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震連發態勢對中國大陸地震形勢沒有明確短期預測意義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趙一帆 攝) 2016年4月18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如何看待近期全球地震多發態勢等情況新聞吹風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在介紹相關情況時表示,強震連發態勢對中國大陸的地震形勢沒有明確短期預測意義。 潘懷文指出,經過地震部門分析研究認為:從4月10日到現在不到8天的時間內,全球連續發生了4次7級以上地震。
-
臺灣海峽隧道建成 兩小時可以到臺灣
而近日,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線被專家一致看好 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最早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此後,海峽兩岸及海外專家先後舉行了4次研討會,進行了大量科學論證。
-
今天凌晨四川北川連發三次地震 震源深度都在18千米
今天凌晨四川北川連發三次地震 震源深度都在18千米時間:2020-10-23 09: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天凌晨四川北川連發三次地震 震源深度都在18千米 10月23日01時12分在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北緯31.84度,東經104.17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
-
臺灣海峽規劃三條通道方案 海峽大橋技術已成熟
臺灣海峽規劃三條通道方案 海峽大橋技術已經成熟(主)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昨表示,海峽兩岸的通道將來肯定不止一條,颱風、地震難關均可攻克 車輛不在橋面上行駛在昨日舉行的海峽兩岸公路發展與安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自豪的宣布,"我們已經具備了在閩臺之間建設跨海峽大橋的技術,這座不採用傳統橋面通行設計的大橋,對抵抗颱風、地震等惡劣的自然條件。 林元培說,臺灣海峽的通道建設在地理條件、設計和建造技術上都不是問題,隨著兩岸往來的密切,海峽兩岸的通道將來肯定不止一條。林元培還提出了大橋箱內設施建設的方案以抵禦閩臺兩地常遇的颱風等惡劣天氣。
-
凌晨,連發三次地震!北川是否已進入地震模式?
今天(23日)凌晨,北川連發三次地震,與前兩天幾乎是同一位置1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3日01時12分在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北緯31.84度,東經104.17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
-
臺灣海峽隧道
前四屆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已設計出北、中、南三種方案,即:北線從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中線從福建莆田到臺灣中部,南線從廈門經金門、澎湖列島到達臺灣嘉義。據《海峽都市報》消息,從福建平潭島挖海底隧道到臺灣新竹,這是建造臺灣海峽隧道最經濟、最有可能的方案。
-
臺灣海峽發生6.2級地震 廣東近期發生破壞性地震可能性不大
臺灣海峽發生6.2級地震 廣東近期發生破壞性地震可能性不大金羊網 作者:張愛麗、袁秀芳 2018-11-27 金羊網訊 記者張愛麗、通訊員袁秀芳報導:26日7時57分,臺灣海峽(北緯23.28度,東經118.60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
北川今日凌晨再連發3次地震,四川地震局:均為汶川地震餘震
北川今日凌晨再連發3次地震,四川地震局:均為汶川地震餘震 川觀新聞10月23日消息,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3日凌晨,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連續發生兩次3.0級和一次2.8級地震。
-
專家回應北川連發3次地震:發生大地震能量條件不存在
10月23日凌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再連發3次地震。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消息,10月23日01時12分、01時41分、02時24分四川北川分別發生了3.0級、2.8級和3.0級地震,震源深度均為18千米,且三次發震的位置幾乎完全重合。
-
地質學說認為臺灣正向大陸漂移 臺灣海峽在變淺變窄
北京消息 據《環球時報》報導: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近日載文指出: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橫著一道政治裂痕。但從地質學角度講,臺灣島似乎正在向中國大陸漂移。這種移動是以一毫米接一毫米的速度推進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巨大作用力塑造了臺灣的陡峭山脈,也引發了臺灣的地震。這股作用力正在使臺灣海峽變窄,使臺灣島不斷接近大陸。
-
今年第三次!美軍艦又通過臺灣海峽
【文/觀察者網 王慧】 這是美國軍艦今年第三次通過臺灣海峽。臺灣防務部門28日主動發布消息後,美方於29日證實。 據「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防務部門28日發布消息稱,美軍作戰艦與補給艦各一艘,於28日晨間自臺灣東北部海域進入臺灣海峽向西南航行,復於晚間脫離臺灣海峽。
-
臺灣海峽隧道工程方案擬定 將成北京赴臺灣捷徑
臺灣海峽隧道工程初定三方案 早報訊 昨日,第一屆海峽兩岸通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在福州舉行。有關方面昨日聯合向社會發布新聞說,興建海峽兩岸通道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將進入實質性工程的臺灣海峽隧道工程線路已初步確定北線方案、中線方案、南線方案三個具體的方案,屆時可選的結構方案主要有橋梁、隧道以及橋隧結合等方案。海峽隧道一旦開工,將立即成為世界級特大工程。建成後,將成為北京、福建等地通往臺灣的最便捷通道。
-
臺灣島正向大陸漂移 臺灣海峽在變淺變窄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近日載文指出: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橫著一道政治裂痕。但從地質學角度講,臺灣島似乎正在向中國大陸漂移。這種移動是以一毫米接一毫米的速度推進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巨大作用力塑造了臺灣的陡峭山脈,也引發了臺灣的地震。這股作用力正在使臺灣海峽變窄,使臺灣島不斷接近大陸。 目前,來自美國、日本和臺灣的科學家們計劃對這一造山運動進行深入研究。
-
臺灣海峽跨海通道,南北線之爭大局已定
本人於9月27日,在百家號發表了:福州:我準備修條鐵路去臺灣,是建橋好還是挖隧道好呢?一文,引發全網對於臺灣跨海通道的討論,有網友留言問:「為啥不是建廈門到臺灣的,而是建福州平潭到臺灣的呢?」那麼長度接近230公裡的臺灣海峽南線通道工程,預算則不可能低於5000億元,這還是在臺灣海峽與渤海灣同等地質條件的情況下做出的預估,如果考慮臺灣海峽地質條件的複雜性等問題,那這條從廈門出發的線路,投資額遠超5000億元,面對這樣巨大的投資額,可行性幾乎為0.
-
臺灣海峽隧道何時建 政治障礙有待克服
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線被專家一致看好 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最早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此後,海峽兩岸及海外專家先後舉行了4次研討會,進行了大量科學論證。
-
臺灣海峽建隧道意義深遠
■香港 林友樹 交通部出臺的《海峽兩岸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指導意見》中提出,擬建一條北京至臺北的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將在兩岸實現「三通」之後,用穿越臺灣海峽的海底隧道或其他方式連接臺灣的公路網,這是保證國家高速公路網完整性的需要,也是今後福建省高速公路網絡的一部分
-
臺灣地震最新消息今天2020 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4.4級地震
天氣網訊,據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1月29日21時42分許,位於臺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4.14度,東經122.28度)發生4.4級地震,震源深度32千米。據悉,臺灣位在地震活躍的環太平洋火山帶,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地震活躍。
-
我國將建世界上最長海底隧道:臺灣海峽隧道,以後1小時到臺灣
我們國家建設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臺灣海峽隧道還有一個小時就到臺灣了,我們國家可是遠近聞名的基建狂魔,在建築各種工程方面,那可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而且還修建出了很多超級工程,打造出了很多堪稱奇蹟的工程,為全球所驚嘆。
-
高鐵跨越臺灣海峽,先填兩座人工島?
臺灣海峽跨海工程的三條線路設想。大陸學者普遍傾向於距離最短、地質最穩定的北線方案。島嶼地區歷來地震多發,有數據顯示,1914年至2014年的一百年間,中國全部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有35.9%發生在臺灣。1999年臺灣「9·21」7.6級地震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造成近2400人遇難。
-
臺灣921地震簡介
1999年9月21日01時47分,臺灣南投縣集集發生7.6級大地震,震源深度為8公裡,是臺灣島上近百年來發生的最大的陸地地震。伴隨著地震形成了一條長達100多公裡的地表破裂帶。地震斷層表現為由東向西的逆衝,最大垂直分量達10米左右。被解釋為菲律賓板塊由東向西碰撞臺灣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