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跨越臺灣海峽,先填兩座人工島?

2021-01-09 觀察者網

最近披露的「十三五」規劃草案,赫然出現了要「建設北京至臺北高鐵」的提法,讓全國人民猝不及防。而北京至臺北的高速公路,也就是納入國家規劃多年的G3,也「趁機」再次被提上日程。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黨工委書記張兆民在兩會期間放出風聲,說京臺高速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

高鐵跨越臺灣海峽,中國真的做好準備了嗎?人類改變地球面貌的能力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

史無前例的大工程

說起跨海工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英吉利海峽隧道了。這條1994年完工的隧道單線全長51公裡,其中海底部分長38公裡,是海底段世界最長的隧道工程。

之所以強調海底段,是因為按全長計算,日本的青函隧道將以54公裡成為世界第一。連接日本本州島和北海道的青函隧道,海底部分長23.3公裡,且只有兩條隧洞,工程量遠小於3條隧洞的英吉利海峽隧道。但青函隧道開工於1964年,比1987年開工的英吉利海峽隧道早了20多年,因此技術上相對落後,24年的耗時足足是後者的3倍。

青函海底隧道示意圖

中國國內最長的海底隧道,是青島的膠州灣隧道,全長7.8公裡,海底部分不到4公裡,與上述兩條隧道差了不少。據說,本月廈門還將開始修建第二條跨海隧道,海底隧道長度超過6公裡。

壯觀的杭州灣大橋

水霧繚繞的膠州灣大橋

不過中國擁有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兩座跨海大橋——杭州灣大橋和膠州灣大橋。只算海上部分,兩者的長度分別為32公裡和27公裡。

此外,中國還有一個在建的港珠澳大橋,這實際上是一個橋隧組合的方案,海中橋隧長35.578公裡,其中海底隧道長6.7公裡。

橫跨膠州灣的海灣大橋和膠州灣出口處的海底隧道,將青島與西部的黃島新區連接起來。之所以出口處採用成本更高的隧道,是為了不妨礙內側的青島港通航。

與這些工程相比,跨越臺灣海峽的工程難度有多大呢?

目前工程界對臺灣海峽跨海工程的線路主要有三種設計,最短的北線方案由福建平潭島至臺灣新竹市,基本也是海峽最狹窄的地方。即使是這裡,兩岸相距也有130公裡,是英吉利海峽的3倍還多。

而最遠的南線方案始於廈門,經金門、澎湖到達臺灣南部的嘉義,長約174公裡,是最遠的選擇。

臺灣海峽跨海工程的三條線路設想。大陸學者普遍傾向於距離最短、地質最穩定的北線方案。

在這樣的距離上,無論是隧道還是橋梁,世界上都還沒有先例。

橋梁還是隧道?

那麼,如果真要建造這樣一條通道,應當選擇橋梁還是隧道?技術上是否可行,自然條件又是否允許?

首先從水深來看,臺灣海峽大部分水深不及百米,近3/4水域水深不及60米,而且南部有大量水深20米左右的淺灘,但澎湖海溝深度可達數百米。相比之下,日本青函隧道最深處距離海平面達到240米,完全可以滿足臺灣海峽的要求。

而中國目前建成的跨海大橋,只有廣東湛江海灣大橋的最大水深超過了20米。

臺灣海峽的水深情況

說起臺灣海峽,普通人最大的擔心恐怕還是地震。島嶼地區歷來地震多發,有數據顯示,1914年至2014年的一百年間,中國全部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有35.9%發生在臺灣。1999年臺灣「9·21」7.6級地震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造成近2400人遇難。

過去一百年,臺灣地震遠多於其它省份

不過具體到臺灣海峽,其實地震的威脅遠沒有那麼大。我國海洋地質學領域的權威彭阜南教授等人曾經專門為臺灣海峽隧道做過分析。他們在2001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地震的發生都是有規律的,即使是在多震區也能找到安全地帶。

具體來說,整個20世紀臺灣共發生過18次7級以上地震,沒有一次是發生在海峽之中的。福建一側的泉州外海曾經發生過著名的8級地震(其實已經被修正為7.5級),但那已經是1604年的事了。在平潭至新竹一線,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超過7級的大地震。

臺灣地震主要集中在東北部,海峽之中其實相對較少(點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地下隧道的抗震性能本來就比地上建築要好,日本的青函隧道可以抵抗8級烈度的地震。而且,平潭至新竹一線的地質結構多為堅固的花崗巖,提供了更好的抗震效果。儘管地震的威脅絕對不可忽視,但並非不可克服。

隧道相對於橋梁的優勢,還在於通航能力和抗風、耐久性。

臺灣海峽作為一條重要的戰略水道,對船隻通行能力的要求極高。對於橋梁來說,大跨度的橋梁只能選用斜拉橋和懸索橋,比如杭州灣大橋,主體採用梁式橋,但主跨採用斜拉橋,橋下寬度448米,可以通行3.5萬噸級別的海輪。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懸索橋,主跨1991米。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2007年曾經表示,臺灣海峽大橋海上跨徑要儘可能的大,上部結構選3300米懸索橋,但這樣的跨度世界上還沒有先例。(義大利曾計劃修建連接西西里島的墨西拿海峽大橋,跨度超過3000米,已經拿出了設計方案,但因耗資太大被叫停。)

日本明石海峽大橋

東南大學徐文平副教授曾在實驗室中,為瓊州海峽跨海大橋設計5000米跨度的複雜懸索橋結構

懸索橋的抗風性能是一個隱患

此外,橋梁暴露在海面上,建築材料受到的腐蝕更加嚴重,維護更換都非常困難而且成本較高。

建在海面上的大橋,還會受到惡劣天氣的嚴重影響,為此,林元培院士還提出了把道路由橋面移至箱梁內的暢想,但這同樣沒有先例。

綜合來說,隧道是比橋梁更好的選擇。

先填兩座人工島?

不過橋梁相對於隧道的優勢在於成本較低。當然,這裡的成本低僅僅是指引橋部分,一旦主跨達到3000米級別時,成本可能還要超過隧道。比如,墨西拿海峽大橋總長不到4000米,預計耗資竟達到120億美元。

為了降低總成本,有人提出臺灣海峽可採用橋隧結合的方法,在海峽中間修建兩座人工島,兩側使用橋梁連接,中間使用隧道。

在數十米深的海峽中填出兩座人工島,可能嗎?中國還真的在這麼做了。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就是採用的類似方案。

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

港珠澳大橋共有東西兩個人工島,面積都是10萬平方米左右,填島處水深18米。施工人員採用了首創的鋼圓筒圍堰幹法施工工藝,先用60個50米高的鋼筒插入海底圍成一圈,再向中間注入填充材料,僅用時7個月就完成兩個島的建設。

圍海用的巨大鋼桶

這樣的人工島不僅可用於橋隧結合方案,也可用於全隧道方案。中國科學院院士、隧道工程專家孫鈞教授曾提出,由於臺灣海峽隧道長度過長,採用兩端施工的方法不僅耗時長,而且會面臨施工機械組裝、更換困難等技術問題,因此可以分多段施工,實現「長洞短打」。

陝西水利廳張克強等人的論文提出,使用人工島連接多段隧道,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不過即使這樣,臺灣海峽隧道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按照英吉利海峽的三孔設計(中間為安全通道,兼具通風等功能),北線150公裡(包括陸地延伸)的隧道實際上要打450公裡。

孫鈞院士在2014年的論文中認為,即使樂觀計算,將左右主隧道分割成5段同時施工,也要耗時30年才能完成。

孫鈞院士提出的5段施工方法。按2020年開工計算,也要到2050年才能完工。

短期內開工不現實

假設上面的技術條件都已具備,我們真的能在「十三五」就看到臺灣海峽隧道開工嗎?客觀地說,幾乎毫無可能。

儘管從80年代末開始,國內專家就開始提出隧道設想,2000年以來,相關論文也是每年都有,但這些研究都還處於粗略的暢想階段。很多專家在論文中也提到,我們對於臺灣海峽地質條件的掌握還非常有限。

英吉利海峽的地質鑽探工作從1958年做到1987年,動用了大型石油鑽探機械,重要的鑽孔達94個。可以說,臺灣海峽所需要的勘探工作只會更多,而鑑於周邊的政治局勢,耗時實在難以預估。

那麼,「十三五」規劃只是一紙空文嗎?當然不是,且不說目前規劃原文還未公布,即使真的有「北京至臺北高鐵開工」這樣的字句,但文件中的表述跟我們的日常語言畢竟不同。

事實上京臺高鐵是由多段路線組合成的一個概念,如下圖所示,下一個五年正在和可能要建設的北京至霸州、商丘至阜陽至合肥兩段高鐵都是未來京臺高鐵的組成部分。這些線路的建設都可以被稱為「京臺高鐵建設」。

北京至臺北、香港的高鐵線路(據知乎用戶hat600)

而就在福建平潭,一座連接平潭主島和大陸的跨海大橋正在建設之中。這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公鐵兩用橋,當然也可視為未來京臺高鐵或者高速的一部分。(這座長度3000多米的橋建設難度同樣不小,且由於天氣原因,一年中只有120天左右適合施工,可以想像未來海上建橋的難度只會更大。)

所以說,像臺灣海峽隧道這樣可能耗時半個世紀的世紀工程,我們還需要多一些耐心。

最後,即使海底隧道真的通了,也別指望高鐵能達到陸上的高速。由於空氣動力學的原因,高鐵在這樣的長距離隧道中可能只能跑到160公裡的速度。(隧道中通風困難,列車高速前進會增大前方空氣的壓強,從而產生較大阻力。)而至於跨海高速,其實英吉利海峽的汽車是裝在火車上運過去的,否則汽車尾氣就會讓人受不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臺灣海峽隧道
    臺海隧道一旦建成,跨越臺灣海峽的陸路交通將在約4個小時的海運交通基礎上大為縮短。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交流會更加密切,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岸地區有可能融合成海峽東南部經濟圈的一級。臺灣海峽隧道是一項連接臺灣海峽東西兩側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工程設想,目前尚未進入實質性階段。臺灣海峽是臺灣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70千米。
  • 跨臺灣海峽海底隧道建設或提前啟動!全長125公裡
    ▲臺灣海峽地圖今天,超級建築就給大家介紹下北京至臺灣高速鐵路和跨臺灣海峽通道這一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2016年3月5日,中國對外公布「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2016年到2020年),正式提出建設北京至臺北的高鐵路線,決定把高鐵從首都北京一直修到臺灣省。▲八縱八橫高鐵網規劃在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也對建設京臺高鐵有所規劃。
  • 廈金榕馬兩橋要來了,「平潭-臺灣」海底隧道還會遠嗎
    廈金榕馬兩橋要來了「平潭-臺灣」海底隧道還會遠嗎?!10月23日,是港珠澳大橋開通一周年的日子。截至23日,超過1400萬人次經過港珠澳大橋往來粵港澳三地,經大橋收費站總車流突破150萬車次。港珠澳大橋——這座「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境基礎設施,正在三地居民的工作、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通道與紐帶作用。
  • 百城故事|平潭:「建橋禁區」已突破,去臺灣的高鐵還有多久?
    平潭,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地方,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成立綜合實驗區以來,從昔日的邊陲海島,如今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示範區。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1月1日視察平潭時,親自為平潭擘畫「一島兩窗三區」的戰略藍圖。
  • 一把抓住臺灣海峽「命脈」!1小時到達臺灣,西方:中國速度太快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另外臺灣海峽又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美食眾多,人文景觀極具特色,著名景點有阿里山、日月潭、臺北故宮博物館、大島城等。若有機會可以到「寶島臺灣」玩一圈,嘗一下當地的特色美食,看一下當地特色景點。
  • 十年規劃高鐵線路,我國首條跨臺灣海峽海底隧道,直通臺灣
    大家對於臺灣都非常的熟悉,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璃群島,南街80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3.6萬平方千米,是我們中國的第一大島,有7成為山地和丘陵,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較大。
  • 「平潭-臺灣」海底隧道還會遠嗎?
    港珠澳大橋——這座「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境基礎設施,正在三地居民的工作、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通道與紐帶作用。人們不禁把目光投向了海峽兩岸何時才能實現從大陸坐車去臺灣呢?由於平潭至新竹的北線海峽寬度最窄、線路最短,海洋地質、水文條件較好,地震影響較小,該方案頗受專家青睞。事實上,國家一直在考慮把內陸跟海峽連接起來。京臺高速是根據國家規劃,「建設北京至臺灣(臺北)」的高鐵高速公路兩用路線,是首都北京到臺灣臺北的高速客運專線,2015年底,北京到福州的高速鐵路已經通車。
  • 福建風雲丨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正式通航 臺灣海峽大橋還會遠嗎?
    我國第一座「爭氣橋」,南京長江大橋平潭跨海大橋作為我國首座跨海峽公鐵大橋,它的建成再次刷新了我國造橋史的新紀錄。而在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橋背後,暗藏著多少艱辛,有幾人懂?那麼,第二座跨海峽大橋會是在哪裡呢?很多網友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呼聲最高的就是「臺灣海峽大橋」。是啊,近在咫尺的中國兒女,卻遲遲未能回到祖國的懷抱,網友有如此呼聲,也是對臺灣回歸祖國的迫切期望。
  • 距離臺灣最近的高鐵,通車了,臺胞:下一站臺灣
    導讀:12月26日,大陸和寶島臺灣相離最近的鐵路,福州-平潭高鐵宣布正式開通。  平潭海峽公路高鐵大橋是中國第一座公路、高鐵兩用的跨海大橋,從福州到平潭所花費的時間,最快可以縮短到三十五分鐘。多位在平潭進行投資的臺灣同胞,在首發當天登上了這條列,體驗了有著「海上飛虹」之稱的福州-平潭高鐵。在讚嘆的同時,臺灣同胞也期待著未來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海峽通道能夠提上建設的日程,在不久的將來坐上從平潭-臺灣高鐵。
  • 臺灣海峽規劃三條通道方案 海峽大橋技術已成熟
    在昨日舉行的海峽兩岸公路發展與安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自豪的宣布,"我們已經具備了在閩臺之間建設跨海峽大橋的技術,這座不採用傳統橋面通行設計的大橋,對抵抗颱風、地震等惡劣的自然條件。  林元培說,臺灣海峽的通道建設在地理條件、設計和建造技術上都不是問題,隨著兩岸往來的密切,海峽兩岸的通道將來肯定不止一條。林元培還提出了大橋箱內設施建設的方案以抵禦閩臺兩地常遇的颱風等惡劣天氣。
  • 多名委員提案:啟動平潭至臺灣海底隧道建設,加強兩岸融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吳志明聯合呂培榕、曹暉、蔡金釵、陳建華、江爾雄、馬國湘、楊培君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擬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聯名提交《關於儘快啟動京臺高速鐵路海峽西段建設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建議國家加快北京至臺灣高速鐵路海峽通道西段的建設,打通平潭到臺灣本島的海底隧道,把海峽兩岸連接起來,為兩岸人民深度融合創造條件。
  • 世界最長跨海公鐵大橋取得重大進展,未來高鐵直達臺灣!
    大橋分兩層設計,下層為時速200公裡的雙線I級鐵路,上層為時速100公裡的六車道高速公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線路示意圖前不久,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剛剛建成,其中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公裡,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 臺灣海峽——何時天塹變通途
    圖為我國臺灣海峽 我國三大海峽,臺灣海峽,渤海海峽和瓊州海峽。 臺灣海峽位居首位。 臺灣是我國的寶島,一峽隔兩岸,臺灣海峽牽動了太多國人的情感,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經過不懈努力,兩岸由「小三通」到「大三通」,兩岸交流融合進一步提升。 但如何實現兩岸「一小時生活圈」,這個可能就不得不提臺灣海峽跨海通道工程了。
  • 臺灣海峽最窄只有約130公裡,未來能修跨海大橋直通嗎?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網上就有網友提出,我國的寶島臺灣能否也修建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進行連接呢?下面我們先了解一下我國的寶島臺灣的地理情況。 臺灣島是我國的第一大島,位於我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我國福建省相望,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 《跨越海峽的飛翔--黑臉琵鷺影蹤》背後的故事
    這座在中國地圖上無法看到的小島因黑臉琵鷺而一夜成名。     鳥類學家考證,每年的4月,它從臺灣跨海北上,長途跋涉來到這個小島,開始一年一度的繁殖。我們得知:黑臉琵鷺每年4月從臺灣飛至大陸,部分在莊河石城島繁殖;到了9月底,黑臉琵鷺又長途跋涉,飛到臺灣臺南縣越冬。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跨越海峽兩岸的黑臉琵鷺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連結兩岸。黑臉琵鷺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最佳選題。
  • 臺灣海峽隧道建成 兩小時可以到臺灣
    而近日,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線被專家一致看好  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最早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此後,海峽兩岸及海外專家先後舉行了4次研討會,進行了大量科學論證。
  • 福平快速鐵路有望2019年通車,離臺灣海峽隧道修建又近了一步
    不過小鐵興奮的是這條鐵路的信息量,是小鐵經常談到的京臺高鐵。京臺高鐵雖然只是個概念,但各方也都在努力,吃瓜群眾也非常期待。從國家的規劃來看,京臺高鐵現在已經修到福州了。剩下的就是怎麼跨過臺灣海峽。面對臺灣海峽隧道要怎麼修建,在很多年前就有方案了。比如下面這樣:北線、中線、南線。大夥現在發現,這北線就是從平潭島走的。
  • 暖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
    11月26日晚20時45分,來自臺灣同胞無償捐獻的骨髓正緩緩注入南通56歲患者張女士的體內,臺灣同胞「生命的種子」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 看著張女士與家人揪心的等待,治療團隊更加努力尋找,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今年10月底,在我國臺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到了配型成功的骨髓。更讓所有人激動的是臺灣志願者的骨髓完全適合,志願者的體檢也合格,這意外的消息讓患者和家屬再次看到了希望。
  • 長龍臥碧波 麒麟添雙翼——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建設紀實
    平潭,位於福建東南沿海突出部,扼守我國「海上走廊」臺灣海峽和閩江口咽喉;從高空俯瞰,整座島像極了一隻遠古神獸麒麟,故又名麒麟島。與平潭海峽大橋「誕生」的時代不同,平潭已經從偏居一隅的貧困海島一躍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橋頭堡」,綜合實驗區的新使命、新定位,讓這座盤踞在世界三大風口之一的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呼之欲出。
  • 一橋飛架平潭海峽,臺胞登陸添通途
    與此同時,明年1月鐵路實施新的運行圖後,平潭人民乘坐高鐵可直達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各地的旅客也可以乘坐高鐵抵達平潭,如此便捷的交通為把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成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域打開了無限可能。更為重要的是,平潭是大陸距臺灣島最近的島嶼,臺灣同胞在這裡開設的企業、商鋪已超過1000家,這座大橋的建成通車將讓生活在這裡的臺胞們擁有更多安心紮根的理由,也將助推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從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平潭海峽作畫,大海深處穿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