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呆丸刺史
眾所周知,我國有三大海峽,即渤海海峽、臺灣海峽和瓊州海峽。海峽是一個地理概念,是指夾在兩片陸地之間,聯繫兩個海或洋的水區,由自然形成,一般深度較大,水流較急。
大多數海峽在經濟、戰略上都是重要的地區,而海峽交通更是十分重要,很多海峽有「黃金水道」「海上生命線」的稱呼。
就我國的三大海峽來說,跨海通道的規劃與論證已經進行了近30年時間,但至今都未能開工建設。本期文章就為大家梳理這三大海峽隧道的規劃。
渤海海峽海底隧道
渤海海峽位於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之間,東連黃海、西接渤海,同時也是渤海的唯一出口,南北相距約109公裡,海峽中、南部有廟島群島縱向分布,把海峽分成十幾條水道。
根據規劃,渤海灣跨海通道連接山東煙臺與遼寧大連,路線走向為從山東蓬萊經廟島群島至大連旅順,以海底隧道或隧、橋結合的方式,建設公路和鐵路結合的跨越渤海的直達快捷通道。
實際上,海峽通道形式有全隧道、全橋梁、南橋北隧三種方案。「南橋北隧」方案規劃為,南段的「蓬萊-長島」一線,由於有廟島群島為過渡,且水深較淺,可修建橋梁;向北的主體大段海域,因水深加大,又基本沒有小島嶼作過渡,可行方案為海底高速鐵路隧道。
而若採取「全隧道」方案,那麼渤海海峽海底隧道全長將達到125公裡左右,這一跨度也將使得渤海海峽海底隧道超過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約54公裡)、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約51公裡),成為目前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一旦建成,將現有的繞行山海關的鐵路運輸由1500多公裡縮短為跨海通道的100多公裡,煙大水路運輸由6-8小時縮短為1個小時。
渤海灣跨海通道自1992年啟動研究與論證以來,至今已經28年,但由於這項工程投資高、技術難度大、生態風險高等因素,仍然處於規劃階段,尚未實際開工。
不過,目前渤海灣跨海通道方案的戰略性規劃研究報告在近年已上報國家,初步估算項目資金3000億元。此外,蓬萊-長島的跨海試驗工程有望提前啟動。
臺灣海峽隧道
臺灣海峽北起臺灣島富貴角與福建平潭島連線,南至福建漳州東山島與臺灣島鵝鑾鼻連線,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公裡,南口寬約410公裡。最窄處在臺灣島白沙岬與福建海壇平潭島之間,約130公裡。平均水深約60米,最大深度達88米。
早在1998年,臺灣海峽隧道工程的探討與論證工作就已經開始了,規劃中的臺灣海峽隧道將會是世界上最長、建設難度最大的海峽通道。
儘管目前臺灣海峽通道工程仍處於探討論證階段,但已經有三條「線路」方案設想:
北線方案:福清-平潭島-臺灣新竹線,長約 122 公裡,該線由福清半島小山東-平潭娘宮跨海橋梁及平潭島至臺灣新竹海底隧道組成。
中線方案:(1)莆田笏石-南日島-臺灣苗粟,長約128公裡。(2)泉州惠安崇武-臺中彰化,長約127公裡。
南線方案:廈門-金門-澎湖-嘉義,長約174公裡。
「中線方案」的「莆田-苗粟」線路地質不穩定,有5-6級中強地震風險,「泉州-彰化」線路地帶由於臺灣山脈的阻擋,颱風比較少,泉州灣在明朝1604年大地震以來已經是400多年的低活躍,地質也比較穩定,水深在40-70米左右,橋隧都很好。「南線方案」不僅路線長,而且沿途地質也不穩,有5-6級地震風險。
因此,普遍認為「北線」海峽寬度最窄、線路最短,海洋地質、水文條件較好,地震影響較小,歷史上在該路線尚未有超過7級的大地震,現今地震活動性一般,僅5級左右中等地震,頻度較低。因此,北線方案最具科學合理性與工程可行性。
目前,從福州到平潭的鐵路正在建設中,特別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將於2020年年底建成。而且,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也為未來臺灣海峽海底隧道的建設提供更多寶貴的經驗。
瓊州海峽跨海隧道
瓊州海峽位於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東西長約80公裡,南北平均寬度29.5公裡,最寬處直線距離33.5公裡,最窄處直線距離約18公裡。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為114米。
就目前來說,往來於海南和廣東之間的火車只能通過輪渡來完成。火車從北方開至雷州半島後要拆成數節,然後裝上輪船,等越過瓊州海峽之後再在海南的碼頭重新組裝,最後開往目的地。
規劃中的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將連接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西連北部灣、東接南海北部,是一條公路和鐵路兩用的跨海通道,預計總投資額將超過1500億元。
目前,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已有西線公鐵合建橋梁方案、中線公鐵合建橋梁方案、中線鐵路隧道與西線公路橋梁組合方案等三個方案供選。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工程有水深、風大、浪高、流急、地質構造複雜、火山與地震活動頻繁、航運繁忙、環境影響等各種需要考慮的因素,因此自1994年以來,這項工程的研究與論證工作就一直在進行,雖然該工程已在2018年向國家申請立項,但並未有後續消息傳出,至今也尚未進入實質性開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