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大學來了」小編按,11月9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特聘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聘任儀式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舉行。「TOP小編」統計來看,這是自2016年引進許志琴院士和陳顒院士、2018年引進沈樹忠院士、2019年引進楊經綏院士後,南京大學在5年內引進的第5位全職院士。與此同時,這也是南京大學連續第三年引進的全職院士,這一連續引進院士的數據在「華五高校」中位列第一,無校可撼動。
「TOP大學來了」小編按,11月9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特聘教授徐祖信院士聘任儀式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舉行。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呂建,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等出席聘任儀式。儀式由黨委副書記薛海林主持。「TOP小編」注意到,這是蘇州校區開工以來引進的首位全職院士!
胡金波為徐祖信頒發聘書、佩戴校徽
胡金波向徐祖信院士頒發聘書,為其佩戴南京大學校徽。徐祖信院士的加盟,標誌著蘇州校區「五大學科群」的建設正式吹響了號角,標誌著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正式揚帆起航,將成為蘇州校區學科建設的新品牌,成為南京大學與蘇州名城名校融合的新亮點。
呂建講話
呂建在講話中表示,徐祖信院士的加盟,將助力我校環境學科的發展和蘇州校區的建設邁上新的臺階,並深化南大與蘇州名校名城的融合發展,為蘇州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南大智慧和南大力量。希望以此為契機,不斷探索建設世界一流校區的「蘇州模式」,打造城校合作的時代標杆,為建設「第一個南大」,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楊忠介紹徐祖信院士學術成就及引進過程
楊忠介紹了徐祖信院士的學術成就及引進過程。徐院士長期致力於城市河流汙染綜合治理,研究揭示我國城市河流汙染成因和主要問題,創新了系統、協同、耦合治理的技術體系。研發城市排水管網和河網耦合控汙技術,建立生態流量與環境容量協同調控方法,創新城市管網雨天溢流和農村汙水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為我國城市河流汙染治理做出突出貢獻。
徐祖信講話
「非常榮幸成為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的特聘教授,對南京大學一直有著傾慕之心。」徐祖信表示,自己長期從事城市水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與南京大學有過很多交流和深厚的感情。希望將來與南京大學的專家和相關院系一起,在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上把我國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提到新高度,走在全國前列。
周曉梅致辭
蘇州高新區副主任周曉梅表示,徐院士的加盟是天時之需、地利之便、人和之果。高新區對人才求賢若渴,對高等教育全力以赴,對校區建設傾盡全力,相信徐院士領建的學科平臺,將成為蘇州校區學科建設成效中的新標杆;新區管委會將圍繞「特高尖新」目標,為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傳承南大傳統的世界一流大學校區建設好、服務好。
出席聘任儀式的還有南京大學校領導王明生、索文斌,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韓煥興,以及南京大學相關職能部處負責人、環境學院教師和學生代表等。
徐祖信院士,1988年9月畢業於河海大學,1993年赴義大利羅馬大學做訪問學者,1995年回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河海大學副教授、同濟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同濟大學校長助理,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局長。2007年擔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長期致力於我國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帶領團隊研發了城市排水管網和河網耦合控汙技術,建立生態流量和環境容量協同調控方法,創新城市管網雨天溢流和農村汙水生態治理等關鍵技術,為我國城市河流汙染治理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出版學術著作4部,授權發明專利23件,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00多篇。
楊經綏院士,197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1992獲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UNIVERSITY)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一直在青藏高原開展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在柴北緣都蘭發現榴輝巖和含柯石英片麻巖,建立了中國西部一條長350 km的早古生代超高壓變質帶,該發現開闢了我國西部超高壓變質巖研究的新熱點。2003年獲中央組織部、人事部、宣傳部、教育部、統戰部、科學技術部六部委頒發的《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6年獲自然資源部「十五」期間先進個人稱號,200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曾任自然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和巖石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CCSD)總地質師,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委員會(ICDP)專家組成員,國際大陸科學鑽探中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
沈樹忠院士,現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生物演化與環境科教融合中心主任,地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1年沈樹忠畢業於浙江煤炭工業學校;1986年和1989年分別獲得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9年博士畢業之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1996年公派到日本新瀉大學理學部做博士後;2000年底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從澳大利亞引進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6年至2010年擔任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12年入選江蘇省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第一層次)。
陳顒院士,現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地震局科技委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42年出生於重慶,籍貫江蘇宿遷。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長期從事地球物理學和巖石物理學研究。近年主要研究用地震波探測地下結構的理論和方法,及其在環境、能源和減災方面的潛在應用。曾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
許志琴院士,現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構造地質學家。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86年獲法國蒙貝利埃大學構造地質博士學位,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2001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2002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2007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原稱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發表論文300餘篇,SCI論文140餘篇,出版專著8本。曾獲歸國人員特殊貢獻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貢獻獎和「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等。
南京大學環院已有4位院士
「TOP大學來了」小編按,2019年12月18日上午,AOAC最高科學榮譽獎-哈維•威利獎獲得者、中國檢測領域的第一位院士龐國芳加盟南京大學。
根據「TOP大學來了」小編的統計來看,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已擁有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豪華配置,分別是張全興(自主培養)、龐國芳(引進)、任洪強(自主培養)、徐祖信(引進)院士,環境學院的院士數量在「華五高校」環境學院中位列第一,作為純工科能在文理綜合性高校發展的如此迅猛實屬難得。
胡金波書記為龐國芳院士頒發聘書、佩戴校徽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出席活動。出席本次活動的還有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校友總會副會長薛海林,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全興,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以及來自南京大學各部處的領導,環境學院的師生和校友代表等200多人,活動由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劉建萍主持。
在第四輪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評估中,南京大學為「A」
審核、編輯: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