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篇文章於2009年12月12日發表在華西都市報
我國現在的隧道工程水平如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哪裡?如何提高隧道的抗震、防災能力?昨日下午,本報記者採訪了前來參加「2009年成都國際隧道工程動態報告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教授。孫院士認為,我們與發達國家在隧道工程上的差距不在技術,主要在監控管理上。而要提高隧道的抗震能力,關鍵是要修好隧道的洞口。
如建臺灣海峽隧道前期準備工作至少20年
「明年我們還要在福建召開研討會,這個(海峽隧道)工程即使定下來,單是前期準備工作就得20到30年。」
孫鈞教授是為了今日舉行的2009年成都國際隧道工程動態報告會而來的。報告會由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承辦,國際隧道協會主席馬丁·耐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的王夢恕、孫鈞、錢七虎、盧耀如、梁文灝、馮叔瑜、汪旭光等7名院士,以及中外知名專家將就隧道工程技術現狀與發展進行交流。
作為一個巖土與地下結構學科知名專家,孫院士對臺灣海峽隧道的建設充滿了期待。
「我多次參與了臺灣海峽隧道建設可行性的研討會。」孫院士說,在兩岸直航後沒幾天,他和中國的知名專家學者就立即到臺灣,兩岸專家學者坐在一起召開了臺灣海峽隧道的研討會。「臺灣也是一個地震多髮帶,要修海峽隧道,在技術上都有很多考驗。」孫院士說,臺灣海峽隧道最合適的線路就是廈門-臺中,但是這條線群處在地震多髮帶上,只得避開。
隧道抗震設計關鍵在隧道口的結構
如何確保隧道在地震中的安全呢?「其實,與地面相比,地震對隧道的波及要小得多,地震中最容易受到波及的就是洞口。」
孫院士說,去年汶川地震時,隧道受損最嚴重、最明顯的地方多數都在隧道口。「隧道洞口要抗震還是要靠結構。」孫院士提出了兩套解決辦法,第一是加大隧道口的結構剛度,把洞口做厚,提高洞口的抗震度。另外還可增加隧道洞口的柔度,讓洞口受到地震波及時,只是變形,而不會出現坍塌。
但是,現在隧道的抗震還遠不如橋梁的抗震,「當然這個問題現在也逐步開始受到重視了。在隧道施工防災方面主要是地質問題,這方面20年前不敢說,現在我們敢說,我們已能進行超前預報,並能成功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地質問題。」孫院士說,隧道施工的成敗主要在地質,這在我國已不是問題,這也能減少隧道在遭遇地震時受到的地質災害影響。
隧道工程建設與國際上的差距在管理
「我國是隧道大國,現在正在向隧道工程強國邁進。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隧道工程最大的差距不在技術,而是管理。」
孫鈞說,隧道的運用現在已涉及到各個領域,有城市地鐵、水底隧道、地下廠房、人防民房工程等方方面面,從數量上講,我國的隧道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我國很多技術在國際上都屬於先進。」
「比如隧道裡面發生火災怎麼辦?這方面的管理、監控我國就比發達國家差很多。」孫院士說,城市裡面的隧道裝修用的材料很多都易燃,一旦在隧道裡車輛起火發生火情,隧道的裝修材料就很容易著火。「這個不是只靠幾個滅火器就能解決的,關鍵在於要有一個控制管理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就能很快將火情控制住。」在隧道防火、防災方面,我國的隧道控制系統管理與發達國家相比就
差距明顯,「發達國家的控制系統就很先進,隧道內的橫通道、逃生通道都有,這樣即使在隧道發生事故,也能很快逃生,減少傷亡。」
在隧道建設施工時候,經常穿越高樓、城市管網、文物建築等建築設施,如果不小心就可能破壞地下管網,或者動搖了大廈的根基,造成很大的損失。「現在隧道施工時,經常使用德國的盾構隧道掘進機,而盾構在施工時還有一個監控軟體,以監控施工中可能遇到的管網等設施。」孫院士說,因為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監控管理系統軟體,購買德國的盾構隧道掘進機時,還必須購買他們的這套軟體,否則就無法監控、管理施工。
同時,隧道內的交通監控管理、通風情況監控管理等方面都還與發達國家存在極大的差距。孫院士認為,只要我們在提高施工技術的同時,再在隧道施工監控管理方面提高水平,就距離隧道工程建設強國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