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海中毒魔鬼,貪吃的珊瑚殺手

2020-12-05 張濤拉罕

棘冠海星:海中毒魔鬼,貪吃的珊瑚殺手

文/張濤拉罕

近岸淺海,金黃色的陽光輕易穿透薄薄的水體。搖來蕩去的海波,將一束束光壓縮,令它們在層層水流中反覆折射;於是那光幻化成萬千輕柔的女性的手,帶著憐愛與喜悅,如同撫摸狗狗的頭那樣,用指尖和手掌輕觸棲息在海底的無數生命。

這些生命有一個共同的家園——珊瑚礁。說來可怕,珊瑚礁其實是一座屍骨的城堡:一代又一代的珊瑚蟲在這裡出生、成長、死亡。它們那富含碳酸鈣的骨骼,最後成為一塊塊基石,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這座城堡擴建得更高更大。

連成一片的碩大珊瑚礁群,甚至能改變所在區域的地表形態,並影響周圍的生態環境。珊瑚礁為包括幼魚、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在內的許多動植物提供了舒適的生存空間。據估計,全世界共有約25%左右的海洋物種都生活在珊瑚礁地帶。

美麗多彩的珊瑚礁地帶

在這片生機勃勃的世界裡,有一種動物特立獨行,它們就像電影裡的大反派,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大力量,怎麼殺都殺不死。同時,它們面目猙獰、冷酷無情,成了所有珊瑚礁居民夜晚的噩夢。

它們是什麼呢?棘冠海星。

身披毒刺,形如車輪

棘冠海星是棘皮動物,棲息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等熱帶珊瑚礁區域,在菲律賓、我國臺灣、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地的海岸線邊皆有分布。根據生活地區的不同,棘冠海星們有著多種多樣的體色:紫紅、青綠、黃綠、藍黑、粉藍等,五顏六色、不一而足。

長相奇特的它們,就像一個沒有邊軌的車輪;碩大扁平的身體緊緊貼附在海底陸地上,如同車輪的中心,向外對稱輻射般長出8-21支觸手。棘冠海星身材較大,成年輻徑為0.25-0.35米,最大者甚至可逾0.7米。

要確切形容它們怪異的身體,就得先用鋒利的刀將它們沿平面橫切兩半。我們先說身體表面這一半,這裡長滿向上的棘刺,身體部分的棘刺粗短密集,約長1-3cm。觸手部分的棘刺則尖長稀疏,最外端的棘刺不僅直立向上,也有環圍觸手邊緣橫向生長的,最外端的棘刺約長4-5cm左右。

棘冠海星的棘刺

棘冠海星體表的所有棘刺都是它們用以自衛的武器,裡面的毒胞富含神經毒素。仿佛是為了昭示自身的危險,棘刺刺尖部分的顏色常與體色相異,呈現出亮白、橙黃、漆黑、赤紅或深紫等醒目的顏色。

儘管如此,許多漁民或潛水者還是會不慎觸碰到它們導致被刺中毒。輕度中毒者會出現瞳孔縮小,鼻涕、口水增多,劇烈頭疼,呼吸不暢及怕光等症;嚴重者會出現大小便失禁、重度痙攣,甚至呼吸麻痺等情況。要知道,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中,數分鐘的呼吸麻痺足以致死!所以見到它們時,你可得管住自己的手腳,別因好奇而丟了性命。

攀附在巖壁上的赤紅色棘冠海星

靈活管足與胃袋進食

接下來我們說說棘冠海星背面的構造:那裡有一根根柔軟靈活的管足,如同成千上百的小吸管,密布在它們身體和每一支觸手下面。

觸手下方呈半透明淡藍色長條即是管足

這些小管足可以幫助它們緩慢的移動身體,且管足末端長有小吸盤,在進食時可幫助它們牢牢吸附巖壁,起到支撐和固定身體的作用。

棘冠海星利用身體下方的管足移動

它們進食時,身體位於食物上方,之後通過管足末端吸盤的真空作用,翻出位於身體底部的噴門胃來穿刺獵物,同時分泌消化酶,之後將胃袋反過來包裹住食物一同送入口中,這些被吞噬的食物就在棘冠海星的胃袋裡被漸漸消化。簡單來說,棘冠海星的胃袋就像其它動物的舌頭,可以噴出體外,用來捕獲獵物。

生命力強大的珊瑚殺手

棘冠海星曆經浮遊生物-初齡幼體-二齡幼體-三齡幼體-沉入海底-終齡幼體等生長過程,最後長到成體,它們最喜歡吃珊瑚,又被稱作「珊瑚殺手」。遍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石珊瑚、細枝珊瑚、鹿角珊瑚、牡丹珊瑚等動物,都曾慘遭棘冠海星的蹂躪,特別是澳大利亞;1963年,棘冠海星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大量增殖,有五分之一的的面積都被它們吃光了;但棘冠海星們依然不滿,向周圍區域不斷擴張,最後甚至對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珊瑚礁群都構成了嚴重威脅。

成體後的棘冠海星一天能吞噬大約2平方米的珊瑚,被棘冠海星光顧的珊瑚礁只會剩下一片潔白的珊瑚骨骼,而生長在其上的所有珊瑚蟲們全都一股腦進了棘冠海星的胃袋裡。只剩珊瑚骨骼的珊瑚礁們無法為其他生物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棲息場所,因此在珊瑚礁地帶生息繁衍的海洋動物們都恨透了棘冠海星。

但棘冠海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即便切除其所有觸手,抑或將其身體的絕大部分破壞殆盡,甚至斬切粉碎,它們依舊不會死亡;而破碎成塊的碎片日後依然可以成長為完全體的棘冠海星。因其卓越的生命力,棘冠海星又被稱作「魔鬼海星」。

生物防治與超強毒藥

因棘冠海星會嚴重損害珊瑚礁的生態系統平衡,人類也適時介入,著手展開了消滅棘冠海星的工作。但人工捕捉的消滅方式不僅耗時費力,且收效勝微;於是人們把視野轉向了生物防治。

與棘冠海星戰鬥的大法螺

在海洋中,棘冠海星的唯一天敵是大法螺——一種殼高可達60cm的珊瑚礁最大型軟體動物。大法螺捕獲棘冠海星後,就會用它們有如銼刀一般粗糙的舌齒將海星撕扯成微小的碎片後吞入腹中,令棘冠海星們無法重生。

大法螺與棘冠海星,真是一物降一物

我國臺灣地區率先在沿海地區投入大量大法螺,在生物防治棘冠海星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許多飽受棘冠海星折磨的國家也派遣漁業專家前往臺灣學習取經;生物防治的方法漸漸成為消滅棘冠海星的主流方法。

而在澳洲,人們另闢蹊徑。詹姆斯庫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研發出了一種超強毒藥,僅需注射一次就能在24小時內徹底消滅棘冠海星。

在昆士蘭科技大學,人們甚至專門研究出了水底獵殺機器人(Crown-of-Thorns Starfish robot,棘冠海星獵殺機器),該機器搭載可以注射TCBS膠凍(內含對棘冠海星有特效的致命弧菌)的注射針,每次下海可以巡航8小時之久,一旦找到棘冠海星便狠狠給它打上一針,等候細菌將其消滅即可。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棘冠海星的群體數量曾在某些珊瑚礁島嶼呈數倍暴增,導致活珊瑚蟲大量死亡,最後只剩一片死氣沉沉、白骨突兀的珊瑚礁。

體色漂亮的棘冠海星

不少人認為是人類的某些活動導致棘冠海星們迅速增殖、大量繁衍,但經過研究後得知:棘冠海星種群的大量暴增,完全是因為適宜的水溫和較低的鹽度使得該區域內的海星幼體獲得了富足的營養,同時也提升了它們長至成體的機率所致,與人類活動並無直接關係。

現在,棘冠海星的數量因人類的介入而趨於穩定,相關的防治工作也運轉正常;於是,這位海底大魔王也老老實實的過起了朝九晚五的平靜生活來。

本文原創,寫作不易;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2018 張濤拉罕,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珊瑚「殺手」棘冠海星「重出江湖」
    大量珊瑚「殺手」棘冠海星在澳大利亞大堡礁「重出江湖」,正在蠶食這一綿延數千公裡的珊瑚礁群。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電臺5日報導,研究人員去年發現,在大堡礁南端的斯溫群礁,棘冠海星數量飆升,「密度非常高」。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休·斯韋特曼說,這一現象「勢必導致大量珊瑚消失」。
  • 棘冠海星-珊瑚天敵
    它們是怎麼吃珊瑚的?哈,它們吃珊瑚可不是把珊瑚體一股腦吞下去。棘冠海星吃珊瑚其實就是吃珊瑚礁表面的珊瑚蟲,把珊瑚蟲幹掉,不就是把珊瑚幹掉了麼?咱們知道,棘冠海星也有天敵,那就是大法螺和蘇眉魚。因此,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珊瑚、棘冠海星、大法螺、蘇眉魚等都能維持相應數量,或相應比例。但是,如果人類活動加劇,大量撈取大法螺並捕撈蘇眉魚,那棘冠海星就失去天敵,它們的數量將急劇增長,那麼它們數量的爆發必將導致珊瑚大規模死亡,於是,大片大片珊瑚變成死珊瑚了。
  • 【第2編輯室】「珊瑚殺手」棘冠海星沒有天敵?機器人來了!
    渾身毒刺,長得像地獄來客的棘冠海星是珊瑚的噩夢。它們對珊瑚的破壞可能超越人類活動的影響,棘冠海星會把珊瑚表面的珊瑚蟲吃掉,留下白色的珊瑚骨骼。 珊瑚上的棘冠海星 而且,棘冠海星食量非常大,據報導,平均一隻棘冠海星一天要吃掉約二平方公尺的珊瑚。最可怕的是,有些年份,棘冠海星的數量會大幅暴增,給珊瑚造成滅頂之災。
  • 食量大繁殖快,長棘海星堪稱「珊瑚殺手」,三沙市已展開清除行動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實習生 胡家美 生機勃勃的珊瑚礁地帶,生活著一種人見人怕的棘皮動物——長棘海星,是食慾旺盛的「珊瑚殺手」。如今嚴重威脅著地貌景觀全由珊瑚礁構成的海南省三沙市。5月中旬,三沙市打響世界首次大規模人工清除海下長棘海星的戰鬥。
  • 珊瑚殺手:棘冠海星-中新網
    在水深10公尺處的珊瑚礁旁,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用長鐵夾撥弄珊瑚上一隻青灰色的棘冠海星,這隻大傢伙直徑約40公分,牠的刺含有劇毒。  幾年前我(本文作者趙世民)在蘭嶼有慘痛經驗:我在浮潛時抓到一隻棘冠海星,興衝衝拿到岸邊的礁石上準備拍照,牠在掙扎中滾了下來,毒刺剛好扎中我的腳背,本以為擠一擠血就沒事,不料當晚腳掌卻腫得像變形的大地瓜,第二天一早趕緊搭第一班飛機到臺東求診。
  • 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原標題: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  環球短訊  據新華社雪梨11月7日電 (記者趙小娜)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位於該國東海岸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堡礁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濫生長,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棘冠海星吃珊瑚威脅澳洲大堡礁,專家建議用食醋殺死海星!
    吃光珊瑚的海星據外媒報導,全身長滿刺的棘冠海星(crown-of-thorns starfish)主要食物是珊瑚,他住在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是海洋生態系統重要的一部份。一般來說,棘冠海星的數量應該不多,不過近幾十年來,棘冠海星的數量好幾次大量增加,造成許多珊瑚被吃掉,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AIMS)在 2012年的一份研究就提到,棘冠海星是過去 30年來造成珊瑚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個理論推測,棘冠海星暴增可能跟他們能吃到的浮遊植物有關係,因為棘冠海星幼蟲主要的營養來源就是浮遊植物,不過目前,科學家還沒辦法肯定是什麼原因讓棘冠海星的數量多次暴增。
  • 棘冠海星:劇毒的珊瑚剋星,曾經也是個粉紅小公舉
    棘冠海星的產卵期是在夏天,產出的卵子和精子在海中授精。受精後幼體經過10天~45天左右的浮遊生活後,在珊瑚礁上著底、變態發育,變成大家印象中的海星模樣。圖片:exblog.jp此時的幼年棘冠海星大概0.5mm大小,以珊瑚藻為食,因此身體的顏色也跟珊瑚藻一樣,是萌萌噠的粉色。
  • 「魔鬼海星」不能吃,我們該如何對付這群「珊瑚殺手」?
    他此行來到南海西沙群島巡遊,目的之一是捕撈長棘海星。長棘海星,又名刺冠海星,人稱「珊瑚殺手」,喜食珊瑚蟲,能夠造成活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為近30%的海洋物種提供生活環境。
  • 棘冠海星暴發嚴重威脅大堡礁生態—新聞—科學網
    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發現,位於該國東海岸的世界自然遺產大堡礁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有「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濫生長,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科學家開發可攜式測試工具 可快速檢測珊瑚「殺手」棘冠海星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除了面臨日益嚴重的白化挑戰,世界上許多珊瑚礁目前正在被棘冠海星吃掉。然而,科學家最近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新型可攜式測試工具,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地檢測到它們的存在。現在,在生物化學家Jason Doyle的領導下,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可現場部署的試劑盒,用於檢測海水樣本中來自棘冠海星的eDNA。該試劑盒採用了目前家庭妊娠檢測中使用的廉價側流檢測技術,其特點是,如果存在目標DNA,則在其上會出現一條有色帶。該試劑盒非常敏感,對小至0.1皮克的eDNA物質有反應。
  • 棘冠海星殺手:無人潛水器RangerBot將守衛大堡礁
    珊瑚礁面臨的問題仍在不斷加劇:伴隨著不斷失控的氣候變化、不善的治理、規模不斷加大的工業化、過度的捕撈以及汙染徑流等因素,珊瑚白化現象變得更加頻繁。對此,人們很容易會把矛頭指向人類,然而實際上除了人類,還有一種對這些珊瑚的生存構成了威脅,它就是棘冠海星。事實上,有人懷疑,由於珊瑚附近的人類活動不斷增加,導致棘冠海星的數量出現猛增。
  • 海星的「成魔之路」
    原創 千野youko 物種日曆棘冠海星的中文名來自其英文名Crown-of-Thorns Starfish的直譯,它有著長長的棘刺,因此也被叫做「長棘海星」。不過,這些都不如珊瑚殺手「魔鬼海星」這個俗名更深入人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海星的「成魔之路」。
  • 你是魔鬼嗎!是的
    不過,這些都不如珊瑚殺手「魔鬼海星」這個俗名更深入人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海星的「成魔之路」。但這時候的小棘冠海星多棲身於珊瑚枝丫縫隙或是底面,多在夜間才出來進食,因此很少有人在野外看到小如飲料瓶蓋的棘冠海星。即使這樣,生活在珊瑚礁中可以捕食小海星的肉食、雜食動物眾多,比如鹿角珊瑚枝丫裡常見的共生生物珊瑚蟹,就能把送上門的小棘冠海星大卸八塊。有研究推算,能撐過頭一年的小棘冠海星也不過1%。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2020年6-7月,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全體科考隊員與船員的通力協作下,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完成了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通過此次項目,科考隊員們首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發現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了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
  • 澳潛水員做志願者給棘冠海星打「毒針」,這貨是啥?
    新華社雪梨1月22日電 棘冠海星近來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南端驟增並吃掉大量珊瑚。為此,澳大利亞日前出動25名志願者,潛入水下用毒針毒死這些「珊瑚殺手」。棘冠海星以珊瑚蟲為食,在健康的生態系統中,可以控制珊瑚過度繁殖,但數量過多會造成珊瑚大量死亡,威脅生態環境。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日前報導,澳大利亞海洋公園旅遊經營者協會已召集25名潛水員出海,以注射方式殺死棘冠海星。
  • 澳大利亞為拯救大堡礁珊瑚 毒殺25萬海星(圖)
    數十年來,大堡礁珊瑚大量減少,其中超過四成是綽號「珊瑚殺手」的棘冠海星所為,當局近兩年透過「打毒針」方法除害,成功消滅超過25萬棘冠海星。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湖礁群,但近年受氣候轉變、環境汙染等影響,珊瑚數量大減。前年有報告指當地珊瑚覆蓋率27年間銳減一半,由1985年28%跌至前年13.8%,其中42%是死在棘冠海星手上。
  • 大堡礁的珊瑚發生大規模的白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如果有機會到海面下探訪這些珊瑚,不難看見它們身上包覆著一層透明的薄膜,而假設環境回復,共生藻仍有機會回到珊瑚體內。二、棘冠海星魔鬼殺手澳洲大堡礁遭遇的危機,除了因水質惡化導致白化外,更面臨另一絕命威脅即是「棘冠海星」的啃食。
  • 澳大利亞毒殺25萬隻海星 被切碎片還能復活(圖)
    不過,大堡礁的珊瑚眼下最大的敵人是棘冠海星。為此,澳政府耗時21個月,派人在海裡毒殺了25萬隻棘冠海星。未來,這類活動還將繼續。  潛水40分鐘殺1000隻  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但近年珊瑚數量大減。英國《衛報》22日報導,澳大利亞拯救大堡礁的行動目前傳出好消息。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航次執行期間,科考隊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首次發現了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長棘海星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主要捕食者。成年長棘海星的身體直徑可以達到35釐米,最大的記錄個體甚至能超過75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