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海水界,有一種色彩豐富、形態各異,十分迷人的生物,它們有的不辭辛勞地充當著我們愛缸裡的翻砂工具,有的則扮演著花瓶作為海缸的裝飾。沒錯,那就是海星。
海星主要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淺海底沙地或礁石上,海星與海參、海膽等同屬棘皮動物門,成年後直徑一般在12-24釐米左右。
它們沒有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無腦,無頭,無眼的三無生物。海星是有著神經的一個簡單的網絡,從每個肢體和在皮膚向下延伸。它們的皮膚對於觸摸和水流的變化情況非常敏感。海星沒有眼睛,但是它的觸手上有眼點,是一組能夠探測到光的細胞,如果有東西突然擋住光,海星就能夠感覺到。
海星種類繁多全世界大概有2000個品種,光我國就有50多種,有如五角星似的羅氏海盤車、凸起如帽的麵包海星、腕短而色藍的海燕、腕細如爪的雞爪海星和狀如荷葉的荷葉海星等。海星體色鮮豔,多呈鮮紅、深藍、玫瑰色、橙色等。海星還可以隨環境變化改變體色,形成保護色。
部分海星身體呈五星形,例如海盤車,由中央盤向外伸出五個腕。不過太陽海星的腕可多達40個。多數種類的腕靠近中央盤處較寬,末端漸細,少數相近。腕的長度一般為中央盤直徑的1-3倍,但也有的腕達4-5倍。
有的種類海星的腕很短,以致使身體呈五角形,如麵包海星(Culcita)。由腕到中央盤的中心區稱步帶區(bulacral area),也稱輻射區(radii)。步帶區之間的部位稱間步帶區(intera bulacral area),也稱間輻射區(interradii)。
海星的日常飼養
絕大部分的海星都是食肉動物,只有一小部分屬於雜食性,如果海缸有珊瑚的一般來說建議飼養那些背上沒有刺狀物的雜食性品種,例如常見的紅海星、翻沙海星等。
飼養海星,最好是有活石,珊瑚等搭建的洞穴和底沙。因為海星白天喜歡趴在洞穴裡面,只有晚上才會出來行動。水體溫度在26-28℃,PH在8.0至8.3之間最為適宜。
海星對氨和硝酸鹽十分敏感,高效的蛋分和大量的活性炭是必備的器材之一,所以NO3和PO4越低越好。水體穩定的情況下海星會樂於主動覓食,而渾濁的水體往往會讓它們病懨懨的原地不動。
在食物方面可以給海星餵食一些小蝦或者貝類等,每兩至三天投餵一次。儘量一次性不要餵食過多,因為那樣容易造成水質的汙染。
翻沙海星
翻沙海星屬於槭海星科,是一種雜食類海星,有著一個米色到褐色的身體,五個腕足的側面長著荊刺。日常它們會翻動大量的沙子尋找食物,在我們的海缸中可以幫助清理底沙裡的食物殘渣、藻類等。日常飼養時我們要鋪有足夠的底沙供其躲藏和覓食,避免與豚類魚混養。
海星爛腳了怎麼辦?
首先在挑選海星時要選擇健康腕足無損傷的,入缸前的過溫過水一定要慢。可以先將裝有海星的袋子用原缸水洗淨後放入觀賞缸中,讓袋中水逐漸與缸中水溫度持平再用導管緩慢過水30分鐘以上。其次海星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對水體波動十分敏感,日常飼養要保持好水質的穩定。
海星的身體構造簡單所以很少會得病,但是如果水質和水體波動不穩定或者飲食需求得不到滿足的話容易發生細菌感染,從而導致皮膚病變(爛腳)。
目前對於海星爛腳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建議將它們移到檢疫缸內,穩定水質,在治療海星時避免使用銅藥這些對於海星來說是致命的藥物。只要水質穩定一段時間之後還是可以復原的,否則就只能像下圖一樣。。。
自然界的海星平時都吃什麼呢?
海星大多都是肉食性動物,可以取食各種無脊椎動物,特別是貝類、甲殼類、多毛類、甚至魚類等。其中有的是單食性的,也有多食或雜食性種類。其取食方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種:
1、大多數海星類具長可彎曲的腕,管足上具吸盤,多以雙殼類為食,取食時身體位於貝殼上,以兩腕在貝殼兩側吸著,由於管足末端吸盤的真空作用,其拉力足以拉開雙殼類的殼口,海星立刻翻出噴門胃插入殼口內,並分泌消化酶,直到閉殼肌及內臟部分地被消化,貝殼完全張開,再用胃包圍吞噬食物一同進入口內。
2、一些具短腕、管足上無吸盤的種類,是以較小的動物如小的甲殼類等為食,取食時是整個將食物吞咽,消化在胃內而不在體外進行。
3、深海生活的種類以纖毛過濾取食,靠纖毛作用將落入體表的沉渣有機物等掃入步帶溝,形成食物索,再送入口內,例如槭海星。又如雞爪海星(Henricia),胃盲囊內有纖毛,靠纖毛的運動幫助抽吸食物入胃。
海星的隱藏技能
海星多重影分身術也是其一大特色,當海星遭遇被捕殺時,它會立即把受傷的部分斷開逃離,用不了多久就會重新生出已失去的腕或其它部分。又或是把海星切成塊拋入海中只要帶有一部分中心圓盤豆,每一碎塊會很快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從而變成幾個完整的新海星來。
那是因為海星的每一個部位都有很多「後備細胞」,這些細胞裡包含著身體的全部基因,所以只要被切割,這些細胞就會激活,並和其它組織細胞合作開始生長成各個部位的樣子。不得不說,這真是太神奇了!
不過我們海缸中飼養的海星由於缸中的食物和營養物質不足以提供其恢復肢體,所以還是建議魚友們不要輕易嘗試。
海星的宿敵
生活在海缸中的海星天敵一般只有小丑蝦和小部分寄居蟹(如藍腳寄居蟹)。而在自然界的海星一生中會遇到不少天敵,諸如海鳥、海獺等等,當然還有一個來自海底的大冤家,它就是著名的法螺(Charonia tritonis)。
它是一種體型巨大的海螺,外殼最大可以長到近60釐米,是珊瑚礁海域最大的軟體動物之一,它最愛的食物就是海星。
法螺也捕食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棘冠海星可是珊瑚礁的大敵,它們能牢固的匍匐在珊瑚上,將自己的胃翻出覆蓋在珊瑚上,同時分泌出大量消化液滲透到珊瑚石灰質骨骼細孔內,將嬌柔的珊瑚蟲化為一頓營養豐富的「美味大餐」。
每隻棘冠海星每年要吃掉約15平方米的珊瑚組織。棘冠海星全身長滿有毒的棘刺,法螺幾乎是它唯一的天敵了。
可惜,如今在很多國家,法螺依然被當做美麗的裝飾物在交易。人類大量捕捉法螺,使棘冠海星的天敵數量越來越少;加之對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減少了捕食棘冠海星幼蟲的部分魚類。
棘冠海星具有非常強的繁殖能力,一次產卵約10萬枚以上,不到兩年就能發育成熟並具有繁殖能力,暴漲的棘冠海星會給珊瑚礁帶來嚴重的災難,如同一場珊瑚瘟疫。
海星可以吃嗎?
海星含有海星粘多糖、海星皂甙等活性成分,具有調節身體免疫功能的功效。海星吃起來有一股淡淡的鹹味和濃鬱的鮮味,而且其中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
我們印象中海星比較常見的吃法就是用雄性幹海星來煲湯,但是清蒸的雌性海星你吃過沒?
其實清蒸海星吃的並不是海星的肉,而是雌海星的生殖腺的部分,味道略腥,口感有點像蟹黃。
不過海星富含異種蛋白成分,食用海鮮過敏者也應當慎吃海星,以免引起瘙癢、紅腫、長皮疹等過敏反應。另外海星也因為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消化功能差者不宜過多食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症狀。
海裡撿到的海星可以直接入缸嗎?
建議還是讓它們回歸大海吧。海缸圈有條第一守則,「在面對你不了解的生物時,別把它們隨意放入到你的觀賞缸中!」。
撿來的海星萬一掛了,不僅僅是壞了一缸水的問題,尤其是大多數海星都是食肉的,對於你的珊瑚和其它生物來說可就是一場噩夢了。
海缸海星品種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