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統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但由於各種原因,科學家預計,珊瑚可能在本世紀末消失。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不擔心人為破壞,因為政府一直採取嚴格的法律措施。不過,大堡礁的珊瑚眼下最大的敵人是棘冠海星。為此,澳政府耗時21個月,派人在海裡毒殺了25萬隻棘冠海星。未來,這類活動還將繼續。
潛水40分鐘殺1000隻
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但近年珊瑚數量大減。英國《衛報》22日報導,澳大利亞拯救大堡礁的行動目前傳出好消息。
澳大利亞海洋研究所專家、生物學家凱薩琳娜·法布裡塞斯博士介紹,當地珊瑚數量減少有三類主要原因:一為海洋風暴;一是人類破壞,導致10%的珊瑚消失;最後是「珊瑚殺手」棘冠海星,要為42%的死珊瑚負責。「這點與全球其他地區不同,比如在加勒比海領域,珊瑚消失70%的原因為人類破壞。」
驅除棘冠海星的傳統對策是打撈,但在搬運過程中常有被毒棘刺到的危險。2012年4月一名日本衝繩女潛水員在用石頭敲打驅除棘冠海星時不小心被毒棘刺到手,導致過敏性休克,最終不幸死亡。
從2012年底開始,澳科研人員便採用了一種新毒液配方,只要往棘冠海星身上注射一次就可令其一兩天內死亡。而舊配方得注射約20次、耗時2周左右才能有效殺死棘冠海星。用上「新武器」後,每位工作人員每次潛水40分鐘,平均可殺死1000隻。此外,新配方不會對其他海洋生物產生破壞影響。
注射毒液殺死棘冠海星是澳政府2050年珊瑚保護計劃的一部分。去年12月底,澳政府又追加了110萬美元的財政撥款,專為請來的科研工作人員購置新工具與新配方。
科學家說,新方法效果很好,目前大堡礁珊瑚面積已經回升。澳媒稱,政府將繼續為此項目提供資金,消滅更多有害的棘冠海星。
天敵少 繁殖力又強
殺海星為何用牛刀?科學家解釋,因為身為珊瑚天敵的棘冠海星「不一般」。
以前,人們不知道棘冠海星是「不死海星」。有些漁民嫌它們吃其他浮遊生物,捉住後便將它們剁成幾段或切碎,扔回海裡。但這無法終結它們,因為不管肢體被切得多小,棘冠海星仍可重新長成完整的個體。
澳大利亞拯救珊瑚項目負責人克雷克-哈普瑞說,棘冠海星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熱帶珊瑚礁沿岸地區,是種令人震驚的生物。它們表面布滿尖棘,內含神經毒素,以珊瑚蟲為主食。成年棘冠海星食量驚人,一隻每天便可吞掉約2平方米的活珊瑚,又稱「魔鬼海星」。
最可怕的是它們的繁殖力。哈普瑞說,由於大堡礁周邊陸地不少地方都種甘蔗,農業廢水排入海洋後為浮遊生物提供了大量養分,棘冠海星更是得益於此。每隻雌性棘冠海星一年產卵一次,每次可產500萬至2000萬隻卵,以往這些卵的成活率只有約0.0001%,而如今成活率增了10倍。也就是說,平均每隻雌棘冠海星每年能帶來上萬個後代。
棘冠海星的天敵是大海螺,卻因為遭到人類大量捕捉助長了前者的大肆繁衍。幾乎每隔一年,棘冠海星都會突然大量出現,幾天內即可將大片珊瑚礁吃得面目全非,對珊瑚礁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
人類活動可能致珊瑚消失
除棘冠海星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會破壞珊瑚礁。
比如海水酸化、水溫上升、汙染等:2001年一艘希臘油船船體出現裂縫,約8000加侖原油洩漏,直接導致巴拿馬附近海域的珊瑚覆蓋率下降50%-60%。此外,一些自然因素如颱風、海嘯、海底火山噴發或地震等也會對珊瑚構成生存威脅。
日本一份權威研究報告稱,海水酸化(多為人類陸源汙染所致)越嚴重,能夠製造珊瑚礁的珊瑚蟲就越少。如果酸化過於嚴重,珊瑚蟲就有可能在本世紀末消失。
科學家提醒,如果珊瑚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就會產生一系列諸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問題: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海水對海岸線侵蝕加劇等等。
早在2007年第七屆世界珊瑚礁大會上,科學家便對全球的珊瑚做出評估,認為全球已有高達10%的珊瑚礁被破壞,若不採取緊急管理行動,在未來10-20年內,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將陸續消失。
新聞連結
珊瑚是珊瑚蟲死後留下的「屍體」。這些屍體經年累月形成了珊瑚礁。在全球海洋中,珊瑚礁所佔面積不足0.25%,卻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已知海洋魚類是靠珊瑚礁生活,二者相互依存。保護珊瑚礁,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更是為了保護人類生存基礎。
首先,珊瑚礁能維持漁業資源。在馬來西亞,有百分之三十的漁業資源來源於珊瑚礁,包括海參、龍蝦等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無脊椎動物等。
其次,珊瑚礁能吸引觀光客。澳大利亞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區,由於保存較好,大堡礁每年能吸引近200萬的遊客,是該國的旅遊支柱,2012年帶來近31億美元的財政收入。
第三,珊瑚礁可維護生物多樣性。在所有的海洋生態系中,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是最豐富的,珊瑚礁的破壞就是對世界生物多樣性的嚴重威脅。
第四,珊瑚礁可保護海岸線。健康的珊瑚礁就像自然的防波堤,約70%-90%的海浪衝擊力量在遭遇珊瑚礁時會被吸收或減弱,而珊瑚礁本身有自我修復能力。英法科學家曾通過對斯裡蘭卡地區海域研究後發現,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嘯造成的慘重損失與當地非法開採珊瑚有著直接聯繫,它們原本可以抵擋住最狂暴的海浪對海岸線的侵襲。
最後,珊瑚礁在優化地球大氣環境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珊瑚蟲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碳酸鈣骨骼,有助於降低大氣溫度。此外,礁棲生物可用作汙染監測指標,具有很高的環境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