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要想吃魚,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成為當前重要而緊迫的課題。27日,中國海洋湖泊所協會主辦的「全球變化海洋和湖泊溼地生態安全」學術交流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專家學者聚集在一起,策劃了保護我國海洋和湖泊生態安全的諮詢等活動。
近海再受汙染,30年後就沒有魚吃了
「據估計,目前已經發現了12萬種海洋生物,但有100萬種,百分之90的海洋對人類還有更深的意義。」中央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學會理事長孫松介紹說:「目前海洋生態災害頻繁,海洋生物資源退化等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都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密切相關。」
據2011年《中國海洋發展報告》透露,沿海港口灣開發和林業基本上通過圍墾形成了「替代港盲目搶佔、下限使用情況」。目前,中國1萬8000公里海岸線中,近1萬公裡是人工化的,人工化的海岸超過一半。」人工養殖、填海、中華學密集型等給海洋帶來了巨大負擔。孫松說,我國正在對富營養化和有害赤潮發生機制等進行系統研究,今後必須進行水母發生機制等相關研究,這也是全球化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近海水母的數量增加,對海洋生態系統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水母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水母成為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物種,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格局形成後,將很難恢復。關鍵是採取適當的措施避免這種不可挽回的局面。孫松說:「我們不僅要觀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還要觀察物種的變化,功能群體的變化,例如,很多海域誘餌生物是否被水母等僑胞生物取代,是否引起生態系統不平衡,海洋生態系統是否發生結構性變化,是否影響對人類的服務功能等。」
近海的汙染在10年內擴大了一倍
國際權威雜誌《科學》在加拿大科學家和其他研究小組的文章中指出:「過度捕撈和汙染會加速海洋生態破壞,如果繼續以現在的速度進行,到2048年,這些捕撈麵臨的人口將徹底崩潰,失去捕撈價值,人們將失去捕撈。」
實際情況如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縣市表示,目前過度捕撈、填海、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嚴重。據調查,我國沿海海域汙染嚴重,沿海生態系統健康惡化沒有從根本上緩解。水體富營養化和營養鹽的不平衡,河口的產卵場退化,生存環境的喪失或變化,生物群落結構的異常等。海洋生態環境的汙染對漁業產生了更嚴重的影響,官方檢查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國近海的汙染範圍幾乎擴大了一倍,赤潮每年發生60多次,紅樹林、珊瑚礁、溼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分別損失了73%、80%和57%。東海岸的浙江省,全省海域的三分之一成為了底棲生物種。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通商灣漁場「四大漁場」資源枯竭幾乎是名字。「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超過捕魚量的養殖國家。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深海海洋是全球氣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動過程對全球氣候、水循環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中國海洋大學吳神學家》解釋說:「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氣候系統的熱增長超過90%,被海洋吸收,深海海洋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全球變暖的速度。」但是深海吸收熱量,改變熱和淡水的平衡,其動力過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海洋環境、氣候,尤其是極端氣候事件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幾年來,奧紐的團隊在南海布上放置了近50套潛在的標記,觀察了海洋內波、混合和深部流動過程。這項技術是國際的。吳新新表示,隨著我國在東海、南海進行油氣田、可燃冰、深海潛水開發,海洋動力工程研究不僅在國家安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日常生活。
「海洋的氣候變化與陸地不同。我們可以在一兩年前預測氣候變化,甚至提出警告。」吳信說,研究海洋動力過程和海-氣之間的能量交換可以提高颱風災害預測水平。目前,他們正在推進「透明海洋」研究計劃,例如「登月項目」,並構建預測未來特定時期海洋環境、氣候和資源時空變化的預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