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質之謎的高原勇士: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多吉

2021-01-16 洞頭新聞網

探索地質之謎的高原勇士: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多吉

2010年03月16日 16:35:56來源:洞頭網

核心提示:

【閱讀提示】

  多吉,西藏土生土長的著名地質學家,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中國工程院藏族院士。30多年來,他從藏北無人區到藏南高山峽谷,幾乎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在西藏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礦山地質等領域取得卓著成就,2001年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黨的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現任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

    

  民族團結結碩果

  「我從大學生到工程院院士,離不開漢族老師、戰友和同事手把手的培養」

  「我就是在民族團結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談起去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民族團結模範個人」稱號,低調的多吉略顯羞澀,停頓片刻,說起了自己的成長曆程。

  1953年秋天,多吉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區加查縣一個偏僻的山村。1974年,多吉考入原成都地質學院,4年後分配到西藏地熱地質大隊,從事地質勘查和科研工作。 

  「從小學到大學,全靠政府的資助,我才順利完成學業。」多吉說,讀大學時,學校無論在專業知識還是生活上,都為西藏的學生開「小灶」,教礦物學的老師經常放棄節假日進行補課;來自西藏的學生與內地的同學團結互助,親如兄弟。「我從大學生到工程院院士,離不開漢族老師、戰友和同事手把手的培養。」多吉說。

  「放眼全球,我國的民族政策是最有效、最好的。黨中央制定的『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進步』的民族政策,使西藏從農奴制跨越到社會主義制度,各族人民過上了民主、幸福、和諧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多吉說。

  痴迷地質事業

  攻克重重技術難題,結束了我國沒有單井產量萬千瓦級地熱井的歷史

  多吉從小就對水有特殊的興趣,剛到學校時很想轉到水文地質專業,後來沒轉成。多吉說,既然要學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那就學好。就這樣,多吉對所學專業從最初的不感興趣,到逐漸鑽進去,最後到了興致勃勃甚至痴迷的程度。

  「地質學的魅力在於,每天早上出門,心底都會湧起發現秘密的動力,再苦再累,也覺得希望還在。」多吉說。

  在野外進行地質勘查,多吉經歷了很多困境和危險。無人區一個人的孤寂,雪原上得了雪盲的痛苦,從山上滾落下來的傷痛,山體塌方的驚恐……科學總會回報熱愛她的人。上世紀90年代,國內外專家開始對拉薩市當雄縣境內的羊八井地熱儲量進行論證。多吉力排眾議,果斷地提出羊八井可以打深井。

  1996年他臨危受命,擔任羊八井Zk4001高溫深井的設計、勘探重任。多吉攻克了施工中特大井噴、深層熱儲溫度高、地層極為破碎、深部特大井漏等技術難題,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目前,羊八井高溫深井已成為國內溫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可採地熱井,結束了我國沒有單井產量萬千瓦級地熱井的歷史。 [Page]

  發現「5100」礦泉水

  多吉還在尋找其他水源,要把西藏的優勢水資源開發形成系列

  2006年7月,隨著青藏鐵路的全線貫通,來自念青唐古拉山脈的一款礦泉水迅速崛起,打進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高端市場,這就是「5100冰川礦泉水」,而它的發現者就是多吉。

  1986年,多吉在青藏鐵路沿線做地質調查時,發現了位於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的「5100」礦泉水點。2001年,多吉提交了勘查報告並立項。

  多吉說,「5100」是小分子水,水中的鋰、鍶、偏矽酸三項指標正好符合人體健康標準。「5100」礦泉水是西藏高原區域性活動斷裂帶的產物,泉水在地下深度範圍內遷流時間達8年以上,是我國罕有的珍稀礦泉水資源。多吉還在尋找其他水源,要把西藏的優勢水資源開發形成系列,為西藏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倡導「綠色礦業」之路

  「到2020年,西藏的資源優勢將全面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發展是解決西藏一切問題的基礎。」多吉說,在西藏建設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既是西藏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國在國際資源市場話語權的需要。

  2009年,多吉到智利考察,發現好多中小城市都是依託當地的礦業發展起來的,礦業帶動了電力、交通、物流、服務等相關領域,也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而目前西藏的礦產業對GDP的貢獻只有3%左右。

  「西藏是沒有被汙染的一塊淨土,作為江河之源,特殊的生態環境決定了西藏的礦產開發只能走『綠色礦業』之路。」多吉說,這就需要嚴格的環評制度和環境監管制度,確保西藏的生態環境。在資源開發中,要充分考慮當地老百姓的利益,讓他們在經濟收入、勞動技能和思想觀念上有所轉變和提高。

  西藏礦產資源豐富,在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有12種居全國前5位、18種居全國前10位,鉻、銅的保有儲量列全國第一。

  「到2020年,當礦產業對西藏GDP的貢獻率超過30%時,西藏的資源優勢將全面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效減輕傳統農牧業對環境的巨大壓力。」多吉說。

關鍵詞:探索地質之謎的高原勇士: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多吉

編輯:陳志華

洞頭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洞頭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帖或以其它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洞頭新聞網",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洞頭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致電,聯繫電話:0577-63430005

相關焦點

  • 多吉院士: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他以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在雪域高原上書寫出一個又一個傳奇;作為中國目前唯一的一位藏族院士,讓西藏優勢礦產資源得到合理開發並造福於民,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他希望能有更多有志青年參與西藏的科技事業,因為「西藏是個科學研究大有作為之地」。結緣地質 情系祖國多吉出生於加查,西藏山南市的一個偏僻小縣。他常說:「湛藍的天空、新鮮的空氣、廣袤的天地孕育了我。」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 廷 棟90歲高齡的他與地質打了70年交道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腳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 李廷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 廷 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今年已90歲的李廷棟院士,與地質打了70年交道。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從蘇聯求學的潛心苦讀到大廠五載的寂寞風雨1980年 陳毓川,於廣西桂東南(大廠)從年輕的鐵礦研究隊隊長到提出和發展他說「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找礦」「為國家發展服務是我一生的使命」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 廷 棟90歲高齡的他與地質打了70年交道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腳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區域地質學家 李廷棟職業生涯早期他熱衷於野外找礦致力於
  • 中國地質學家在南極探索岡瓦納大陸形成之謎
    新華社「雪龍」號3月30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中,地質調查局的3名地質學家劉曉春、劉健和崔建軍在南極進行了一系列野外地質考察,以尋找岡瓦納大陸形成之謎。這個像謎一樣的問題,吸引了全球地質科學家不斷尋求答案,這成為近年來現代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    南極是研究岡瓦納大陸形成和演化的理想之地。中國科學家此次調查共選擇兩個地點:一個是東南極的艾默裡冰架東緣,對未知的露巖區域開展系統調查;另一個是東南極的西福爾丘陵地區,對由冰川堆積而形成的冰磧巖進行研究。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
  • 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
    為了科學夢想而無畏探索——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陳華文 徐燕他研究青藏高原近25年,行程超8萬公裡;他在大地構造、地震、乾熱巖地熱能等領域努力探索,為打開我國乾熱巖勘探開發付出了心血;生命彌留之際,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的遺言。9月14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
  •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增81人 - 南方網:title
    南方網訊  中國工程院今天在北京宣布,經過歷時一年的增選,於本水、王子才、幹勇等81名工程科技領域的傑出專家從733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工程管理學部首次增選了5位院士。至此,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616人。
  • 5年引進了5名全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全職加盟南京大學
    「TOP大學來了」小編按,11月9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特聘教授徐祖信院士聘任儀式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舉行。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呂建,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等出席聘任儀式。儀式由黨委副書記薛海林主持。
  • 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陳國達
    中新社長沙四月十五日電 題: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     中新社記者 餘婭琳  麓山含悲,湘江慟泣。世界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的溘然長逝,令原本正沐浴在明媚春光下的三湘大地平添了幾分沉痛和哀惋。
  • 劉東生院士: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
  •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夏靜/光明日報客戶端 2018-09-15 09:01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領銜指導中國綠髮會羅布泊科考
    9月15日,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在詳細了解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髮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的十年羅布泊科學考察項目後,接受擔任該科學考察項目的科學顧問,負責指導羅布泊科考活動。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1952年一個根本不懂地質知識的熱血青年僅用一個月時間學了20多門課程就下礦山邊幹邊學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從礦山上的實習生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他始終堅持不懈學習兢兢業業工作趙文津(左) 在廣西大廠錫礦坑道研究礦體走向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1952年一個根本不懂地質知識的熱血青年僅用一個月時間學了20多門課程就下礦山邊幹邊學決心在發展科技上為新中國出力為中國人爭氣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趙文津
  • 著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病逝,為中國崛起研究青藏高原30年
    14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著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他提出的地球系統動力學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地學界的熱點1990年,他參加了李紫金教授負責的「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大比例尺成礦預測」,發現了許多與地質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為了弄清原因,從那時開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個月的時間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跡幾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 著名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顧知微院士逝世 享年93歲
  • 著名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楊遵儀病逝
    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九三學社社員,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楊遵儀,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楊遵儀先生是我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新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和新中國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
    ,地質學家、變質巖石學家、礦床學家、前寒武紀地質學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地質科學史專家。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新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和新中國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地質學會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以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質學報》、《古生物學報》等專業學術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
  • 院士之鄉,一村兩院士,一鎮四院士,一縣十院士
    眾所周知,樂亭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先生的誕生地,這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商周的時候,這裡是古孤竹國。《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伯夷叔齊是賢良的典範,司馬遷將其典故載入列傳之首,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