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珊瑚「殺手」棘冠海星在澳大利亞大堡礁「重出江湖」,正在蠶食這一綿延數千公裡的珊瑚礁群。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電臺5日報導,研究人員去年發現,在大堡礁南端的斯溫群礁,棘冠海星數量飆升,「密度非常高」。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休·斯韋特曼說,這一現象「勢必導致大量珊瑚消失」。
棘冠海星並不直接吞食珊瑚顆粒,而是藉助消化酶溶解珊瑚纖維。
斯韋特曼說,棘冠海星具有「可延展的胃部」,能覆在珊瑚上方,用胃裹住珊瑚。「一隻棘冠海星一晚能『吃掉』相當於自己身體直徑的珊瑚。長此以往,(遭毀滅的珊瑚)數量非常可觀。」
科學家通常認為,沿海的農業用水匯入海洋造成營養物質過剩,進而導致棘冠海星猛增。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大堡礁靠北和靠近海岸的區域。
斯溫群礁遠離海岸且處在大堡礁南端,棘冠海星究竟為何暴增是個謎。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主管弗雷德·努奇福拉說,上月已有監測團隊赴斯溫群礁評估棘冠海星暴增情況,做「預防性捕殺」。下一次任務時間定在本月。
他說,「控制」棘冠海星數量的措施一直施用於特定區域,尤其是大堡礁海洋公園的最北端、北部和中部區域,「具有較高旅遊和生態價值的珊瑚礁是現階段主要(保護)目標。」偏遠的斯溫群礁條件非常惡劣,作業難度大。
斯韋特曼說,斯溫群礁上世紀90年代經歷一次棘冠海星大規模暴發,但最終得以恢復。大堡礁目前面臨的最大威脅仍是海水溫度升高導致的珊瑚白化。(陳丹)【新華社微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