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林友樹
交通部出臺的《海峽兩岸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指導意見》中提出,擬建一條北京至臺北的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將在兩岸實現「三通」之後,用穿越臺灣海峽的海底隧道或其他方式連接臺灣的公路網,這是保證國家高速公路網完整性的需要,也是今後福建省高速公路網絡的一部分,具有極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工程的前期論證工作還在進行中,已成為兩岸各界人士關注的話題。
最佳選址方案趨共識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建設臺灣海峽隧道的設想,最早是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的。1998年至2005年底,兩岸專家學者舉行過5次關於建設臺灣海峽隧道的學術研討會,提出三種供選擇的線路方案。一是南線的廈門—金門—澎湖—嘉義,長約174公裡;二是中線的莆田芴石—南日島—苗慄,長約128公裡;三是北線的福清—平潭—新竹,長約122公裡。三個方案中,北線的距離最短,造價最低,航道較深,且歷史上從未發生過七級以上大地震,兩端靠近福州和臺北等中心城市,可最大限度發揮其涵蓋和輻射作用,因而被一致看好為海峽隧道的首選路線。該線路全長125至150公裡,將是世界上最長、建設難度最大的海峽隧道,建設費用約需4千億至5千億人民幣。目前,經由海運通過臺灣海峽約需4小時,空中航線約需半小時,如建成海底隧道高速公路,2小時就可到達臺灣,這將極大地方便兩岸往來,降低物流和人員往來成本,增強海峽兩岸的國際競爭力,意義深遠。
二十一世紀民族之夢
共識中的北線海底隧道,其長度相當於歐洲英法隧道的三倍,龐大投資足可造6個三峽工程,堪稱世界之最。若以現時的兩岸關係及工程難度而言,實在有點匪夷所思。但是,該項設想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歐洲各國的民族、語言不盡相同,國情不同,仍可建造這條連接英倫三島與歐洲大陸的隧道,而臺海兩岸同文同源,問題應該容易解決得多,為何不可修造一條連接兩岸的隧道呢?由於臺灣海峽隧道規模空前巨大,工程極其複雜,如果開工,將是相當長時間的世紀工程。隧道一旦建成,將是連接兩岸的「臍帶」,會極大地促進兩岸的經濟建設。兩岸交流交往的日益增多及共同發展的需求,是修建臺海通道的最大動力。有專家指出,隨著海峽隧道的建成,「海西」經濟區將可成為中國經濟的新龍頭,若平潭有幸成為隧道起點,預期可成為第二個深圳,甚至超過深圳。國際上對海峽隧道的建設與研究已有了長足進展,我國跨海橋梁、隧道設計與施工水平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這些都為臺海通道的規劃與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一系列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亦將有可能被逐一攻克。
地質條件與政治風險
地質條件與政治風險正是修建海峽隧道所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臺灣海峽位於地震帶,海中遍布火山,使建設海底隧道難度大增。地質資料缺乏,亟待收集。目前尚不具備建造的技術條件,但十幾二十年後的科技水平提高後,便未必沒可能了。至於兩岸的政治分歧,唯有等待政治問題解決了,亦即國家統一大業即將實現之時,有可能是臺海隧道動工興建之日。現在就只能在技術和學術層面上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