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於等來了它的首任院長。
近日,國際頂尖生物學家於洪濤教授辭去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的職務,全職加盟西湖大學,並正式受聘為細胞生物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這是施一公整整「挑選」了22個月才選定的人。
/ 於洪濤教授
▎出類拔萃的生物學家
在西湖邊見到於洪濤時,他穿著一身簡潔修身的西裝,說話邏輯縝密,氣質溫文爾雅。身上唯一的裝飾是左胸前一枚小小的深藍色徽章,上面寫著:西湖大學。
於洪濤出生在山東淄博的鄉村,父母都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將自己的人生歸結出了幾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是小學三年級跟隨父母從農村轉學去城市讀書,讓他有更大的機會因為「擅長考試」而考入北大。
第二個轉折,是在北大與夫人相識。這讓他能夠在1990年本科畢業後,受到夫人的鼓勵出國留學,最終在1990至1995年間師從哈佛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名家Stuart Schreiber獲得博士學位。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求學和研究經歷:「基本上一帆風順」。
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於洪濤用核磁共振的方法解析了SH3蛋白的三維空間結構;博士後又師從細胞生物學大家Marc Kirschner,從事細胞周期調控機理的多手段多學科研究。
1999年獨立以來,於洪濤在細胞周期的調控機理和基因組穩定性等研究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因此入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成為生物醫學領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
對於他和他的科學研究,施一公評價:「非常rigorous(嚴謹)、非常original(原創性)、非常deep(深入),他是一位出類拔萃而有年富力強的生物學家。」
▎施一公的同道中人
早在10多年前,於洪濤與施一公就是好友。2002年,在溫哥華的一場學術會議上,兩個人第一次深談。先是談科學,後來越聊越投機,正如於洪濤所說,他們算是「一路人」。
2008年,於洪濤入選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研究員,這是全美頂尖的醫學研究所,也是世界最頂尖的研究所之一。每次從上千位申請者中遴選出幾十位頂級科學家,能夠入選的華人學者更是寥寥無幾。
那一年,與於洪濤一同入選的還有施一公。還是那一年,施一公放棄他在美國所有的優厚待遇,決定全職回國,幾乎轟動了整個中美學術圈。
施一公的舉動,於洪濤看在眼裡。於洪濤自「成人」起就沒有在國內工作過。然而這將近30年間,大洋彼岸的中國卻得到了奇蹟般的發展。看著自己實驗室裡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和博後更願意回國,已在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呆滿整整20個年頭的於洪濤,又何嘗不心動。
他只差一個合適而且成熟的時機。
2018年10月,在各方的支持下,施一公等在杭州成立西湖大學,兩人又開始頻繁接觸。對這所新生的大學,於洪濤充滿了興趣。這會不會是他的下一站?
半年之後的2019年8月25號,施一公邀請他參加「西湖三期」博士生的開學典禮。就是在開學典禮之後回程的飛機上,於洪濤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大的一個抉擇:辭職加盟西湖大學!
/ 2019年西湖大學開學典禮
看到那麼多年輕人加入西湖大學,他滿懷希望,滿心激動:「我已經考慮了半年了,我這一生還有多少個半年?該是做決定的時候了!」
而於洪濤的回國,是為了「不光是自己做自己的學問,還可以幫助一些年輕人。」
▎一場「冒險」
人到中年,放棄西南醫學中心為挽留他而不斷加碼的優厚待遇,加盟一所新生的大學,看起來充滿著不確定性。
於洪濤本人對於加入的「風險」也毫不諱言。然而做科研的人,怎麼可能總是害怕不確定、處處規避風險?
正是因為不確定,西湖大學才擁有更廣闊的未來。
/ 西湖大學
這是一所全新的,高起點的研究型大學,它沒有沉痾,也沒有頑疾,擁有著任何一所期待著發展的中國大學都渴望擁有的條件。
或許正是西湖大學的這些特質吸引了他。作為生命科學學院的首任院長,於洪濤同樣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理想的治學環境。
他描繪理想中的生命科學學院,那裡將會是「一片做學問的淨土,學生和老師可以平等、自由地交流」;與「計劃」或「結果」相比,他更強調獨立思想和研究原創性,因為「我們要培養的是下一代的科學家,而非技術員」。
於洪濤評價一個人,不看出身,只看能力;於洪濤指導學生選擇課題,從不否認年輕人的想法,不強迫他們去追熱點。他希望看到原創性,看到有「敢為天下先」的野心和勇氣,看到一個年輕人能夠潛心學術,飽含著興趣和好奇的初心來做科研。
這位剛剛回國的科學家,正把一些新鮮的東西帶回來。
於洪濤承諾,在西湖大學,即便原創性的假說被證偽,即使堅持數年的原創性研究最終沒有得到結果,學生也能得到一封獲得認可的推薦信,並順利畢業。
而這正是於洪濤最希望能夠通過媒體向學術界傳達的東西:「真正想做科研,想做獨一無二的創新的人,請來西湖大學!」