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洋生態刻不容緩了

2021-01-15 王者榮耀小小小白白

30年後要想吃魚,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成為當前重要而緊迫的課題。27日,中國海洋湖泊所協會主辦的「全球變化海洋和湖泊溼地生態安全」學術交流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專家學者聚集在一起,策劃了保護我國海洋和湖泊生態安全的諮詢等活動。

近海再受汙染,30年後就沒有魚吃了

「據估計,目前已經發現了12萬種海洋生物,但有100萬種,百分之90的海洋對人類還有更深的意義。」中央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學會理事長孫松介紹說:「目前海洋生態災害頻繁,海洋生物資源退化等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都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密切相關。」

據2011年《中國海洋發展報告》透露,沿海港口灣開發和林業基本上通過圍墾形成了「替代港盲目搶佔、下限使用情況」。目前,中國1萬8000公里海岸線中,近1萬公裡是人工化的,人工化的海岸超過一半。」人工養殖、填海、中華學密集型等給海洋帶來了巨大負擔。孫松說,我國正在對富營養化和有害赤潮發生機制等進行系統研究,今後必須進行水母發生機制等相關研究,這也是全球化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近海水母的數量增加,對海洋生態系統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水母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水母成為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物種,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格局形成後,將很難恢復。關鍵是採取適當的措施避免這種不可挽回的局面。孫松說:「我們不僅要觀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還要觀察物種的變化,功能群體的變化,例如,很多海域誘餌生物是否被水母等僑胞生物取代,是否引起生態系統不平衡,海洋生態系統是否發生結構性變化,是否影響對人類的服務功能等。」

近海的汙染在10年內擴大了一倍

國際權威雜誌《科學》在加拿大科學家和其他研究小組的文章中指出:「過度捕撈和汙染會加速海洋生態破壞,如果繼續以現在的速度進行,到2048年,這些捕撈麵臨的人口將徹底崩潰,失去捕撈價值,人們將失去捕撈。」

實際情況如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縣市表示,目前過度捕撈、填海、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嚴重。據調查,我國沿海海域汙染嚴重,沿海生態系統健康惡化沒有從根本上緩解。水體富營養化和營養鹽的不平衡,河口的產卵場退化,生存環境的喪失或變化,生物群落結構的異常等。海洋生態環境的汙染對漁業產生了更嚴重的影響,官方檢查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國近海的汙染範圍幾乎擴大了一倍,赤潮每年發生60多次,紅樹林、珊瑚礁、溼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分別損失了73%、80%和57%。東海岸的浙江省,全省海域的三分之一成為了底棲生物種。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通商灣漁場「四大漁場」資源枯竭幾乎是名字。「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超過捕魚量的養殖國家。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深海海洋是全球氣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動過程對全球氣候、水循環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中國海洋大學吳神學家》解釋說:「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氣候系統的熱增長超過90%,被海洋吸收,深海海洋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全球變暖的速度。」但是深海吸收熱量,改變熱和淡水的平衡,其動力過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海洋環境、氣候,尤其是極端氣候事件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幾年來,奧紐的團隊在南海布上放置了近50套潛在的標記,觀察了海洋內波、混合和深部流動過程。這項技術是國際的。吳新新表示,隨著我國在東海、南海進行油氣田、可燃冰、深海潛水開發,海洋動力工程研究不僅在國家安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日常生活。

「海洋的氣候變化與陸地不同。我們可以在一兩年前預測氣候變化,甚至提出警告。」吳信說,研究海洋動力過程和海-氣之間的能量交換可以提高颱風災害預測水平。目前,他們正在推進「透明海洋」研究計劃,例如「登月項目」,並構建預測未來特定時期海洋環境、氣候和資源時空變化的預測系統。

相關焦點

  • 保護海洋環境,呵護海洋生態|寧波海事法院開展6·5環境日系列法治...
    保護海洋環境,呵護海洋生態|寧波海事法院開展6·5環境日系列法治宣傳活動 2020-06-07 0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舉辦世界海洋日...
    根據自然資源部通知要求,結合江蘇省疫情防控要求和實際情況,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組織江蘇省海塗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南京海底世界等單位共同舉辦了面向社會公眾的海洋日主題線上系列宣傳教育活動,以達到呼籲社會大眾採取切實措施保護海洋環境,維護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提升公眾海洋意識的目的。今年的海洋日系列活動以「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為主題。
  • 世界海洋日: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本報訊  記者馬雨晶 黎明 通訊員林蔭報導  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能在海水中生長,在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消浪、保持土壤、淨化海水、儲碳固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共建美麗海灘 保護海洋生態
    來自市環境保護志願者服務總隊、中粵能源和湛江市碧海藍天環境保護服務中心志願者齊聚觀海長廊,向市民派發海洋知識宣傳資料。50多名志願者沿霞山觀海長廊將海灘垃圾清理乾淨。志願者的舉動打動了現場不少熱心市民,他們紛紛參與到清潔海灘活動中來。當天,志願者們共清理海岸線約600米,清理海洋垃圾12籮筐、大片塑料及泡沫塊等。
  • 深港澳聯手保護海洋生態
    原標題:深港澳聯手保護海洋生態   昨日,大鵬新區2021年關愛行動大幕在金沙灣畔拉開。
  • 保護沙蠶自然資源刻不容緩
    本報北京3月5日電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孫安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這次提交大會的提案是:保護中國多毛類沙蠶自然資源刻不容緩。他說,沙蠶是一種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帶的軟體動物,是名貴魚類最好的餌料,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鮮活沙蠶出口到日本等國,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是出口創匯的好商品。
  • 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刻不容緩
    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刻不容緩雪豹,位於高山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端,因其常在亞洲腹地的高山雪線附近活動,善於攀巖,行蹤隱秘,被譽為「雪山上的精靈」。全球雪豹潛在棲息地面積約302萬平方公裡,橫跨中亞和南亞地區的12個國家。保護雪豹及其棲息地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維護高山生態系統健康以及提高人類福祉具有重要意義。
  • 2020世界海洋日,保護海洋生態,我承諾,我參與
    這些汙染物不僅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非常嚴重,還會佔領海洋生物的家園,讓它們無家可歸,只能默默等待生命的終結。聽,它們在哭泣!比如,積極響應保護海洋生態倡議,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34;守護使者WE藍,是我們,是責任,是共同保護海洋生態
  • 中國海洋學會分論壇 呼籲保護海洋生態呵護藍色家園
    呼籲保護海洋生態呵護藍色家園分論壇現場中國網9月6日訊 2013年9月2-3日,「保護海洋生態,呵護藍色家園」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後順利召開,會議吸引來自國家海洋局局屬各單位、沿海省市海洋局、科研院所、涉海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110餘人參加。
  • 紅樹林等資源受損嚴重 應加快立法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建言中國072
    【編者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共稱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對象。上世紀末以來,沿海省份為了進一步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紛紛出臺相關法規,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海南省珊瑚礁保護規定》等。但總體來看,我國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資源仍面臨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的嚴重威脅,全國性的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出臺。二是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分布及變化情況尚未摸清。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年海洋日主題確定——「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日前下發關於開展202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的通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 世界動物日:保護野生動物,刻不容緩
    今天是世界動物日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世界自然基金會9月發布報告自1970至2016年間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68%土地用途變化、野生動物貿易等都是加劇因素保護野生動物,已刻不容緩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別讓人類的存在成為它們的災難!
  • 關於遏止船舶油汙汙染,保護我省海洋生態的若干建議
    案  由: 關於遏止船舶油汙汙染,保護我省海洋生態的若干建議
  • 保護野生動物刻不容緩,人民日報海報文案觸目驚心
    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產物,保護野生動物也一直是一個全球都在強調的問題。世界自然基金會9月發布報告,自1970至2016年間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68%,保護野生動物刻不容緩!在10月4號世界動物日,人民日報在微博發布了一組保護野生動物的海報,每一個畫面都直擊人心,每一句文案都讓人反思。
  • 走進深藍|2020年海洋日主題確定——「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日前下發關於開展202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的通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 中外科學家:保護野生稻資源已刻不容緩
    越來越多的育種學家逐漸意識到這些,呼籲有效保護野生稻資源並從中挖掘出重要的基因資源。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創製的「三系法」雜交育種關鍵的「野敗」基因就來自野生稻。  科學家提醒,最新發現表明當前的野生稻已非獨立物種,說明人們實施更加科學的野生稻資源保護措施已刻不容緩。
  • 保護海洋生態共建碧海藍天 煙臺增殖放流20萬尾苗種
    活動現場膠東在線6月30日訊(記者 孫宗順)為「慶七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30日上午,2018保護海洋生態共建碧海藍天增殖放流活動在萊山區黃海明珠廣場海邊舉行。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楊明介紹,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對恢復海洋漁業資源和保護海洋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放流資金2億多元,增殖放流魚、蝦、蟹等18類水產苗種60多億單位,為漁民增收15億多元,取得了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 原創 長江江豚保護刻不容緩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國內豚類保護專家和保護區工作人員發現,儘管採取了野外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江豚種群仍在經歷「過山車一樣的衰退」。目前,非法捕魚、船隻幹擾、保護區措施執行不力等,都對江豚保護構成威脅。專家判斷,保護長江江豚已經進入最後的10年機遇期,要防止江豚重蹈白鰭豚消失的覆轍,從現在起加強保護已刻不容緩。
  • 媒體重點報導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為充分展示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三年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變化,煙臺市委宣傳部於6月22日-26日,組織中央、省、市媒體赴長島,聚焦長島統籌考慮和推進島嶼修復、生態保護、軍民融合、交通改善、旅遊和漁業開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