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規劃三條通道方案 海峽大橋技術已成熟

2021-01-10 搜狐網

  臺灣海峽規劃三條通道方案

  海峽大橋技術已經成熟(主)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昨表示,海峽兩岸的通道將來肯定不止一條,颱風、地震難關均可攻克

  車輛不在橋面上行駛,而是在箱梁內封閉式通行,不僅能防霧還能防風。在昨日舉行的海峽兩岸公路發展與安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自豪的宣布,"我們已經具備了在閩臺之間建設跨海峽大橋的技術,這座不採用傳統橋面通行設計的大橋,對抵抗颱風、地震等惡劣的自然條件。

  林元培說,臺灣海峽的通道建設在地理條件、設計和建造技術上都不是問題,隨著兩岸往來的密切,海峽兩岸的通道將來肯定不止一條。林元培還提出了大橋箱內設施建設的方案以抵禦閩臺兩地常遇的颱風等惡劣天氣。

  林元培提出的臺灣海峽橋梁橋梁為10車道100公裡長的橋梁方案,設計車速為60公裡每小時,2小時即可到達臺灣。

  據悉,目前,規劃中的京臺高鐵從福州延伸至臺北,臺灣海峽通道北線的建設方案比較為業內專家熟悉。實際上,臺灣海峽規劃了三條通道方案,並且全在穩步推進前期工作,"我們做好通道安全論證及應用設計工作,希望條件成熟時即可及時推進建設,無論北線、中線還是南線,將來連接海峽兩岸的,肯定不止一條通道",林元培表達了對海峽通道建設的巨大渴望。

  據了解,從福建通往臺灣的通道大致規劃有三條:即平潭到新竹的北線方案;泉州(莆田)到臺中的中線方案;廈門到高雄的南線方案。林元培院士表示,北線的跨海線路有100公裡左右,水深50-60米,為淺海地區,為跨越海峽的橋梁工程提供了實施可能,而且北線埋藏的花崗巖、頁巖等巖層較為完整,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較小。

  【難關攻克】大橋建成箱體車輛行駛能防霧防風

  多跨簡支方案防颱風

  針對臺灣海峽的特點,林元培認為,橋梁構造在水深40米以下,可採用梁橋、剛構、拱橋、斜拉線等形式,水深在40米以上可採用跨度不超過3500米的懸索橋。

  每年夏秋時節,臺灣海峽是颱風頻繁地,這就對橋梁的抗風能力提出高要求。林元培介紹說,懸索橋要採取多跨簡支方案。

  應對颱風上,進行主梁抗風變位控制。在這點上,墨西哥拿橋有一定的借鑑作用,在橋軸線上設置上下間距20米的兩根鋼主纜,吊索的縱向為21米,垂直平行地分別懸掛在二根主纜上。這樣,橋面的的傾斜轉角就很小,這對抗風及行車的平穩性有很大作用。

  隔離層構造防地震

  防震方面,林元培說,強烈地震時基礎樁是較易破壞的結構部位。對此,要在承臺和塔座之間設置具有一定摩擦力的隔離層構造。

  地震發生時,地震力超過了預設的摩擦力,整個塔座下隔離層被剪斷,並且塔座開始滑動,滑移量大於5米時則撞在承臺上的限位牆上,由此釋放了地震作用的能量。地震過程結束後如有必要可沿塔座設置千斤頂退回原處。

  防霧防風可採取箱體內行駛

  為了讓過橋交通在濃霧、強風等惡劣氣候條件下,能安全、暢通地全天候通行,林元培建議,將車道從開口橋面移至箱梁內,這樣可以不受濃霧和強風的影響。即顛覆以往在橋面上行駛的傳統觀念,改為箱梁內封閉式通行,直接隔斷箱內外空氣,即使大橋附近出現濃霧,對箱體內除出入口外的地點影響都比較小。

  當然,這裡的箱梁可不是全封閉的箱子,內部配套建設智能空氣調節系統,保證有效的通風功能,並設有防災排煙和救生通道。

  橋梁中間設2米隔牆,形成單箱二室。車道右側設緊急停車帶、箱室兩側均設0.75米檢修道,各箱室淨寬為23米,淨高5米。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李德金:加快海峽橋隧通道工程前期研究。1998年來海峽兩岸通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已歷經9屆。12年來,兩岸專家學者們圍繞臺灣海峽架橋築隧這一兩岸同胞共同關注的議題,在橋隧工程的布局、設計、施工和管理等諸多方面深化研究,並就北、中、南三線方案和「修建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可行性進行深入探討。建議兩岸有關部門加強溝通,達成共識,在充分借鑑世界同類工程經驗基礎上加快推動前期工作。

  本報記者 謝丹

(責任編輯:馬濤)

相關焦點

  • 瓊州海峽、渤海海峽和臺灣海峽,三個跨海工程哪個最應優先建設?
    圖文/當今世界如此精彩中國是全世界基建狂魔,這些年來建設了很多重大的交通設施工程,其中包括三條跨海通道工程,並取得的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接下來,將還會有三個跨海通道工程等待建設。舟山跨海大橋二、待建跨海通道1、瓊州海峽大橋: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橫跨瓊州海峽,項目全長約80公裡,設計時速100公裡/小時,建設時間及方案未定
  • 全球最長難度最大 臺灣海峽通道夢走近現實(圖)
    而隨著祖國大陸將京臺高速公路列入長期規劃,以及近日臺灣海峽通道學術會議的召開——臺灣海峽通道電腦設計示意圖來自海峽兩岸的32位專家學者,在重點研討了臺灣海峽通道的「北線」工程後,提出了臺灣海峽通道的初步工程方案。    ■世界最長的海峽通道    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最初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從1998年至2003年,兩岸專家學者已先後舉行了4次關於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研討。
  • 臺灣海峽隧道
    目前,臺海通道還只停留在專家研討階段,勘探資料還很貧乏,不足以為選線提供充分依據,中國大陸專家多傾向於北線方案,而很多臺灣專家卻傾向於南線方案,在橋隧選擇上也各有傾向。規劃:臺灣海峽隧道列國家規劃 將成世界最長隧道。為期三天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來自兩岸的32名專家學者出席。
  • 兩岸專家研討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工程技術應用
    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兩岸40餘名專家學者就臺灣海峽工程技術和應用等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進展。(來源:福建省臺港澳辦)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福州訊 13日,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兩岸40餘名專家學者就臺灣海峽工程技術和應用等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進展,發表意見和建議。本次研討會由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福建省交通運輸學會、閩臺交流協會、福建省工程諮詢協會主辦。
  • 臺灣海峽——何時天塹變通途
    圖為我國臺灣海峽 我國三大海峽,臺灣海峽,渤海海峽和瓊州海峽。 臺灣海峽位居首位。 臺灣是我國的寶島,一峽隔兩岸,臺灣海峽牽動了太多國人的情感,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經過不懈努力,兩岸由「小三通」到「大三通」,兩岸交流融合進一步提升。 但如何實現兩岸「一小時生活圈」,這個可能就不得不提臺灣海峽跨海通道工程了。
  • 高鐵跨越臺灣海峽,先填兩座人工島?
    最近披露的「十三五」規劃草案,赫然出現了要「建設北京至臺北高鐵」的提法,讓全國人民猝不及防。而北京至臺北的高速公路,也就是納入國家規劃多年的G3,也「趁機」再次被提上日程。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黨工委書記張兆民在兩會期間放出風聲,說京臺高速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 高鐵跨越臺灣海峽,中國真的做好準備了嗎?人類改變地球面貌的能力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
  • 臺灣海峽跨海通道可以1小時快速抵達,有三種方案,你會選擇哪個
    臺灣省位於祖國大陸東南海域,長期以往我們到寶島只能坐飛機或是渡輪,它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臺灣省和福建省來往密切,如果兩省之間有公路或者鐵路直達的話,將會極大地促進兩地的經濟發展。從地圖可以觀察到,臺灣海峽呈北窄南寬的形狀,按照專家的設計,從大陸到臺灣省大致有三條線路(北線、中線,南線)。我們先看一下北線方案,即從福州市的平潭縣到臺灣省的新竹市,距離約120公裡。
  • 臺灣海峽隧道初定3個方案
    據海峽都市報報導  昨日,第一屆海峽兩岸通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在福州舉行。與會專家稱,臺灣海峽隧道工程線路已初步確定北線方案、中線方案、南線方案3個具體方案。建成後,將成為北京、福建等地通往臺灣的最便捷通道。
  •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方案引發爭議 曾獲副總理認可
    1993年11月,鄒家華批示,「先研究大連到煙臺的鐵路輪渡方案,再研究隧道或橋梁方案。」  在此期間,煙大鐵路輪渡項目於2006年11月建成運營。  嗣後,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的參與者也擴大到國務院研究室、原國家科委、海軍工程技術研究院、鐵道部、山東省、遼寧省等有關單位,課題先後獲得國家軟科學重點滾動項目、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支持。
  • 我國三大海峽均有跨海隧道工程,規劃論證近30年仍未動工
    就我國的三大海峽來說,跨海通道的規劃與論證已經進行了近30年時間,但至今都未能開工建設。本期文章就為大家梳理這三大海峽隧道的規劃。渤海海峽海底隧道渤海海峽位於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東連黃海、西接渤海,同時也是渤海的唯一出口,南北相距約109公裡,海峽中、南部有廟島群島縱向分布,把海峽分成十幾條水道。
  • 臺灣海峽隧道建成 兩小時可以到臺灣
    而近日,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此後,有關專家學者先後前往相關地點進行實地考察,並從地質構造、地震和技術能力等角度進行綜合考慮,逐步形成了北、中、南3種方案。北線從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中線從福建莆田到臺灣中部,南線從廈門經金門、澎湖列島到達臺灣嘉義。由於北線所經地區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超過7級的大地震,也未發生過海嘯,地質結構最可靠,被專家一致認為是臺灣海峽通道的首選路線。
  • 臺灣海峽隧道工程方案擬定 將成北京赴臺灣捷徑
    臺灣海峽隧道工程初定三方案  早報訊 昨日,第一屆海峽兩岸通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在福州舉行。有關方面昨日聯合向社會發布新聞說,興建海峽兩岸通道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將進入實質性工程的臺灣海峽隧道工程線路已初步確定北線方案、中線方案、南線方案三個具體的方案,屆時可選的結構方案主要有橋梁、隧道以及橋隧結合等方案。海峽隧道一旦開工,將立即成為世界級特大工程。建成後,將成為北京、福建等地通往臺灣的最便捷通道。
  • 長龍臥碧波 麒麟添雙翼——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建設紀實
    2010年3月,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福建平潭島上島鐵路規劃方案研究協調會,明確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和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對跨海路段採用公鐵合建方案進行研究,共同編制《福建平潭島上島鐵路和公路跨海壇海峽橋隧方案研究》報告。
  • 臺灣海峽建隧道意義深遠
    ■香港 林友樹  交通部出臺的《海峽兩岸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指導意見》中提出,擬建一條北京至臺北的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將在兩岸實現「三通」之後,用穿越臺灣海峽的海底隧道或其他方式連接臺灣的公路網,這是保證國家高速公路網完整性的需要,也是今後福建省高速公路網絡的一部分
  • 臺灣海峽隧道何時建 政治障礙有待克服
    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此後,有關專家學者先後前往相關地點進行實地考察,並從地質構造、地震和技術能力等角度進行綜合考慮,逐步形成了北、中、南3種方案。北線從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中線從福建莆田到臺灣中部,南線從廈門經金門、澎湖列島到達臺灣嘉義。由於北線所經地區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超過7級的大地震,也未發生過海嘯,地質結構最可靠,被專家一致認為是臺灣海峽通道的首選路線。
  • 臺灣海峽跨海通道,南北線之爭大局已定
    本人於9月27日,在百家號發表了:福州:我準備修條鐵路去臺灣,是建橋好還是挖隧道好呢?一文,引發全網對於臺灣跨海通道的討論,有網友留言問:「為啥不是建廈門到臺灣的,而是建福州平潭到臺灣的呢?」廈門與金門有個別所謂的「專家」,喜歡在地圖上畫線,美其名曰「規劃」,比如,臺灣海峽南線跨海通道,就是個別「專家」畫出來的。
  • 福建風雲丨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正式通航 臺灣海峽大橋還會遠嗎?
    平潭跨海公鐵大橋航拍圖平潭跨海公鐵大橋的通航,意味著我國造橋技術已經克服「造橋禁區」的束縛,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更相信「人定勝天」。平潭跨海公鐵大橋的建成,對中國造橋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那麼,第二座跨海峽大橋會是在哪裡呢?很多網友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呼聲最高的就是「臺灣海峽大橋」。是啊,近在咫尺的中國兒女,卻遲遲未能回到祖國的懷抱,網友有如此呼聲,也是對臺灣回歸祖國的迫切期望。
  • 臺灣海峽大通道的設想,為啥線路不是直線而是曲線
    臺灣海峽的地理概況臺灣海峽是我國最大的島嶼臺灣島同大陸之間連接東海和南海的狹長的海域通道。臺灣海峽全長約370公裡,海峽呈倒喇叭狀,北部窄南部寬,根據測量,北端寬約200公裡,南段有410公裡。其中最窄的地方位於臺灣的白沙岬和福建的平潭島之間,寬度只有124公裡左右。臺灣海峽在冰河時期是一整塊露出水面的陸地,也就是說在冰河時期臺灣島是大陸的一部分。
  • 跨臺灣海峽海底隧道建設或提前啟動!全長125公裡
    近日,正在召開的全國會議傳來重磅消息,吳志明聯合呂培榕、曹暉、蔡金釵、陳建華、江爾雄、馬國湘、楊培君等多名全國委員,擬向會議聯名提交《關於儘快啟動京臺高速鐵路海峽西段建設的提案》,建議國家加快北京至臺灣高速鐵路海峽通道西段的建設,打通平潭到臺灣本島的海底隧道,把海峽兩岸連接起來。
  • 臺灣海峽最窄只有約130公裡,未來能修跨海大橋直通嗎?
    如今我國的經濟總量已達到了全世界第二名,隨著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我國科技技術方面的進步更是讓世界震驚,各種如港珠澳大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世紀工程建設完畢,引起全世界驚嘆,而我國也得一雅號「基建狂魔」。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網上就有網友提出,我國的寶島臺灣能否也修建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進行連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