地震是指大地的震動,儘管火山、塌陷和水庫也能引起地震(如廣東新豐江水庫曾引起6.1級地震),但最常見的地震成因還是地殼運動,即地質體受力發生斷裂後引起的震動。地震的預報涉及三個要素:時間、地點和震級,這三個參數缺少任何一個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預報。
  • 地震可以預測嗎?人們是如何進行地震預警的?
    人類從幾千年前就開始研究如何預測地震。但是地震預測是相對比較困難,由於人類對地震產生、發生的機理研究還遠遠不夠,目前的技術還不能準確地預測地震,但是地震是可以預警的。地震預警就是在地震發生之後警告周邊的人,地震馬上就要來了。
  • 卓翼科技參股公司地震監測預測系統助力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圓滿...
    由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CSDN、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共同主辦,深圳市深創谷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協辦的「AETA地震預測
  • 世界33%強震在中國:李四光錢學森指導下,他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地震專家韓竹君之口,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估計很多朋友都會問,「難道日本不是最嚴重的麼?」李四光說:「從構造體系看,滄東斷裂帶要注意,滄縣、河間一帶發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可忽視。」果然,1969年3月27日,河間一帶發生6.3級地震。這也是新中國第一次預測地震的發展趨勢,並獲得十分準確的成功,為日後樹立了「地震可以預測」這一科學理論。
  • 全世界地震預報水平都一樣低 地震預測很難
    在長期的觀測中,都認為這個地方是地震很活躍的地方,對於會發生強烈地震有共識。但這只是一種預報,離民眾希望的短期、臨震預報,還離得比較遠。  實際上現在預報最難的也是短期的、臨震的預報。地震學家對一個地區十年、幾十年內可能發生多大的地震,這種預測還是比較過得去的,但這種中長期預報只對抗震建築的設計和建設有用處,對於避免和減少災害損失沒有直接的幫助。
  • 根據動物行為可以預測地震嗎?
    幾乎在每次大地震過後,倖存者們回憶地震發生前的種種跡象,似乎都有動物異常行為的報告——魚亂跳,雞不下蛋,蜜蜂不回巢,各種寵物焦躁不安… 全球每年平均發生能被儀器紀錄的地震超過50萬次、人可以感知的地震10萬餘次、破壞性地震100多次。從唐山大地震到坂神大地震到臺灣921大地震,直至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嘯,這地球的顫抖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恐懼和創傷。
  • 山西要地震?還是當年李四光預測過的?這是謠言!
    本文圖均為 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圖謠言中時間、地點明確,還整出「專業」術語嚇唬人,「大規模蛤蟆遷移」聽著也挺懸乎,但最迷惑人的還是這句:「李四光曾預測中國60年內將有4次特大地震,預測地點分別是在唐山,臺灣,四川,山西,現在前三個地方都應驗了還差一個地方,就是在山西!」看看!
  • 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 | SciFM Vol.01
    :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詩中驚嘆地震突如其來,勢如閃電,聲如雷鳴,它的力量足以令山川變易。地震的無情和殘酷激發了人們對地震成因及其預測的探索,如果可以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無疑是可以拯救數以萬計乃至十萬計的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並且,如果能預先採取恰當合適的防範措施,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減輕地震對建築物等設施的破壞,減少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