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的產卵期是在夏天,產出的卵子和精子在海中授精。受精後幼體經過10天~45天左右的浮遊生活後,在珊瑚礁上著底、變態發育,變成大家印象中的海星模樣。
圖片:exblog.jp
此時的幼年棘冠海星大概0.5mm大小,以珊瑚藻為食,因此身體的顏色也跟珊瑚藻一樣,是萌萌噠的粉色。幼年棘冠海星吃珊瑚藻後,會留下圖上那種圓圓的白色食痕。這也是對幼年棘冠海星數量進行監視的重要線索和指標。
圖片:沖縄科學技術振興センター
到了一歲以後,粉色寶寶就完全轉了食性,開始吃珊瑚蟲。兩三歲就能長成成熟的個體。棘冠海星大爆發進行珊瑚礁大掃蕩一般也是這個時候。這時候的棘冠海星的身體直徑大概在20cm。
一隻成體棘冠海星,一年裡能吃掉5~13平方米的珊瑚,也能餓半年。最愛吃生長速度較快的鹿角珊瑚和表孔珊瑚,恰巧也是比較容易受環境影響白化的珊瑚。但是餓起來基本上也不挑嘴,各種珊瑚都能下肚。棘冠海星爬上珊瑚,把胃反轉從口中吐出,覆蓋在珊瑚表面,消化珊瑚組織,留下不消化的珊瑚石灰質骨骼。在棘冠海星爆發的年份,棘冠海星群所過之地,一片蒼白。沒有爺的身影,徒留珊瑚屍體,一派路過吃光的霸道做派,仿佛蝗蟲過境。
圖片:沖縄科學技術振興センター
圖片可能比較觸目驚心。但的確,作為食物鏈的一環,棘冠海星也是珊瑚礁的原住民之一。正常的年份,它們的數量並不多,甚至在一次半小時的潛水中都不一定能看到一隻,對珊瑚礁本身的傷害並不算特別大。對於珊瑚礁,棘冠海星就是對其調控的一環。吃掉了一部分生長迅速的珊瑚,給後來的珊瑚提供了空間與競爭機會,是珊瑚礁生態系統多樣化的一位功臣。
即使如此,當人類因為自己的經濟活動,造成了某處生態系統的失衡,為了維持未來的經濟活動持續,進行補救而非放任不理才是正確的決策。(除非能完全去除人類對此生態系統的影響——但我們都知道,這是極難做到的不是麼。)
附上被棘冠海星扎到後的緊急處理方法:
(來源日本珊瑚礁學會)
1 拔除可以簡單去除的棘刺。但如果是已經深入傷口的棘刺則應該保持不動。因為棘刺前端易折,若是折在傷口深處不容易發現處理。
2 用40~45℃的溫水洗淨傷口,輕輕用繃帶包紮。
3 接受正規醫師治療。
最後,希望大家要是在珊瑚礁區域潛水(如帛琉、如衝繩離島)看到棘冠海星,不要好奇去觸摸。若是發現數量較大的群體,請告訴您的潛水指導,或者報告當地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