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孫立成疫情期間回國,飛機降落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後,迎接他的第一件事是14天隔離觀察。
4月2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西湖大學獲悉,孫立成已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成為2020年該校入職的首位講席教授。
「西湖大學WestlakeUniversity」微信公眾號 圖
孫立成,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國家傑出教授(VR Rdsprofessor)、瑞典皇家工學院講席教授、國際知名化學家、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專家、「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他研究的領域有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人工光合作用。
在自然界,光合作用幾乎無處不在。比如綠色植物利用太陽光碟機動,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轉變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機物質,並釋放出氧氣。這個最基本的化學反應過程,是自然界幾十億年維持地球可再生循環的關鍵。而通過人類模擬這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可再生能量循環體系:如何利用太陽能,將地球上最豐富的水資源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換為可以存儲的化學能,被稱為人工光合作用。
「單靠平常的太陽光照耀江河湖海,並不能產生氫氣和氧氣。有了催化劑情形就不一樣了,相當於在山上打通一條隧道。」孫立成說,實現這個水變氫的「方程式」,關鍵的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點,在於催化劑。如何研發出高效率、低成本的水氧化催化劑,成了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技術瓶頸。
他長期從事太陽能燃料與太陽能電池前沿科學應用基礎研究。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氧-氧鍵形成機理,以及光解水制氫功能器件的設計與製備等方面,取得了令國際同行矚目的研究成果。目前世界領先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劑,如業內稱為Ru-bda的催化劑,就誕生於他的研究團隊,其催化水氧化效率可與天然光合作用相媲美,被認為是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重大突破。
孫立成在上世紀80年代末涉足人工光合作用領域,1990年孫立成獲得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在中科院原感光化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在那裡,他接觸到太陽能的清潔轉換,萌生了對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極大興趣。1995年,他加入瑞典皇家工學院,從助理教授做起,9年後晉升為講席教授,並於2017年當選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在過去的20多年裡,孫立成也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與瑞典兩國間科技合作交流。他努力推動了「大連理工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分子器件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他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也為國家培養、鍛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提升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從二十年前開始,人工光合作用與清潔能源概念一年比一年熱,瑞典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特別早,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我當然想推動中國儘快加入這場競爭,實現源頭創新、搶佔未來高科技領域制高點。如果能利用自己所學為祖國作出一點貢獻,那是很有意義的事。」孫立成表示。
2020年初,孫立成向瑞典皇家工學院、瑞典國家研究理事會提出了加盟西湖大學的想法,這距離他獲評瑞典國家傑出教授僅兩年。據介紹,瑞典全國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人文、管理等專業在內,一共只有27名國家傑出教授。他們每人可獲得每年500萬克朗、連續10年的研究經費支持,也就是5000萬克朗,且經費使用具有百分百的自主權、不受任何限制。
「加入西湖大學後,我的研究重點依然是催化及可再生能源轉換。」孫立成說,他嘗試製備出一種能夠大規模使用的、低成本的催化劑。「基礎研究是經年累月的,但同時也是爭分奪秒的,全世界都在較勁,誰先突破了高效、廉價、穩定的水氧化催化劑這一技術瓶頸,接下來的可再生能源問題、環境氣候問題、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等,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目前,孫立成實驗室以及西湖大學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的籌備工作均已啟動,正在面向全球進行人才招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