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構建的核心問題

2021-01-13 中國土地

海洋重要生物資源及生態區三維時空分布。建立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首先要識別各海區的生態系統狀況,從具體的海洋生物物種、生態系統或生物過程的角度開展調查與評價。繪製海洋空間在不同深度、不同海水分層內的生物資源分布狀況,並標明時間特徵。目前我國海洋生物或生態區的分布包括:海洋生物棲息地、產卵場、洄遊區、索鉺區、地方性物種聚集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等。研究海區重要生物資源及生態區三維時空分布特徵,利用生物評估方法判別各海區的生態系統價值,是建立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礎。

海域使用活動的兼容性和衝突性。海洋作為一個三維概念,海域的使用也是三維立體的,不能籠統的將某一片海域規劃為某一種固定用海類型,否則無法使海洋空間的開發實現最大化,影響海洋資源的有效使用。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兼容用海的思路,這在一些省級海洋功能區劃中得以體現。海域使用兼容性是指該海域存在不止一種使用類型,且不同使用類型之間不會對彼此造成太大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兼容用海時,要認清主要用海類型和次要用海類型,主次分類的依據是當地的海洋功能區劃。例如:在一片海域的垂直用海中,海岸上進行灘涂養殖、海洋水體中進行漁業養殖、海底進行鋪設光纜,它們之間互不影響,即為兼容。近年來,世界範圍內也日益重視海域使用兼容性研究,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公園就是海域使用兼容性的典型案例,管理者將大堡礁的海域劃分為8個類型,並列出了16種許可活動,以保護大堡礁生態為核心,規定了不同許可活動在不同類型海域的準入性。不過,海域使用既有兼容性,也有衝突性。海域使用衝突性是指該海域只能存在一種海域使用類型,其他海域使用類型的存在會對現有海域使用產生極大影響,甚至終結現有海域使用類型。例如:不能在港口錨地區鋪設光纜,或建海底隧道,因為船拋下的錨會破壞光纜設施或海底隧道,它們之間不兼容。掌握海域使用活動的兼容性和衝突性才能有效進行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區的劃分,不至於產生用海矛盾,這是建立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前提之一。

用海活動與環境之間的衝突性和兼容性。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海洋利用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日益顯現,直接表現為海域面臨的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是海面汙染。例如:石油運輸會有漏油的風險;廢舊漁船因其作業設施落後產生的固體垃圾;濱海旅遊業帶來了大量人類活動超過了當地的環境承載力,這都會對海洋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其次是水體汙染。例如:海水養殖所產生的餌料殘留物會汙染海洋水體,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養殖海洋生物產生的殼類垃圾也會對海洋水體產生汙染;陸地工廠直接或間接向海裡排放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汙水以及固定垃圾,不僅影響海水水質,還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使得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最後是海床汙染。水運工程(港口、碼頭、防波堤等)的建設、海底礦產開發、電纜鋪設、打樁挖掘、石油洩露、天然氣洩露等活動都會破壞底棲生物生存環境,對底棲生物多樣性造成大量且不可逆轉的損害。與此同時,人類的用海活動與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兼容性。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涉海人類活動與海洋環境汙染程度呈負相關,即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汙染的程度會由高趨低,汙染的速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以大連市2010—2019年近海海域各類水質面積佔比統計為例,隨著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連市海域水質呈現出明顯改善趨勢。因此,做好用海活動和海洋環境之間衝突性和兼容性分析是合理劃分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區、建立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第二個前提。

未來用海時空需求趨勢。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規劃活動。因此,合理的用途管制劃分,不應僅僅局限於確定和分析海域利用現狀和維持現狀,還應預測海域未來10~20年內的發展利用趨勢。首先,根據研究區現有的用海方式,按照回歸分析法預測未來一定年限內的趨勢需求。其次,根據新技術的發展狀況預測未來新的用海方式,淘汰舊的用海方式。例如:隨著海洋食品加工新技術的發展,許多海洋生物資源將被開發利用,從而一定程度地減少傳統捕魚業的需求。再次,將現有用海方式的未來趨勢與新需求進行疊加,可以分析出規劃期限內總用海的時空需求。最後,結合海洋生態系統供給能力對這種未來用海時空需求進行科學分析,通過管理手段有效調控用海需求,以保障規劃期限內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

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與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權」。2019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探索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這預示了未來海域空間管理思路從「平面化」轉向「立體化」,將帶來整個海洋空間管理制度體系的變革。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正是實現這一變革的重要手段。通過分層設權,不僅可以緩解不同利益主體的用海衝突,更重要的是賦予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權」,樹立人與海洋生物平等、共生的理念。人類只有通過法律等手段約束好自己的行為,才能與其他生物共存共生。海域使用權的立體分層設權和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權」的賦予,是實施好海洋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法律保障。(作者分別供職或就讀於大連海洋大學)

本文為節選,原文敬請閱讀《中國土地》2020年12期

相關焦點

  • 李永潔:陸海統籌構建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的若干思考
    」原則,統籌考慮全域空間利用和功能用途劃定,實現海岸帶陸海兩側的功能用途無衝突落地。在用途管制層面,要加強原海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成果的整合銜接,調整海岸帶兩側功能的衝突區,形成陸海統籌和諧發展的「一張圖」。如果近岸海域被劃為生態紅線區,如各級海洋保護區、重要漁業紅線區、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紅線區等,相鄰陸域則應相應調整,布局為限制開發區或者禁止開發區。
  • 海洋一所發布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十項重要科研進展
    積極參與自然資源確權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工作2019年,海岸帶中心參與編制的《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已由自然資源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在海洋空間利用方面,作為海洋空間利用年度計劃的承擔單位,海岸帶中心構建了海洋空間利用年度計劃的制度框架和指標體系,編寫了年度計劃管理辦法;開展了陸海統籌的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研究,明確了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的功能定位、核心問題與重點區域,並基於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提出了新時期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的制度完善建議,相關文章《新時期完善海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政策建議》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選用;提出了渤海海岸帶空間管制的對策建議
  • 發改委:中國到2020年構建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儲近用遠」格局
    構建「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 以努力保護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崙河口,縱貫我國內水和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全部海域的生態環境,形成藍色生態屏障;以遍布全海域的海島鏈和各類保護區為支撐,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以保護和修復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潟湖、入海河口、海灣、海島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為主要內容,構建海洋生態安全格局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
    在體制機制上明確由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負責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其他部門不再編制涉及空間布局的規劃,「多規合一」得到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內容是國土利用和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區,這也是用途管制的依據。此項工作的基礎是2011年編制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議在原有主體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延伸細化到地市縣鄉,落實到宗地規劃圖紙,作為實施用途管制的依據。
  • 中國海洋仍存開發方式粗放、環境汙染突出等問題
    隨著用海規模擴大和用海強度提高,在滿足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海洋空間需求的同時,保障海洋空間安全面臨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其中包括開發方式粗放、開發不平衡、環境汙染、生態系統受損較重等問題。規劃全文如下: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海洋是國家戰略資源的重要基地。
  • 我國將推進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 構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
    記者昨天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今年我國將推進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自然資源部表示,將充分利用基礎測繪成果,以遙感影像為背景,集成整合地下空間、地表基質、地表覆蓋、業務管理等各類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數據,按照統一的標準,構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全面真實地反映自然資源現實狀況和自然地理格局,為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耕地保護、審批監管等自然資源管理和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 紅樹林等資源受損嚴重 應加快立法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建言中國072
    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共稱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對象,為近海生物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棲息、繁殖和庇護場所。一段時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尤其是大規模圍填海的影響,這些資源遭受嚴重損害。目前,雖然相關的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如下突出問題:一是缺少針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的法律法規。
  • 全國「十四五」|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思路與建議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作為核心引擎繼續發力;與此同時,成渝、武漢、中原、長株潭、山東半島、海峽西岸等城市群的集聚發展和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核心城市群為戰略增長極,以「一帶一路」帶動下的沿海、沿江、沿邊、沿主要交通幹線為主要開發軸帶,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區域開發格局逐漸明晰。
  •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
    內容提要:理論界對於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管制有效性的研究有不同的結論。本文將在界定商業銀行核心資本基礎上,討論基於風險的資本充足性的測度方法,並藉助於對美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管制發展歷史為分析,試圖回答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問題。
  • 覽要聞 | 於三維空間中精耕細作
    新的挑戰:立體開發帶來權屬空間「管理難」8月26日,前海深港合作區迎來10歲「生日」。這片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的熱土,佔地面積14.92平方公裡,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地雖「袖珍」,卻戰略意義重大。十年間,200餘棟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改變著城市的天際線,規模龐大的地下城延展出壯麗的「城市倒影」,一個國際化城市新中心已經建成。前海人用精耕細作、精雕細琢,打造出了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
  • 雄安新區起步區萬米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起步區萬米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初步構建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原付川)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外發布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結果,經過近4年的努力,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初步構建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基本查清雄安新區地下地質結構、地下水流系統以及地熱資源分布。
  • 香港醫生周伯展呼籲管制雷射用途
    然而在香港持續半年的修例風波中,雷射筆被改作了新的用途。在示威者眼中,它可以幹擾警察取證拍攝等行動;但在醫生的眼中,它卻是能造成不可逆轉損傷的危險武器。早在二十年前,就因美容界濫用雷射的現象參與成立了香港鐳射醫學會,目的在於呼籲相關部門對雷射的使用予以管制。如今強力雷射筆大量現身街頭,令周醫生憂心忡忡。【同期】香港眼科醫生 周伯展在國外,包括英國我們知道呢,如果強力的雷射(器材),你要去購買呢,第一你是要成年人,第二你是要登記的、要管制的。你買來幹什麼?你住在什麼地方?你是誰?這些都需要登記下來的才可以買。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應用與制度保障
    這些觀點運用了現代理論並結合了中國問題,對司法如何踐行社會道德或倫理價值觀這一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和推進。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的司法政策,也為道德規範和實體價值觀參與司法裁判提供了制度性通道。在依法治國語境中,「法律效果」是裁判正當性的最重要保證,追求「法律效果」的規則型裁判,也是司法官最大的「避風港」。
  • 37個問答幫您了解國土空間規劃相關知識
    在國家、省、市、縣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各地結合實際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可在國家、省、市、縣層級編制;詳細規劃在市縣及以下編制,強調可操作性,是對具體地塊用途和強度等作出的實施性安排,是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城鄉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法定依據。(三)從規劃運行方面來看,國土空間規劃包括「四個體系」。
  • 保護海洋生態刻不容緩了
    中央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學會理事長孫松介紹說:「目前海洋生態災害頻繁,海洋生物資源退化等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都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密切相關。」據2011年《中國海洋發展報告》透露,沿海港口灣開發和林業基本上通過圍墾形成了「替代港盲目搶佔、下限使用情況」。目前,中國1萬8000公里海岸線中,近1萬公裡是人工化的,人工化的海岸超過一半。」
  • 新疆加快構建健康穩定森林生態系統
    2021-01-15 09:46:14    華夏經緯網
  • 武漢、廣州兩地國土空間規劃案例分享
    武漢在統一現狀底圖,做實做細「三調」工作,開展「雙評價」和規劃實施評價的基礎上,構建統一空間管控體系。促進「全域」管控,著力解決現行空間類規劃「重城輕鄉」的問題,重點提升非集中建設區管控短板,以鄉村全面振興為重點,構建農業農村地區空間規劃、農村產權、鄉村功能和空間治理的「編管合一」體系。
  • ...大鵬先行——大鵬新區多舉措保護海洋環境,加快構建海洋汙染...
    2024~2025年是總結階段,大鵬新區將在總結工作經驗基礎上,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和業務體系,形成常態化和制度化。打破部門壁壘探索聯合執法機制保護好這片「美麗海灣」,更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歷史上,大鵬海灣生態環境面臨四大突出問題,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弱、短、窮、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