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求是新聞網23日消息,12月22日,中國工程院張佳寶院士求是講座教授受聘儀式、馬奇英教授入職歡迎儀式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
張佳寶長期從事土壤物質遷移轉化和水循環過程系統模擬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土壤信息快速獲取、中低產田治理與地力提升理論和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及其相關平臺建設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聯合會土壤工程與技術委員會主席。
馬奇英長期從事環境生物化學領域研究,是國際著名土壤化學專家,也是環境生態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之一。1997年,她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相關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是2019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浙江大學黨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對張佳寶院士、馬奇英教授分別兼職和全職加盟浙大表示歡迎和感謝,並為其發放聘書、佩戴校徽。
圖源:浙江大學求是新聞網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學教師個人主頁網站介紹,馬奇英教授,1991年畢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土壤作物科學系,獲環境土壤化學博士學位。「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土水科學系工作了25年後,放棄美國終身教授,2020年全職加盟浙江大學。」
她發表SCI論文近400篇(其中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 2篇,國際環境領域頂級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40餘篇),出版全英文學術專著(含編寫章節)30餘部;獲得美國土壤汙染修復技術專利5項。並受邀擔任多個國際會議主席或副主席,先後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200餘次。據Web of Science,總引次數1.9餘萬次,H指數為67,高被引科學家。
網頁截圖
據浙大網站介紹,馬奇英長期從事環境生物化學領域研究,是國際著名土壤化學專家,也是環境生態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之一。
她的研究成果為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提供了系列實用技術並在中美兩國相關領域廣泛應用並取得如下方面突出研究貢獻:
1)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土壤鉛、鋅、鉻等複合重金屬汙染防治研究,提出了通過化合物調控和抑制土壤重金屬複合汙染;
2)是發現蜈蚣草(Pteris vittata)為砷的超級累植物世界第一人,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為砷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提供了可行性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3)通過開展美國佛羅裡達州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可遷移性、植物吸收和利用性等研究,首次實現了美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分區域制定,為全面評價土壤重金屬汙染提供了標準性方法;
4)通過開展重金屬在水-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統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為全面鑑別土壤重金屬汙染的農作物種植和食用安全及人類健康提供了系統性科學依據,成為國際上較早開展多環境介質中重金屬人體生物有效性研究的權威科學家;
5)藉助多學科交叉研究模式,對汙染物的人體健康效應機制研究,率先闡明了多種汙染物的人體健康效應機理,為針對性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