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回國!又一頂級科學家任職西湖大學!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空缺22個月之後,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迎來首任院長。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藥學系終身講席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院研究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華裔生物學家學會董事會成員……長期潛心致力於細胞周期及基因組穩定性領域的研究,於洪濤的履歷十分耀眼。

有趣的是,他有著與成就不太相符的低調。記者曾在網上搜索他的姓名,除了學術科研成果之外一無所獲。

「做科學家,只做科學就可以了。圈外人知不知道不重要。」

12月13日,記者在西湖畔的「康盧」見到了於洪濤。他溫文爾雅,談吐時的語氣和窗外湖水一樣波瀾不驚。

「太多變動不利於專心做研究」

一根筋,仿佛是科學家一貫的特質。

1990年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赴哈佛大學留學,直到今年任職西湖大學為止,於洪濤在美國呆了近三十年。

尤其是1999年至2019年紮根美國德克薩斯西南醫學中心期間,他表現出色,榮獲的榮譽眾多。許多知名機構單位慕名而來,明裡暗裡地拋出誘人的橄欖枝。

「我不太願意動。太多變動不利於專心做研究。」於洪濤埋頭「不聞窗外事」地做科研。他的名聲隨之在學術圈有了共識。

校長施一公稱他為「研究非常rigorous(嚴謹)、非常original(創新)、非常deep(深入)」的「出類拔萃而又年富力強的生物學家」。

「這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學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王小凡評價, 「他是為數不多的進入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的幾位華人科學家之一。霍華德休斯研究院對創新的要求非常高,強調一定要做別人不能取代的工作。去年有1100多人申請,僅26人入選!入選者都是頂尖人才中的拔尖者。」

於洪濤出生於山東淄博的偏遠鄉村。面對同行誇讚,這位農家孩子有著天然的質樸。誰都知道,攀爬學術高峰過程必然不易。而於洪濤卻思考良久,然後把成就大部分都歸於命運的眷顧。

他弱化了求學的艱辛:「我只是善於考試」;他感謝父母創造機會:「家裡祖輩都是農民,有幸因為父母讀了大學,又在城裡工作,我才能在三年級時從農村轉學去城市打開眼界。」他還感激妻子:「外地人對出國不敏感。北大讀書時候認識了我太太,是北京人。是她鼓勵我出國的。」

「人生經歷基本一帆風順,沒有波折。我感恩每個階段遇到的人和事。」於洪濤相信每個人都有天分,只是自己碰巧比別人多了機會。

「我相信年輕人的眼光」

世界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人也在變化中釐清自己。

「不願意動」的於洪濤,也並非沒有動過「動一動」的想法。

當問及是何時萌生回國之意時,他笑說「若是在同一個地方待得太久,長期處於舒適圈之中,思維方式容易固化、容易趨同,這對創新沒有好處。」

另一方面,家始終是異鄉人的牽掛。他默默想過:「如果有天能在國內做和國外一樣的事,我一定會回來。」

此時此刻,大洋彼岸的人和事,悄然日新月異。

於洪濤與施一公是老朋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就認識了。2008年,兩人都獲得了霍華德休斯研究院的邀約。施一公決定去清華大學工作,因而婉拒了邀請。「一公曾邀請過我一起回來,我因為種種顧慮沒有成行。」那年,於洪濤還認為時機未到。

在此後的十多年裡,於洪濤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回國進行學術交流。每一次,他都能眼見國家變化的苟日新日日新。

於洪濤成年以後就沒有在中國工作生活過。一顆回國的心,一天比一天悸動。

2018年底,於洪濤和施一公開始在杭州、北京頻繁見面。那時,西湖大學已經步入正軌。施一公再次向他發出回國的邀請。

拍板一刻,是他今年8月參加了西湖大學的新一屆博士生入學典禮之後。

學子意氣風發的臉龐、家長殷殷期盼的目光、新型高校的自由治學空間、國內顯著向好的科研環境……從杭州回美國的飛機上,於洪濤經過一番冷靜沉思,定了決心。「我已經猶猶豫豫了半年多。人生還有幾個半年可以等?」

不出意外的話,於洪濤應該依舊會將這一決定歸於命運的選擇。而進一步追問時,記者發現並非那麼簡單。

西南醫學中心做了極有誠意的挽留。「其實周圍的很多同齡人並不主張我回來。他們認為代價高、有風險。但是每當我和年輕人交流時候,他們幾乎都認為我應該回來。」

所以,是什麼讓一位如此嚴謹的科學家「不動則已,一動千裡」?

「我相信年輕人的眼光。」道出這個決定性的因素時,於洪濤臉上又一次透露出波瀾不驚的神情。

「我們要培養的是科學家,而非技術員」

空缺22個月的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一職「等」來了於洪濤。他將如何把握學院發展方向?

與PI談話、與學生溝通、熟悉學院的一切日常事務……上任日子還沒多久,於洪濤的日程已經被排得滿滿當當。

「一片做學問的淨土,學生和老師可以平等、自由地交流」是他描繪的理想中的生命科學學院,「我們將營造一個創新、平等、自由的治學空間,鼓勵年輕人做自己的CEO。」

與此同時,外在環境也從來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最關鍵因素。成就,永遠最終來源於自身對科學的執著、渴望,與探索。

「做科研要沉得住氣,不要跟風,目的性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功利。」於洪濤坦言,許多人在很好的期刊上發表了文章,但並不等於他們就能在同行之間獲得相應的尊重,「可能他們只是選擇了一個比較容易出成果的方向。我們要培養的是科學家,而非技術員。做課題不能貪圖『保險』,要選擇『風險』。」

而今,於洪濤在西湖大學的實驗室正在招人,他更願意用一個小時的聊天,去識別一個年輕人是否具有做科研的潛質,而非依賴於一份製作精緻的簡歷。「我不問出身,只看能力。有的人可能不善於考試;有的人可能勤懇努力地做研究很多年,卻遺憾沒有出成果。這些不是大問題。沒有原創的、獨立的想法就一定不行。」

探索科學未知的奇妙之處就在於,當眼前是一團迷霧的時候,永遠不知道下一腳是墮入深淵還是看到光明。

於洪濤推崇因為泛素調節的蛋白降解領域研究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以色列科學家阿龍西查諾瓦。在他發現泛素後的十幾年,阿龍西查諾瓦一直在搗鼓許多人眼中沒什麼研究價值的「泛素」。

2006年,阿龍西查諾瓦到訪中國時曾說:「獲諾貝爾獎就我自己來說,沒有任何秘訣可言……我們不是為榮譽而活,只要做好自己的研究就好。我也沒想到自己會得獎,我想我妻子嫁給我的時候也沒這個想法。」

或許,阿龍西查諾瓦的一番回答正是於洪濤,乃至一眾科學大家的心聲,也是他們留給年輕科研人的思考題。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相關焦點

  • 又一重量級教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 國內知名多能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專家裴端卿日前已全職加入西湖大學。2002年回國,受聘於清華大學,擔任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4年8月受聘於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曾任副院長、院長、研究員、博導;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系系主任。2015年10月起,開始籌建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2020年5月,55歲的裴端卿加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頂尖科學家全職回國!就任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近日,國際頂尖生物學家於洪濤教授辭去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的職務,全職加盟西湖大學,並正式受聘為細胞生物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這是施一公整整「挑選」了22個月才選定的人。
  •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7-06 12:18 來源
  • 三位科學家受施一公邀約毅然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任教
    年少有為,為祖國發展培育人才說起這三位科學家回國後任職的學校——西湖大學,可能很多人還不是特別的熟悉,儘管現在西湖大學的知名度還不是太高,但其實力卻是不容小覷。2018年2月,西湖大學正式成立,其前身便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
  • 疫情期間回國,中科院外籍院士孫立成全職加盟西湖大學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孫立成疫情期間回國,飛機降落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後,迎接他的第一件事是14天隔離觀察。4月2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西湖大學獲悉,孫立成已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成為2020年該校入職的首位講席教授。
  • 於洪濤:美國名校教授回國到西湖大學,致力於培養中國優秀科學家
    或許,有科學家離開祖國漂洋過海去了異國他鄉,但是卻又有更多頂尖科學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到了祖國。前不久,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於等來了它的首任院長——於洪濤。那麼這位大牛到底有多厲害?於洪濤是Serena S.
  • 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任職西湖大學 施一公照片簡歷
    攝影|張沫  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饒毅、潘建偉、錢穎一等10人於2015年發起,是西湖大學的前身與籌建依託主體,由施一公擔任院長。2017年3月,西湖高研院完成第一批博士生的招生工作,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覆成立西湖大學(籌)。
  • 他是哈佛博士後北大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
    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饒毅是江西人,從小生活在縣城,家境並不富裕,不過學習很好,也許是受到童年印象,立志相當醫生,於是,在全國正式恢復高考第二年,他考進了江西醫學院,現在這所學校已經被併入211高校南昌大學。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饒毅是第一個在美國取得終身講席教授卻毅然全職回國的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他也想通過自己的行動,為所有依舊在海外觀望的華人科學家起到表率作用,堅定他們回國的決心。他做到了!
  • 快訊 | 幹細胞學家裴端卿教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著名幹細胞研究領域傑出學者裴端卿教授於2020年5月加入西湖大學。1991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分子細胞與發育專業博士學位,1991年至2004年,先後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以及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資格)。
  • 中科院外籍院士孫立成回國 全職加盟西湖大學啟動實驗室招聘
    孫立成,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國家傑出教授(VR Rdsprofessor)、瑞典皇家工學院講席教授、國際知名化學家、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專家、「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疫情中回國,孫立成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成為2020年入職的首位講席教授。
  • 孫立成院士全職加盟西湖大學,成為2020年首位入職的講席教授
    近日,中科院外籍院士孫立成全職加盟西湖大學,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孫院士是2020年該校入職的首位講席教授。孫立成院士,是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國家傑出教授(VR Rdsprofessor)、瑞典皇家工學院講席教授。孫院士是國際知名的化學家、人工光合作用領域高級專家、是「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 許田放棄美國耶魯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加盟西湖大學
    中青在線杭州4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今天,據西湖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曾擔任過15年美國耶魯大學遺傳系副系主任以及11年耶魯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的許田教授已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近日,他放棄耶魯大學終身C.N.H. Long講席教授、霍華德·休斯研究員以及羅斯伯格兒童疾病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等職,來到杭州工作。    許田說:「西湖大學作為一所新型大學,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主要是想實現心中的兩個目標:教育和創新。西湖大學必然會從當下的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
  • 頂尖科學家聚首,西湖大學何以能成為海歸高層次人才的首選?
    近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院首任院長於洪濤到崗就職。歷時22個月,施一公終於找到了他心儀的生命科學院院長。至此,西湖大學三大學院院長全部到齊,而且都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加上此前回國任副校長的許田,他們四人都是放棄了美國知名大學終身教授職位回國。
  • 又有3位科學家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中國高等教育未來可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集社會各界力量舉辦、國家政策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應運而生。這所由原研究院改造的大學,奉行"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理念,在各行前沿技術設立相應的一級學科,由國內頂尖人才帶領組建相關的院系。在社會各方面的推動下,西湖大學吸引了一大批的優秀教育工作者,他們將各自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分享給學生們。
  • 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 擔任西湖大學院長(附簡歷)
    攝影|張沫  獨家|施一公請辭清華大學副校長,  全職執掌西湖大學  經多方渠道證實,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已於近日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此消息已經得到施一公本人的證實,但他表示,在辭去副校長之後,他將繼續保留在清華的教授職務。
  • 西湖大學2019年招聘,共有44位PI全職加入!其中都有誰?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這是著名教育學家梅貽琦的名言,也是施一公校長在西湖大學成立大會上對學校定位的鄭重宣言。西湖大學致力於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聘任世界一流科學家,用一流科學研究支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 68%的網友認為,西湖大學作為私立高校,學費10萬+非常合理!
    ,西湖大學需要的是務實創品牌,而不是需要人才帽子工程,有網友說如果西湖大學未來招募本科生,一年10萬+都非常的實惠,要知道海外本科生,一年的住宿費都需要10萬元+,但是前提是西湖大學可以達到美國頂尖高校的教育科研水準!
  • 施一公:從清華大學副校長到西湖大學校長,回國科研拒絕美國高薪
    如今,施一公院士已經是西湖大學的校長,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方面的新希望。但是在背後卻有著太多的艱辛。他們有很多人在大學選擇上非常迷茫,乃至未來規劃也是如此,沒有明確的人生,更缺乏指路的人。而施一公的爺爺不僅自己有著大學的經歷,而且還在大學工作過,自然對於上大學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和見解,這並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 頂級"海歸"的全職懸疑:教授該不該"裸奔"回國?
    在舉報信中,方舟子認為「施一公現在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職教授……不符合規定的申請條件,應取消其候選人資格」。根據規定,這項基金僅資助具有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學者全時全職在中國內地開展基礎研究。方舟子的舉報在國內科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這次他的矛頭對準的不是一位普通的科研人員,而是一位國際上公認的優秀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