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訪姜景山院士:微波遙感助力海洋動力探測

2020-12-04 科學網

「『海洋二號』衛星裝載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掃描微波輻射計和校正微波輻射計4個主載荷,這4種微波遙感器聯合起來擔任『主角』,監測和調查海洋動力環境。」 中科院空間中心微波遙感部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表示。

 

據介紹,微波遙感是新型的對地觀測手段,與可見光和紅外遙感相比,微波遙感器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它不受雲、雷、雨的限制,可以全天時、全天候工作。

 

雷達高度計用於測量海面高度、有效波高及風速等海洋基本要素。數據的進一步反演結果可應用於海洋氣候與環境的監測、預報,以及為海洋油氣、海洋漁業和海岸帶資源的調查與開發等行業提供服務。

 

「衛星在軌期間,雷達高度計將進行全時工作。」姜景山自豪地說,「它的精度達3~5釐米,可在離地球將近一千公裡的軌道上測量海面高度的釐米級變化。」

 

微波散射計可以測量海面風速與風向,從而測到海面風場,可應用於海洋動力研究、海況預測及災害監測等許多方面。

 

「微波散射計是目前為止測量海洋風場主要的儀器。」姜景山介紹,雷達高度計和微波輻射計也都可以給出風場,但是精度沒有微波散射計高。「雷達高度計是往下看,微波散射計是從側面看,從而能測出風向風速。」

 

掃描微波輻射計主要用於獲取全球海面溫度、海面風場、大氣水汽含量、雲中水含量、海冰和降雨量等。「在測量機理上採用了國際上先進的圓錐掃描方法。」

 

校正微波輻射計是為雷達高度計提供大氣路徑延時校正的微波輻射計。它可通過對大氣中液態水和水汽含量等路徑信息的測量,向雷達高度計提供大氣校正數據,具有在軌定標、修正儀器漂移等功能。

 

「它是目前全球靈敏度最高的輻射計之一,正因為有了它對雷達高度計的路徑校正,才使得雷達高度計能夠達到釐米級精度。」姜景山說。

 

姜景山介紹,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屬於主動微波遙感器,即傳感器主動發射並接收反射或散射返回的電磁波,「類似雷達」;微波輻射計屬於被動微波遙感器,即傳感器直接接收海面輻射的電磁波,「類似相機」。

 

「四個『主角』互相支持,聯手完成綜合性遙感探測。」姜景山稱,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夠獨立完成綜合性微波遙感探測的國家。

 

儘管「海洋二號」衛星從2007年立項到現在僅有四年多時間,但在立項之前,姜景山和他的團隊已經做了很多鋪墊工作。

 

「這些遙感探測器的基礎是『神舟』四號。」姜景山說,「『神舟』四號有效載荷應用任務中的重頭戲——多模態微波遙感器,是我國第一臺實驗性的微波遙感系統,實現了技術突破。」

 

四個「主角」中,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獨立承擔了兩個——雷達高度計和校正微波輻射計,並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合作完成了微波散射計。

 

「中科院空間中心是我國最早開展微波遙感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微波遙感探測機理研究和微波遙感器研製的主要研發基地。」作為我國微波遙感倡導者之一,姜景山感到很欣慰。

 

「去衛星發射現場的團隊成員在發射成功以後就要馬上趕回來。」姜景山告訴記者,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裡,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在軌調試,對載荷的各項功能進行檢測優化,使「海洋二號」衛星順利完成它監測和調查海洋動力環境的使命。

 

《科學時報》 (2011-08-17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微波高度計:告訴你大海有多深—新聞—科學網
    用科學家的話來說,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實現寬刈幅海面高度測量並能進行三維成像的微波高度計。 據介紹,這臺微波高度計由雙天線、雙前端、雙接收機、雙固態功率放大器、發射機、頻綜器、數控單元以及電源等12臺單機組成。它採用小角度、高精度幹涉測量技術,能精確獲得海面的幹涉條紋信息,進而獲得三維海面形態,再經過複雜的定標最終獲得寬刈幅範圍內的海平面高度測量。
  • 中國首繪「微波月亮」 氦3資源量約100萬噸
    近日,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在2009探月與地學科學研討會上向《科學時報》記者透露,根據搭載在嫦娥一號衛星上的微波探測儀傳回的數據,我國科學家已成功繪製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圖,並利用實際探測數據反演出月球土壤層的平均厚度為5~6米,而氦3資源量更靠近100萬噸,而非500萬噸。
  • 「天宮二號」科普:微波高度計在太空中測量海平面
    即將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安排了地球科學觀測及應用、空間科學實驗及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的十餘項高精尖的任務,這些實驗有的是在探索宇宙最深處的奧秘,有的是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海洋和大氣,有的甚至是在解決將來星際旅行時食物的問題…如何「玩轉」這麼多高難度任務並保障它們有序
  • 網易新聞攜手歐陽自遠院士等八大知識官,科普火星知識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25日擇機發射,這是中國行星探測的裡程碑事件。網易新聞將聯合科普中國、中國航天科普等推出重磅策劃《一起去火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中國微波遙感及航天應用工程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等將擔任火星知識官,向網易新聞網友科普火星知識;網易新聞平臺上7大優質視頻創作者《逆向思維》、《解釋X-PLAN》等聯合推出立體化的火星知識視頻矩陣。 8大火星知識官回答小問號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去火星?為什麼去火星比登月還難?人類去火星幹什麼?
  • 微波遙感的特點
    微波遙感是20世紀後期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先進航天遙感技術。  1888年,物理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為無線電通信開闢了道路。19世紀末無線電的發送、接收技術和20世紀初電子管的發明,帶來了20世紀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 中國航天日 | 衛星微波遙感技術新進展
    主動微波遙感又稱雷達遙感,通過接收遙感器發射的電磁波信號來實現目標探測,主要包括微波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和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三類遙感器。被動微波遙感又稱微波輻射計遙感,通過直接接收目標的自然微波輻射來提取目標信息。
  • 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專家顧問團院士簡介
    1938年12出生,江蘇鎮江人,長期從事飛彈動力技術和航天工程管理,領導和組織完成了多項重大航天工程的立項實施,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5年8月出生,安徽太湖人,長期從事空間遙感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在典型地物特徵檢測識別、海上移動目標高精度探測定位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大國重器,經略蔚藍。重器的拓荒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上世紀80年代他赴加拿大學習海洋遙感技術以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
  •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2020-09-24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參會院士專家、領導嘉賓合影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現場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參會嘉賓了解海洋科技成果   主辦方供圖
  • 蔣興偉院士: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4顆海洋衛星
    「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的最新數據。
  • 落月雷達,助力嫦娥完美落月
    在完美落月過程中,五院西安分院星載微波遙感載荷團隊研製的微波測距測速雷達,為嫦娥五號實時提供落月速度和距離信息,助力安全著陸。不僅如此,該團隊也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研製了微波測距測速雷達,預計到明年5月,微波測距測速雷達將助力「天問一號」著陸器著陸火星。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本文介紹了冰凍圈遙感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回顧國內外冰凍圈遙感的相關研究進展,並分析我國冰凍圈遙感的優勢與不足,最後探討了冰凍圈遙感如何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遙感概述 冰凍圈遙感學由遙感科學的基本原理發展而來,其研究對象又是具有特殊電磁波特性的冰凍圈要素。
  • 火星宜居性環境高光譜遙感探測--助力天問一號
    火星宜居性環境高光譜遙感探測--助力天問一號超鎂鐵巖熱液蝕變形成的蛇紋巖被認為可能是行星宜居性的一個指示,蛇紋石化是一個涉及一系列礦物溶解、轉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可發生在非常寬的溫度範圍內(室溫~400℃),可以通過生成H2維持陸地地下環境和海洋環境中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圖1)。
  • 我國計劃明年組建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海洋二號03星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是我國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業務衛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
  • 高分三號開啟微波遙感時代
    高分三號開啟微波遙感時代 原標題:   和其他「高分兄弟」衛星相比,高分三號是唯一一顆採用合成孔徑雷達成像的微波遙感衛星,不同於光學高分衛星,它依靠微波,不受白天黑夜、雷雨雪雲的限制,可以全天候實施對地對海的觀測。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工程師徐福祥介紹,這個衛星非常適合災難天氣,比如地震、洪澇、颱風氣象。過去因為國內沒有專門C波段的成像雷達,一旦出了問題,都是購買國外圖片。
  • 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項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助力打造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03星。海洋二號03星是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業務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衛星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可以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