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啟航 開創我國應對海洋生態災害生動範例

2021-01-15 騰訊網

6月4日上午,我市在潭門新港碼頭舉行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啟航儀式,標誌著今年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行動拉開序幕。這將開創我國應對海洋生態災害的生動範例,是潭門漁民從捕撈生產型向生態保護型轉產發展的一大創舉。

市委書記何瓊妹宣布「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啟航儀式」正式開啟。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劉堅為出海執行任務的漁民和科研人員授予工作旗幟。

此次長棘海星清理任務歷時一個月,是歷次規模最大的一次,將出動4艘漁船80多名漁民,清除西沙群島總面積約400平方公裡的九個島礁的長棘海星,全面實現遏制西沙群島全域長棘海星生態災害的最終目標。

出海漁船 輪機長 符和誼:一直都在西沙那邊捕撈長棘海星,我們也總結了一點經驗,這就是我們的祖宗海,作為漁民這是我們應該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要把國家海洋資源保護好。

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 副所長 袁運裕:我們前期做了勘察,我們(這次)是在指導不同深度下漁民安全捕撈長棘海星,把海星運回滅活,送回內地做無公害處理。

2018年,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對盤石嶼海域長棘海星分布和爆發程度進行過詳細調查。2019年,我市組織200多名潭門漁民和10艘漁船,先後多次在西沙群島的盤石嶼和永樂環礁部分島礁開展長棘海星捕撈清除作業,共捕撈清除長棘海星13萬餘只,為保護西沙珊瑚礁做出了積極貢獻。

長棘海星爆發生態災害是世界上公認的造成珊瑚礁大面積死亡白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國際上一直在尋求遏制長棘海星周期性爆發的辦法,但至今尚未找到可行的有效解決方案。這次任務開創了我國應對海洋生態災害的生動範例,也是潭門漁民從捕撈生產型向生態保護型轉產發展的一大創舉。

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徐騰,副市長潘豔紅參加啟航儀式。

監製:陳銀玲

審核:符海濤

記者:羅 穎

視覺:周 龍 何書賢

編輯:汪國威

聲明:瓊海市融媒體中心原創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剿滅長棘海星修復海洋生態
    6月4日一早,在瓊海市潭門漁港碼頭,一場簡短的瓊海漁民赴西沙捕撈長棘海星啟航儀式之後,潭門鎮草航村漁民許聲浪和同行的80多名漁民一起登船,即將向西沙群島出發。  「過多的長棘海星對珊瑚礁具有致命的殺傷力。」長棘海星是何物?為什麼要剿滅它們?三沙航跡珊瑚礁保護研究所副所長袁運裕解答了海南日報記者的疑惑。
  • 西沙:長棘海星侵蝕 五彩珊瑚礁成白骨
    張利城 攝    在一群群長棘海星的侵蝕下,一片片珊瑚礁成為了「白骨」,這是記者29日看到的水下攝影師張利城拍攝的畫面。張利城向記者反映,西沙海域正在遭受大批長棘海星的侵襲,造成當地珊瑚礁大片死亡。     來自福建的水下攝影師張利城多次在西沙、南沙、東海、渤海等海域,進行水下考古,拍攝海洋生物。
  • 棘冠海星-珊瑚天敵
    咱們知道,棘冠海星也有天敵,那就是大法螺和蘇眉魚。因此,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珊瑚、棘冠海星、大法螺、蘇眉魚等都能維持相應數量,或相應比例。但是,如果人類活動加劇,大量撈取大法螺並捕撈蘇眉魚,那棘冠海星就失去天敵,它們的數量將急劇增長,那麼它們數量的爆發必將導致珊瑚大規模死亡,於是,大片大片珊瑚變成死珊瑚了。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長棘海星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主要捕食者。成年長棘海星的身體直徑可以達到35釐米,最大的記錄個體甚至能超過75釐米。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通過此次項目,科考隊員們首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發現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了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 科考證實近三年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圖」
    這是科考人員在水下拍攝的珊瑚和長棘海星(6月27日攝)。 新華社發(中科院南海所提供)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
  • 食量大繁殖快,長棘海星堪稱「珊瑚殺手」,三沙市已展開清除行動
    長棘海星又被稱作「魔鬼海星」,是一種有毒的動物,常有潛水者或漁民不慎碰到而產生劇痛。同時,長棘海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即便切除它所有觸手,抑或將其身體的絕大部分破壞殆盡,甚至斬切粉碎,它們依舊不會死亡;而破碎成塊的碎片日後,依然可以成長為完全體的長棘海星。
  • 「魔鬼海星」不能吃,我們該如何對付這群「珊瑚殺手」?
    短暫休息過後,他再次背上氣瓶,拿起網兜和長把夾子,潛入水中。李元超是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他所在團隊的任務之一是海洋環境監測和生態保護及修復。他此行來到南海西沙群島巡遊,目的之一是捕撈長棘海星。長棘海星,又名刺冠海星,人稱「珊瑚殺手」,喜食珊瑚蟲,能夠造成活珊瑚大量死亡。
  • 西沙群島海洋漁業資源調查研究
    西沙群島位於南海中部,是我國海南省三沙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參照歷史資料,17~18℃水溫等值線在遠離島嶼區水深約15Om附近,由此得出,在西沙群島附近底層水溫存在上升的趨勢。二、西沙群島漁業資源評估西沙群島是我國主要熱帶漁場。
  • 超50%珊瑚礁嚴重退化,美麗的西沙群島正在變成白色墳場!
    長棘海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我國珊瑚礁令人痛心的現狀截至2010年,我國廣東、廣西、海南沿岸的珊瑚礁在過去的30年中由於人類活動破壞和汙染導致失去了80%的造礁石珊瑚數量;而南海的珊瑚島礁儘管沒有汙染的影響,但由於漁業的過度捕撈和長棘海星的暴發,在近10-15年珊瑚平均覆蓋率從60%下滑至20%左右。
  • 棘冠海星殺手:無人潛水器RangerBot將守衛大堡礁
    珊瑚礁面臨的問題仍在不斷加劇:伴隨著不斷失控的氣候變化、不善的治理、規模不斷加大的工業化、過度的捕撈以及汙染徑流等因素,珊瑚白化現象變得更加頻繁。對此,人們很容易會把矛頭指向人類,然而實際上除了人類,還有一種對這些珊瑚的生存構成了威脅,它就是棘冠海星。事實上,有人懷疑,由於珊瑚附近的人類活動不斷增加,導致棘冠海星的數量出現猛增。
  • 棘冠海星:海中毒魔鬼,貪吃的珊瑚殺手
    棘冠海星。身披毒刺,形如車輪棘冠海星是棘皮動物,棲息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等熱帶珊瑚礁區域,在菲律賓、我國臺灣、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地的海岸線邊皆有分布。根據生活地區的不同,棘冠海星們有著多種多樣的體色:紫紅、青綠、黃綠、藍黑、粉藍等,五顏六色、不一而足。長相奇特的它們,就像一個沒有邊軌的車輪;碩大扁平的身體緊緊貼附在海底陸地上,如同車輪的中心,向外對稱輻射般長出8-21支觸手。棘冠海星身材較大,成年輻徑為0.25-0.35米,最大者甚至可逾0.7米。
  • 中沙群島科考項目完成今年航次任務,證實海星災害呈嚴重態勢
    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水下鑽取巖芯 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暴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死亡的情況。這也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由南沙和西沙海域蔓延至中沙海域。
  • 都是西沙群島的海星,挺漂亮的,它們也在保護地球
    今天7月去了一次西沙群島的某幾處的暗礁潛水,這些的暗礁老實說珊瑚不太多,但各種海星挺多的。在大多數的潛水員裡,由於資訊和教育的偏頗,普遍都認為所有珊瑚是好的,所有的海星是壞的,特別是那棘冠海星,它們吃珊瑚,所以是壞的,真簡單粗暴。珊瑚就不吃其他東西了嗎?都是地球海裡的生物,怎麼人類就分成好壞的呢?
  • 這裡長棘海星泛濫,科學家培育巨大海蝸牛去吃掉海星
    據雅虎新聞9月18日報導,科學家研究調查發現,澳大利亞昆士蘭海域中巨大的海蝸牛喜歡以長棘海星為食,如今昆士蘭大堡礁因長棘海星的破壞而消失大半,長棘海星泛濫成為大堡礁最大威脅之一,如果海蝸牛增多也側面保護了大堡礁。
  • 澳潛水員做志願者給棘冠海星打「毒針」,這貨是啥?
    專家認為,海水富營養化以及天敵被人類捕撈是棘冠海星過度繁殖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每當棘冠海星數量出現暴增,澳大利亞常採取毒殺方式控制其數量。反口面骨板間隔很寬,各板有一個長棘,棘下部有柄,棘上端十分尖銳。腕外端棘特別發達,長可達45-50毫米 。篩板6-8個棘冠海星是肉食動物,多棲息在熱帶珊瑚礁附近的沙上。以珊瑚為食,啃食珊瑚蟲,包括無柄無脊椎動物和動物屍體。
  • 【第2編輯室】「珊瑚殺手」棘冠海星沒有天敵?機器人來了!
    渾身毒刺,長得像地獄來客的棘冠海星是珊瑚的噩夢。它們對珊瑚的破壞可能超越人類活動的影響,棘冠海星會把珊瑚表面的珊瑚蟲吃掉,留下白色的珊瑚骨骼。 珊瑚上的棘冠海星 而且,棘冠海星食量非常大,據報導,平均一隻棘冠海星一天要吃掉約二平方公尺的珊瑚。最可怕的是,有些年份,棘冠海星的數量會大幅暴增,給珊瑚造成滅頂之災。
  • 一周圖說|南海海星災害嚴重,導致大量珊瑚死亡
    01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日趨嚴重中沙大環礁海域長棘海星災害性爆發。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導致大量珊瑚死亡。 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我們不一樣——西沙群島珊瑚礁的典型性和獨特性
    西沙珊瑚礁區域是我國沿海地區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發源地,珊瑚礁系統最完整和完好,因此保護管理的難度相對其他地區和海域要小得多,可保護性高。我國的珊瑚礁,從臺灣島及其離島開始,一直到南海均有分布,以南海諸島為多。我國造礁石珊瑚分布區類型有:大洋典型分布區(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過渡區(海南島沿岸)和北緣分布區(華南沿岸)3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