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夢曉
「我們這次出海,一定盡全力剿滅長棘海星,為海洋生態環境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6月4日一早,在瓊海市潭門漁港碼頭,一場簡短的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啟航儀式之後,潭門鎮草航村漁民許聲浪和同行的80多名漁民一起登船,即將向西沙群島出發。
「過多的長棘海星對珊瑚礁具有致命的殺傷力。」長棘海星是何物?為什麼要剿滅它們?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副所長袁運裕解答了海南日報記者的疑惑。他說,在健康的珊瑚生態系統中,長棘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之間保持一種平衡,「肩負」著清理「老弱病殘」珊瑚的職責,能夠維持珊瑚礁的健康生長。
但自2018年以來,西沙群島部分島礁出現長棘海星爆發情況,長棘海星通常會爬到珊瑚上,啃食表面的珊瑚蟲。被啃食的珊瑚往往會因失去珊瑚蟲而死亡,甚至是直接死亡,只留下一片「白骨」——白化的珊瑚,「這就是一場對西沙群島珊瑚礁生態環境影響很大的生態災害了。」袁運裕說,長棘海星爆發生態災害是世界上公認的造成珊瑚礁大面積死亡白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國際上一直在尋求遏制長棘海星周期性爆發的辦法,但至今尚未找到可行的有效解決方案。因而組織人員捕撈過多的長棘海星就成了治理的主要手段。
「這次任務開創了我國應對海洋生態災害的生動範例,也是潭門漁民從捕撈生產型向生態保護型轉產發展的一大創舉。」瓊海市政府副市長潘豔紅介紹,2019年,瓊海市委、市政府動員常年在西南中沙群島作業的潭門遠洋漁民和遠洋漁業捕撈船參加,瓊海漁民成為現場捕撈清除長棘海星作業的主力。先後兩次在西沙群島的盤石嶼和永樂環礁部分島礁開展了捕撈清除作業,共捕撈清除長棘海星13萬餘只,有效遏制了西沙群島長棘海星爆發的兇猛勢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此次,瓊海市再次組織了80多名漁民遠赴西沙群島,將清除西沙群島總面積約400平方公裡的9個島礁的長棘海星,全面實現遏制西沙群島全域長棘海星生態災害的最終目標。
「捕撈需要我們下到水裡,把長棘海星夾起來運到漁船上。」今年是許聲浪第二次參加瓊海市組織的捕撈長棘海星行動,回憶起2019年捕撈長棘海星的經歷,他說,漁民們都要穿上潛水服,下潛到10米至15米深的海水裡尋找目標。
被捕撈的長棘海星將被運至冷凍船上,由工作人員對其進行冷凍滅活。待全部的捕撈工作完成之後,漁船再將已經死亡的長棘海星運至內陸,經過無公害處理再加工成有機肥,供植物種養使用。
(本報嘉積6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